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多种新型胃肠功能检测仪的问世以及在儿科的使用,对许多儿童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发现在许多没有器质性胃肠病变的消化不良患儿中存在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或感知的异常。在此举例说明,提请广大家长引起高度重视。
案例1功能性胃食管返流病
县市工商银行解放路储蓄所张洁的儿子点点是个早产儿,怀孕才8个月就生下来了,当时称体重只有2.3公斤,在县医院新生儿科住温箱一周才出院。这孩子回家后不久就开始出现呕吐,吐出奶汁或胃内容物,每天少则数次,多则十多次,现在他已满百天了,尽管孩子妈奶水充足,但点点吃得少,长得慢,身体弱,容易感冒。前不久妈妈带孩子转诊到市人民医院做全面检查,确诊为功能性胃食管返流病。经过系统治疗数月,孩子的病就治愈了。
医生说法
胃食管返流是指胃内容物返流到食管甚至口咽部,分为功能性或病理性胃食管返流。功能性胃食管返流病常见于6个月龄以下婴儿,约占90%左右。患儿表现溢奶不主,多发生在餐后,母亲喂奶或进食后少量呕吐,持续时间短暂,一日数次至10多次不等,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奶汁、水及胆汁等),非喷射性呕吐。喂奶后平睡、啼哭或挣扎时(腹内压力增高)或压腹时更易呕吐。睡眠时较少发生。大约10%的患儿为病理性返流,这些患儿表现呕吐持续存在,发生以空腹及夜间为主,严重呕吐可引起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导致胃食道返流疾病——如返流性食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哮喘以及体重不增等;长期呕吐又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促发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缺乏;严重者导致反复吸入性肺炎或夜间突发窒息,进而危及生命。诊断本病的方法很简单,根据典型临床症状(频繁呕吐为主)结合食管PH24小时动态监测(大医院都已开展此项检查)结果可以确诊。
TIPS:周岁以内婴儿(特别是早产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道返流,而呛奶窒息也较为常见,必须引起年轻父母的足够重视。小宝宝短暂的食后返流多为生理现象,家长不必惊慌,也不需要特殊处理。平时注意提高头部喂奶,少量多次喂养,食物稠厚为宜,每次喂食后将孩子保持竖立体位,轻轻拍背10~15分钟,然后置侧卧位,有助于防止返流。乳儿喂奶后取前俯30℃。专家们还指出,抗返流药物首选吗丁啉,该药能增强食管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随着年龄增长,胃的贲门括约肌发育逐渐完善,约60%胃食管返流患儿于生后12~18个月自然缓解,30%症状持续至4岁左右消失。
案例2慢性功能性便秘
市雨露幼儿园大班学生星星已经3天未解大便了。今早肚子痛得厉害,星星妈妈带他来医院看急诊。在小儿消化内科专家诊室,我给孩子进行认真体检,见孩子表情非常痛苦,腹部轻度膨胀,下腹部压痛,左下腹可摸到条索状肿物。做肛门指检发现直肠内有较硬粪块。“孩子最近吃过瓜子吗?”孩子妈回答说:“是的,前几天孩子吃了很多西瓜子。”这时我明白了,又是一位典型果壳类便秘患儿。孩子便秘所致腹痛,原是西瓜子惹得祸。于是我给孩子进行肥皂水灌肠,带上手套,硬是从孩子肛门里抠出大量粪便,随后孩子腹痛减轻,家长十分感谢。
3岁的芳芳是市恒顺幼儿园小班学生,近半年来出现一个新毛病,那是排便费劲,每隔2~3天才解大便一次,这几天吃得很少,老是述腹胀,现已5天未解大便了,今晨起床后述腹痛,上厕所一蹲就是半小时,急得直哭,满脸通红,大便就是拉不出来,今转诊求医于我院,在儿科专家诊室,我发现孩子面色较白,前额长出数个淡红色小疹,形体消瘦,腹部胀气,左下腹摸到一条索状肿块(粪便),肛门有出血征象。追问病史得知芳芳平时有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常吃零食、近来特别喜欢吃“上火食物”,如饼干、干鱼等辛辣食品,很少吃蔬菜和水果。这是一位典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儿。于是给予口服番泻叶,开塞露塞肛,患儿不久顺利排出几同“羊屎”,此后指导孩子排便训练,增加腹内压的方法;纠正坐姿,进行下压运动(吹气球),并调整饮食(控制零食及上火食物,多吃香焦、蔬菜),治疗三个月后患儿便秘现象就完全消失了。
医生说法
一般认为,每隔3~7天排便一次,大便硬结而量少,呈粟粒状,排便过程延长或排便困难,并引起痛苦,应视为便秘。便秘是7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婴儿和小儿便秘占儿科门诊所有就诊量的3%,小儿胃肠病诊的25%,大约90%为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分为慢性运输型和出口梗阻型。慢性运输型主要表现为患儿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无便意;出口梗阻型主要是因为直肠及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有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现以公认,日常饮食中缺少纤维素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偏食和挑食(常吃精细食物或有“上火食品”),少吃或不吃疏菜、水果,导致纤维素缺乏,肠蠕动减慢而造成便秘。果壳类便秘多见于吃瓜子连仁带壳一起吃下的孩子,类似的还有吃较多量的芝麻、木屑等等。众所周知,便秘患儿常伴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或腹痛,睡眠不安等症状,由于大便变硬,排便费劲并疼痛,于是变成怕痛而不敢解,愈不解就愈积愈多,导致直肠对大便的反应迟钝(即直肠的伸缩感受器将不再兴奋,则便意消失),结果造成大便阻塞,久之会发生肛裂和营养不良。此外,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经细菌分解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可危及大脑。
