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

12/03/12 21:05:01 标签:培养

**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惩罚是必要的
  家长们聚在一起,自然离不开是否要惩罚孩子这个话题。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惩罚是必要的。通过惩罚,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得对,哪些事情做得不对。但体罚却对孩子有害。
  大人一提起惩罚马上就想到打,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惩罚不仅仅是指体罚。当孩子犯错误时,大人可以用严肃的表情和声音叫孩子的名字,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给孩子零用钱,或者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或者不让孩子参加所有家庭成员都参加的活动等。这些方式可以说都是惩罚。
  在陌生的地方开车时,我们经常会打听方向,看看走得对不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也一样,需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适当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但惩罚的方法和父母的态度也很重要。

**打是惩罚中最坏的方法
  打是惩罚中最坏的方法。孩子犯了错误,即使打了他,那也只能在表面上制止错误行为,并不等于孩子的心理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认识到了错误,孩子以后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如果没有明确到自己的行为究竟错在哪里,那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能从心底里认识到要改变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出现父母越打,孩子越不听话的局面。最好不要用打来警醒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撒气筒
  在很多情况下,惩罚也跟父母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心情好时,或者家里有客人时,即使孩子再怎么不听话,父母也会作罢。但假如家里没有客人或者父母心情不好,父母就会责怪或者打骂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想解气,而不是以改正孩子的坏习惯为出发点。让父母解气的方法是无法改正孩子的坏毛病的,应该正视孩子,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他的哪些行为不对,而不能为了惩罚孩子就说些“你不是我的儿子(女儿)”“一边去,不想看到你”之类表现厌恶的话。这些话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应该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只是不喜欢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他了。

**聪明的惩罚
  如果想让孩子品行端正,就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言语来解释他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稍大些的孩子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而对待小宝宝,可以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体验坏行为所带来的坏结果。

  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孩子陷入错误当中,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用到惩罚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胡萝卜加大棒要不得
  有的家长心痛孩子,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打完再摸,或者爸爸刚扮完红脸妈妈又来扮白脸。这样做是不是能让孩子不“受伤”,又或者会让惩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呢?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和被赞扬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应该如何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