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妈妈的教育反思,妈妈写好之后觉得有点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请爸爸有时间提的建议。
高一的学生在军训时有一个拓展训练,一个学生在高台上向后倒,身后是由10名同学组成了“人床”负责接住他。当时先后有10个孩子被选择来做这个站在高台上的人,有9位同学都不是身体直直地往后倒,他们都是屁股先落下的,而教官把这种姿势判为不合格。为什么不合格呢?教官说,因为在倒下去的前一刻,你没有选择义无反顾,你没有完全信任身后的这个“人床”。
因为是高一新生,所以这个拓展训练就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告诉我们:这个新组建的集体的信任度很低。后面这10个人是自告奋勇报名当“人床”的,他们和上面要后倒的学生只有几天的接触,没有做过什么让他失信的事情,这也就表明后倒的学生在进入新班集体之前,就普遍带有不信任新同学的心态,不难推断,这个时候他们也不信任新老师,不信任新学校,他们是带着对未知的恐惧来到新集体的。
看过我的学生在这个拓展训练中的表现,我知道,作为班主任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建立信任。信任度就是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绩的优劣、生源素质的好坏等等那些看似沉重的话题,比起这个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后期努力补救的。如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任没有被建立,所有的规则也将是一纸空文。
一、班主任就是形象代言人。
就像我一直看着学生们一样,学生们也一直看着我,他们刚刚进校,《学生守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些空洞的文字而已,他们真正的行为榜样就是我。我在骄阳下站着,他们就不会在军训时喊苦叫累;我在听校长报告时严肃认真,他们听我讲话也让我感受到应有的尊严。我希望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我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别想愚弄学生,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一天下来,班主任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对于班风的形成是特别重要的。比如我想创建一个卫生的班集体,那么就不仅仅是排一个“无微不至”的值日表、提醒同学扫地这么简单。学生们有他们的课桌需要整理,我有我的讲台需要收拾,我对我的讲台卫生状况的容忍程度,也就代表了班级学生对自己的课桌整洁度的容忍程度。其实班主任自己就是班级的形象代言人。
有些学生在写《自传》的时候会挖苦、嘲笑以前教过他们的某个老师,用最不信任的话来描述他。某个老师上课老是迟到,根本没发觉已经失去人心了。经常性的迟到等于表示对他而言学生们一点也不重要,那学生们又为什么要听他讲课?学生们自习的时候,他在讲台上玩电脑游戏,学生就不会把教室当作学习的圣地。他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面带微笑地点着头,心里却想着:“道貌岸然!”如果我要学生们信任我,就必须在开始建立新秩序的时候,就让他们以我为榜样。
二、班主任就是力量之源。
学生一天的军训完成之后,还要留两位同学打扫教室卫生,我也非常劳累,我应该选择留下来陪他们劳动吗?其实并不需要我亲自动手扫地,我哪怕只是在讲台上写《班级日志》,他们都会把地扫得很干净,说不定他们还会主动收拾壁橱、擦擦窗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勤劳,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很在意他们的劳动,对于五十多位学生而言,能被在意就意味着被肯定。留下来陪伴学生劳动要比第二天早晨来训斥劳动敷衍的学生,能给学生更多的感召力。
我在现场我会给学生力量,如果我离开现场呢?我曾经有一次在外面开会,让一个任课教师代理班主任的职责,学生的表现比我在班的时候差很多。这让我反思:学生们在我面前表现好,目的只是取悦我而已,就像他在家里对母亲说:“妈,你看,这样好吗?”当然学生取悦的对象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正因如此老师们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学生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我表现出我以为的敬意,这种感觉真好。
我当时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尊重人,而不懂得尊重规矩。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我以为只要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不论我在或者不在,他们都会遵守。同学们写的有意义的规则(不可打架)和没什么道理的规则(不可大笑),形形色色。但那张班规最终也只成为了挂在墙上的一张纸,他们的行为准则仍然靠我来约束。
后来我认识到“约束”这个词本来就代表着一种外在力量,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么我(代表着“约束”的力量)的消失就意味着规则的消失。
三、学生自己才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忠实拥护者。
你会质疑,难道我制定的不是一个公共约定吗?既然是一个公共约定,就应该全部遵守啊,否则,就会伤害到公共利益,我们的学生不懂这个道理吗?我相信他们懂这个道理,他们只是不能从心底里说服自己接受你的价值体系,所以在要求五十多个学生接受公共约定时,你一定要预设到:有人不遵守,该怎么办?
奖励遵规守纪的人,惩罚不守规矩的人,以保证公共约定的执行力,这是我们的普遍做法,但是这仍然是用外在约束的力量管理学生。遵守的人不是以取悦老师为目的,就是以逃避惩罚为目的。
班主任肯定特别讨厌那些对于班级制定的规则总是不屑一顾,而坚持我行我素的学生吧?但是我正是在这样的学生身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说了若干遍早读课不准抄作业,他都依然要抄,你来得早,他会比你来得更早。是什么力量指使他宁愿冒着喊家长的危险也要按照他的想法行事?因为他觉得他是对的,他认为抄作业既保全了他在老师和同学那里的面子,又让他快速获得了问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他觉得他要坚持的是他认为正确的行事原则,而我的说教的目的只是为了我自己不被校长批评。这种来自他思想内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你要做的工作是说服他认识到抄作业是两败俱伤而非两全其美,他才能把外在的约束变为自己的坚持,学生就会坚持早早地到教室读书而不是抄作业了。
我在一次闲暇给学生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我很清楚大部分的学生看不太懂这部寓意深远的电影。瑞德是监狱里的囚犯,因为谋杀被判终身监禁。每10年他都有假释出狱的机会。片中,他和假释审查委员会面好几次,每次都对委员会说他已经洗心革面了,但申请总是遭到驳回。在一个较为轻松的场景中,在狱中度过大半辈子的瑞德说出了他的心声。他告诉一位假释审查委员,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改过向善,至少不知道审查委员们说的改过向善是什么意思。当被问道他是否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时,他说他很后悔。他说,这不是因为委员们想要听到他这么说,也不是因为他在坐牢,他是真的由衷感到后悔。由此看来,他已经蜕变成一个了解自己的第六阶段思维者了。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于是,他假释出狱了。
学生明白了,我要让他们达到的境界是让自己从别人的约束中“出狱”。他们应该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这套行为准则一定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这套准则不勉强学生取悦老师或逃避惩罚,但绝不能以伤害公共利益为代价,你要用思考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事方式并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之与公共准则并行不悖,这套属于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才会让学生真心向善,真心求真。这条教育之路的确比较难走,要不然,你也可以用大棒指着学生,他们会照你的话做。可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就只是这样吗?任何拿出真心、诚意对待教育这份工作的老师,都会暴露在惨痛失败和心碎失望的风险下。
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充满自信又终身幸福的人,不是每一位老师的理想吗?为这个理想奋斗的途中失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探索之路不也充满着成就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