TIPS:预防胜于治疗。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母乳不足的婴儿,可在牛奶中加些奶糕,并多喂些水果汁;半岁以上的孩子应该摄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平时不吃或少吃“上火”食物,(如油炸和红烧食物以及肉类、蛋类、花生酱等),每天多喂开水。对患有慢性便秘人工喂养儿可将牛奶或奶粉冲稀一些,同时增加糖量,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10克(正常情况下,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8克)。可以每天喂1~2根香蕉或者每天早晨吃点蜂蜜水,每次不少于50毫升,温开水送服。家长可在儿科医生指导下选用润肠通便药如开塞露、甘油栓和肥皂条塞肛;也可选用中药潘泻叶适量泡开水,给孩子喂服。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是防治慢性能性便秘的关键。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应该摄入含食用纤维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不引起便秘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花生酱等),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和不吃上火食品也很重要。对于慢性能性便秘患儿,治疗关键在于清除粪块,重建良好的肠道排便习惯。每次主餐后患儿应去厕所坐便至少10分钟(有一个支架承托他),家长可告诉孩子,对于患儿开始能够控制排便时不要期望过高,在此期间不一定排便,当然能排便最好,消除患儿被惩罚后的后顾之忧。润肠通便剂首选开塞露和甘油栓,该药能减少粪便的硬度,同时使患儿不能弊住大便。每日早晚二次使用,所用剂量可调整到患儿至少在2天以上的大便是松软的,且排便是无痛的,一般可在使用数周后根据病情停用。
长期服用缓泻药和依靠通便会导致小儿习惯性便秘;牛奶或奶粉进食过多,可使便秘加重;由便秘引起的腹痛,不宜使用颠茄合剂来止痛,否则会使便秘加重。对顽固性便秘的孩子应及时上医院就诊,做腹部X线平片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请专科医生寻找病因,以排除先天性肠道畸形。
案例3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案举例入春开学后,市运输公司刘师傅八岁的女儿虹虹老是说肚子饱胀不适,不想吃饭,有时述心窝疼痛,反酸,几周下来,人看着就瘦了一圈,家长很心痛,到附近区医院看了几次也没查出什么病,做肝功能和胃镜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排除外肝炎和胃溃疡病,前不久家长带他到市人民医院求医,经消化科医生仔细检查,并做相关实验室检查,最后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经药物治疗一段时间,现在虹虹上述症状得到明显好转。
医生说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学龄儿童(6~13岁)中非常常见,据统计,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占儿科门诊所有就诊量的8%,小儿胃肠门诊的30%,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进食冷饮、冷食及有添加补品过多,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胃肠动力障碍有关。其特征是,长期或反复食欲不振、烧心、呕吐、上腹部饱满不适、疼痛、嗳气,吃饭少,早饱等症状,久而久之,人变得面黄肌瘦,贫血、全身无力,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对所有来医院就诊的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儿,首先要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确定有无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存在,可通过做钡餐、纤维胃镜、腹部肝脏B超、血生化检查等除外胃炎、溃疡病、息肉及肝胆胰等器质性疾病,才能确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TIPS:一旦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首先应调整饮食,即少给患儿吃冷饮、冷食,进食无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荷。药物治疗首选西沙必利(商品名普瑞博思)该药是第三代全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动力。具体用量每次每公斤体重0.2毫克,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症状消失后继续服2~3周。据临床儿科医生观察,西沙必利对学龄儿童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上述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副作用小,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