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给孩子报兴趣班谨防3大错误心态

13/01/31 13:22:46 标签:

转载 http://www.ankang06.org/space/?action-viewspace-itemid-20666586

给孩子报兴趣班谨防3大错误心态

目前,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正在红红火火地开展着;很多孩子在34岁以后,就会被家长带着去参加兴趣班。应该说,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兴趣班这件事,不只是花钱上课那么简单,在如今这个浮躁而且商业化意味很浓的社会中,如果不注意,兴趣班反而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这不是耸人听闻的说辞。

下面,我们就兴趣班的话题,分析一下在家长和老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客观冷静地看待兴趣班。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家长对兴趣班的三种错误心态。

误区一:把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强加给孩子

小故事1:我永远都不想碰琴了

在晶晶小的时候,爸爸为了培养她在音乐方面的兴趣,送她去参加"小提琴"兴趣班,从那时起,晶晶每周去2次兴趣班,此外每天都要练琴;上小学后,练琴是她在课外时间里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

 后来,随着晶晶小提琴技艺的不断提高,爸爸带她参加各种演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晶晶爸爸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但是对练琴的要求也变本加厉,晶晶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父亲的批评甚至打骂。

晶晶上大学以后,不再受爸爸的约束,就再也没碰过小提琴,而且,她发誓今后再也不拉小提琴了,因为她一看到小提琴,就会回忆起过去那段痛苦的日子。

故事,晶晶的遭遇曾经刊登在《中国教育报》(晶晶的名字为化名)。当时,晶晶对报纸记者说:"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父亲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我,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扼杀了我对音乐的兴趣。请告诉父母们,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吧。"

 参加兴趣班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孩子对这项活动感兴趣。但是,现在有非常多的家长,很少关注孩子自身的愿望和需要,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按家长的梦想和兴趣为孩子报班。这样做,反而很可能事与愿违,毁了孩子的兴趣。

所以,打算带孩子上兴趣班之前,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的是:参加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

误区二:为了功利的目的让孩子参加兴趣学习

小故事2:不快乐的文文

5岁的文文,是小区里颇有名气的孩子,别看年龄小,她已经拿下了钢琴二级、美术一级和剑桥英语一级的证书。但是,文文的生活成天都围绕着兴趣班的考级,不仅孩子很疲惫、家长也非常忙碌和辛苦,妈妈经常为兴趣学习的事情冲文文发火,这些都让文文丝毫感受不到兴趣学习的乐趣,小小的孩子每天看起来都闷闷不乐。文文妈妈说,她这么做都是为孩子今后升学做准备的。因为现在报考的人越来越多,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跳级报考,很多孩子的压力比她家文文还要大。

 现在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输在起跑线、或者想让孩子在某个方面出人头地,而强迫孩子参加某项兴趣学习。比如让孩子学习美术、音乐等就是为了后面参加考级,为升学增加优势。

 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美术教育专家何韵兰曾经在一次新浪亲子中心的访谈中,重点谈到了一个话题:"儿童美术考级是普及美术教育还是扼杀孩子的个性?"她很痛心地说:"好多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美术馆和博物馆,整天就在书本和考卷里面跑来跑去,我们剥夺了孩子到圣殿里去感受艺术魅力的机会,也让他们失去了评论美术的权利,他们本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享受和吸收这个艺术,考级根本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是出于功利目的让孩子参加兴趣学习,最根本的害处是: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成年后就难以具备成功所需要的想象力、创造力、内在的动力。而对于真正的成功来说,内在的动力等要素,要比才华、技能本身重要得多得多!

误区三:违反孩子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以及急于求成、过于看重结果

小故事3:娇娇为啥这么怕水

娇娇是一个很文静秀气的女孩子,妈妈想改变娇娇过于文静的特点,让她泼辣起来,所以在娇娇4岁的时候带她去学习游泳。娇娇很怕水,在游泳池旁边,说什么也不敢下水。教练把娇娇强行推到水里,并告诉妈妈,小孩子都是这样学会的。但是从那次以后,娇娇再也不肯去学习游泳了,一说游泳就撕心裂肺地大哭,而且变得更加怕水,连洗澡都不肯在浴缸里面洗。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真事。就此我曾经和一位资深的儿童游泳教练讨论过儿童学习游泳的年龄问题,那位年轻时曾在国家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的游泳教练告诉我,其实儿童最适合学习游泳的年龄是56岁,那个时候,孩子的身体和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强了,学起来很快。但是很多妈妈都急于让孩子提前学会游泳,这时,能否学会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象前面娇娇遇到的那位教练强行把孩子推下水的做法,确实能够让很多孩子学会游泳,但是也会让一些孩子因此就再也不肯游泳了。这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身体协调性、体能、对水的熟悉程度等很多因素,家长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急于求成,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除了上面所讲述的情况,对于那些超出孩子内在发展规律、以及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和其他爱好,一心让孩子学习某种技能的做法,已经离兴趣培养的初衷越来越远,这不仅会大大挫伤孩子的求知欲、对兴趣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最重要的是,违背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家长只是在努力创造他们自己心目中所需要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被家长催促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是无法发现自我的。其结果是,由于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严重确实,孩子的成长过程毫无快乐可言,而当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后,他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幸福感和生存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在兴趣学习上,在普遍的教育中上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其结果很可能让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导致青春期自杀,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问题1:培养兴趣还是教技能?

