昨晚带着桐桐到工人俱乐部看节目,看了半个小时他就坐不住了,来到大厅,撒了欢似的又蹦又跳,后来居然双手撑地,当开了“人体拖布”。一开始,我轻言细语地劝他起来,不要趴在地上,告诉他人来人往的,多脏啊!说了三遍之后他还是不听,我不管不顾的对他大声呵斥起来,他小嘴巴一撇,便用经典式的哭声来回击我,周围人不断侧目,看得我心中更加羞愤恼火,一把拖过儿子,直到把他拽进车里,我还是忍不住一路训斥下去。此时,儿子早已一言不发,进了家门,我意识到自己的态度的确有些不淡定,蹲下身子,盯着眼里隐约还泛有泪花的儿子,问:刚才你到底是怎么回事?答:我学小青蛙跳呢!小青蛙就是趴在地上。儿子黑黑卷卷的长睫毛一扑扇一扑扇的,好像一片羽毛挠得我心又麻又酸,声音小小的,低着头,不敢看我一眼。我想,自己是不是太过严厉了?或者自以为是的对他好,为他的卫生健康着想,却扼杀了孩子的一片童真。 一个经常去的母婴论坛上有篇征文,主题是:宝贝,对不起。有很多妈妈在上面发表了自己对孩子做的一些过火的事情或者忽略的事情的“忏悔”。我想来想去,自己“对不起”孩子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源于“爱”,仿佛我没有必要做那种矫情的“忏悔”。例如,孩子不吃饭,我便用强硬的口气威逼利诱他咽下饭菜;例如,孩子听故事走神,让他重新复述一遍牛头不对马嘴,我恨铁不成钢,关他几分钟禁闭;例如,他中午不睡午觉,我用严厉生气的口吻强迫他躺下……这些好像都是出于爱,出于对他的“负责”,为他能更好的成长。但是再一想,作为一名家长,一个母亲,我以慈爱的面孔出场的次数少之又少,留给孩子更多的,是“这不准”、“那不行”。在孩子看来,他不会理解我行为深层次的原因,他只是看表象,那么,在他的眼里,我是不是更像一个“恶妈妈”?我的那些所谓的“社会行为准则”是不是会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孩童打造成木讷、怯懦、不敢逾越半分的“乖小子”? 法国家庭治疗师塞尔日·埃斐说:爱,就像驱动引擎的汽油,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感情条件。但爱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有积极的行动,在生活中充满活力。父母要放弃“尽善尽美”的想法,不要有负罪感。是的,我似乎在这些话里找到了答案,我所追求的“完美”是没有道理的,我的那些“爱”似乎更像是劣质汽油,会让孩子产生退缩和焦虑。我想,我应该尽力教给孩子一些道理,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比如说,当我知道孩子趴在地上的原因是想学青蛙跳,那么我就对他说:宝贝儿,你以后可以学小兔子蹦蹦跳啊!既弄不脏衣服和手,又能高高兴兴的玩游戏,多好啊!儿子眼睛一亮,小脸重新焕发了光彩:“哦,我可以小兔子蹦蹦跳喽!”
以爱的名义
11/12/14 09:09:12 标签:成长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