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桐妈的博文谈谈自己的小感受
昨天去复旦,由桐桐主导的一则关于花的故事到现在都让我充满感动:
停自行车的地方,正好有一丛美丽的红花草,见桐桐在那里流连忘返,我也凑了上去,谁知刚蹲下,小家伙连忙朝我摆摆手:
“妈妈,你不能摘花的哦,你要是摘了,我会生气的!”
看到我意会和鼓励的目光,小家伙接着说:
“但是我们可以闻一闻”,说着就蹲下来,小鼻子凑到小花上,猛吸一口气,陶醉地说:
“好香啊!-------------我们来保护她吧”,说着就把两只小手圈到花上,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看到这让人感动的一幕,一种看到教育效果的欣慰,也在我心里荡漾开来…..
和许多大自然的孩子一样,桐桐天生就喜欢花,还没有抓握能力和占有意识的时候,这种天性倒没有给我带来道德意义的难题,但随着小家伙一天天长大,问题就来了:看到五颜六色的漂亮花朵,小家伙常常禁不住要去采摘……..
每次遇到这个情景,我都会想办法劝阻,但深知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讲太高深的道理,便采用了比较简单的说法:
比如,把社会公德的道理简单化,引导她换位思考:“花是给大家看的,你采掉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如果大家都来采,你还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吗?”
再比如,用 “你把这朵花采下来了,她就变得不好看了”之类的话唤起小家伙的完美敏感。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种完美情结,这类话很容易说到他们心里去。
再比如,小家伙最关心孩子有没有妈妈之类的亲子话题,有时我就拿这类感受来说事,“你把她采掉了,她的妈妈会难过的”、“你把她采下来,他就见不到妈妈了,可怜吧?”…….
由于这个时期的桐桐已经懂得了一定道理,而且这种“道理”对她来说非常具体,能够调动她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小家伙一般都会接受。
但也有时候,小家伙禁不住对花朵的喜爱,对我的道理视而不见,坚持要伸手去摘,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抓住她的小手,对她说:
“那我们来轻轻摸一摸吧,这样小花会开心的”或者“哦,小花刚才跟我说,她想让你摸一摸她”之类的话,小家伙的注意力便被转移了。
类似场景反复多次之后,小家伙便基本形成了“花不能采”的意识,养成了不摘花的习惯,但偶尔的特殊情况,也会让我的劝阻工作出现困难,那就是小家伙看到其他小朋友摘花的时候,比如,前几天就刚刚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前几天,幼儿园组织去大千庄园亲子游时,路边满眼的油菜花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有几个宝宝更是禁不住“黄色”的诱惑,伸出小手去采花,惹的桐桐也蠢蠢欲动,小脸转向我,小心翼翼又有点讨好地问:
“妈妈,我可以采一朵花吗?”
“不可以!”我坚定地对她说。
“可以的,那个小朋友不是采了吗?”小家伙一边维护自己的主张,一边转向那个手拿油菜花的宝宝,试图“事实服人”。
“那你说,她那样做对不对啊?”我趁机问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懂得一些道理,能够做出判断了。平时遇到一些反面案例,我就经常跟她做这种“游戏”。
“他那样做是不对的”还好,小家伙开始“上套”了。
“是啊,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乱采,你说,如果小西拉看到花,她会怎么做呢?”小西拉是《婴儿画报》里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非常爱花,为了保护被风吹倒的花,都失去了自己的蝴蝶结,桐桐对这个故事的印象非常深刻。
“小西拉会保护她的。”
“那我们应该像小西拉学习对不对?不过,你要是实在喜欢这些花的话,可以轻轻用手摸一摸”我说。
“好-----------”拖长音的上声调,是桐桐请不自愿但又意识到只能如此时惯用的回答。采花的愿望就这样变成了摸花的行为。
大千庄园差点采花事件发生的几天之后,桐桐的行为就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怎不让我欣慰?更让我欣慰的是,尽管桐桐生来爱花,也多次动过采花的心思,却不曾真正采过一朵花,甚至这次还出现了主动“保护花”的行为!也许今后的日子里,桐桐的行为还是出现反复,但我对她的爱花行为充满了信心。
(看了桐妈的博文真是很不好意思,我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很多的错事。比如同样是采花,我也要求自己的宝宝不要随便的去采花。可是我的方法却不细致,比较粗线条。有时我会说,不能随便摘花,你摘花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的,这样很不好,从小就给孩子人为的竖立一个另她害怕的形象,这种形象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她的一生,给她一个坏榜样很容易,用一个好榜样代替这个坏榜样却很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明白先入为主的利害性吧。还好我还没有完全的粗线条。有时候我也会说:摘花,花会很疼的,你把小花带走了,小花会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宝宝想不想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呀!宝宝会很肯定的说不想。也会把自己的小手放下,不再想摘花。可是有时我这样说:你把小花摘了, 别人会看不到时。她可不管,还是想摘。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措词真的很重要。怎样才能说到他的心里,才能通过她的行为表现出来那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吧。多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