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陪添添读书时,读到“混饨”时,拼音注释是“hún tún”,添添读的也是“hún tún”。添妈疑惑,记得平时大家都是读“hún dùn”的啊?难道是错的?或是书编写时出现的小失误,毕竟现在的教材出现错误也不是没有可能,何况这只一本普通的拼音书呢?上网查询后,果真读“hún tún”。真囧,居然读错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呢,幸好有正确的拼音注释,要不还教错了小孩子呢。 在添大姨家时,一晚添表姐和添添比赛背古诗,添表姐背到贺之章的《回乡偶书》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时,添大姨夫指出“衰”字应读cuī,添表姐说课本上和老师读的也是shuāi,添大姨也说看到课本上注释的是shuāi,但为什么读了多年的cuī现在改读shuāi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添妈查混饨时顺便查了这个衰字,说是现在课本上都读shuāi。还有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原读xiá,现改读xié)。这些在多数年轻父母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古音读法,现在且目前的辞书、古诗词读本及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注古音和注今音的都有,没有统一的规范,真是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亲人里有教师的可能这方面信息接收得早而且准确,这些对于她们来说不是问题,像嘟妈、小宁妈啊。) 添妈查了一些资料,现在有关的语言学家也主张“古音今读”,其理由如下: 首先,古音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不像文字、词汇那样能留下供我们查考的可靠材料。今天,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读得“古音”就是标准音,因为古人无法留下录音资料,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其次,古音今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繁到简,也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成语“叶公好龙”古读“Shè公好龙”,而今人们统读“Yè公好龙”;“衣锦还乡”中的“衣”古音读yì,现统读yī;地名“百色”原来读作“Bó色”,而今均读成“Bǎi色”;“阿房宫”读作“Ēpáng宫”是不争的事实,可曾几何时,一些影视片中,纷纷读成“Āfáng宫”了。 再者,今人读古诗,目的是汲取古代文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并不是去学习古音的。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古诗词中的那几个“古音”,好多人早就改读“今音”了,而且习以为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古音今读,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定会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