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和多多来到垫子上,小家伙翻找着自己要听得书。忽然,举起了《爱心树》说:“妈妈,我要听这个。”其实,以前就给他读过,自己读的是入情入味,不时还洒下几滴感动之泪,而且听同事说比多多大四个月的孩子听罢也是潸然泪下,而多多则没有什么反应。唉,当时那个心情真是失望呀!难道小家伙,没理解其中深意?今天小家伙有兴致,那就读吧。
读的过程,多多很安静,静静地坐在我身边,抱着他的小熊。心中暗喜,兴许小家伙这次会理解了,会感动的哭吧!可直至最后,小家伙仍毫无声色。为了一试究竟,我决定问一问?
“宝,读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很感动。“
“为什么感动?”
“大树很爱小男孩。”
“大树爱小男孩有什么表现吗?”(问完后,即后悔怕他不理解“表现”何意)
“他把什么都给了小男孩!”没想到小家伙理解了,脱口而出。
“宝,你觉得大树像谁?”
“妈妈!”
通过问话,多妈知道多多理解了,懂了。是呀,孩子也有感情外露,含蓄之分。为什么要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呢?多妈,多此一举了。
接着小家伙拿起了《失落的一角》,多妈继续读。这本书很有深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收获。读完后,问:“多多你觉得缺角的圆好,还是找到一角的圆好?”
“我不想说!“
“那你想当缺角的圆还是完整的圆呢?”
“我哪个都不想当。”
“为什么不想当缺角的圆?”
“不告诉你!”
看来小家伙是不愿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