 小故事:

 妮妮从小喜欢音乐、爱唱歌,常常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节奏感特别好,一副乐在其中、很陶醉的样子。妈妈为了发展孩子这方面的潜质,在妮妮4岁的时候,给妮妮报了钢琴和舞蹈班。但是,没过多久,这两个班妮妮就都不想上了,妮妮还哭着告诉妈妈,舞蹈课太疼了,原来,舞蹈课上的形体训练,由于老师很严格,妮妮非常受不了。妈妈很迷茫,本来是为了让孩子发展兴趣才花钱报班的,怎么到头来反而没兴趣了呢?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孩子参加的兴趣班,是为了激发和保护孩子兴趣,还是让孩子学习一项技能?比如,现在一些艺术方面的兴趣班,美术班就是教孩子素描和临摹,音乐班就是教乐器演奏,舞蹈就是形体训练,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应该学,而是,在兴趣培养的初期,过早地进行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对孩子有何影响?技能学习是激发还是限制了孩子的兴趣?

顺延前面举的例子,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做为一种人类共通的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艺术作品的核心其实是表达艺术家内在的一种感受。而小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本能,比如涂鸦,就是孩子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力图使自己画得像个孩子。"而当我们过早地让孩子进行素描等训练时,会让孩子陷入一个定式思维,不再随心所欲地画自己的感受,从而扼杀了他的想象力,也违背了艺术学习的真正内涵。

 此外,过早的技能学习和严格训练,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孩子越大,技巧性的学习就越容易。比如十几岁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只需要几个月,就能达到几岁孩子学好几年的水平。学习钢琴也是一样,如果太小就开始,孩子手指的力量和协调性都还没有具备条件,耐心和自我约束能量也很差,过早学反而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

问题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小故事:

 千千4岁以后,对下棋很感兴趣。有时他看到别人下棋,在旁边看得很专注,一坐就是大半天。妈妈觉得应该趁机引导一下千千在这方面的兴趣,就给千千报了一个国际象棋的兴趣班。兴趣班的老师是一位上年纪的老者,下棋水平很高。一开始,千千兴致盎然,回到家还教爸爸妈妈怎么摆棋。但是上了几节课后,千千就不愿意再去了。妈妈和千千一起听了一次课,发现老师教孩子的方法很传统,完全是填鸭般的灌输式教学,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而且,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还很严格。千千由于年纪小,课程内容又过于枯燥,他坐一会就坐不住了,因此会遭到老师批评。所以孩子就不愿意去学了。

我并不是对兴趣班的老师全盘否定,但是,有很多兴趣班的老师,都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如果一味只是用教的方式让孩子学习,结果孩子可能只是记住或者背会了一些技术和技巧,即使当时看起来有很大进步,却没有真正领悟到所学东西的内涵,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枯燥,失去兴趣。

越是小的孩子,选择适合的学习兴趣老师越重要,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更需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班的老师不一定是大师或者专家,但是一定要能懂孩子的内心,不能仅从技能的角度去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如何教,需要相当精细的把握,不要让灌输式的学习埋没了孩子的兴趣。

3、只顾迎合家长的要求

 小故事:

 4岁的齐齐参加了一个绘画兴趣班。这个兴趣班的理念很新,提倡让孩子体验艺术而不是学习绘画技巧。兴趣班经常组织孩子们去郊外写生,家长也都一同前往。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在动物园里观察袋鼠,然后画下来。观察时,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袋鼠两个尾巴,有的说袋鼠的耳朵长长的,老师打断了孩子们的讨论,统一讲了袋鼠的每个细节。画的时候,老师到每个孩子面前指导,如果孩子画得不象,就指出该怎么画,甚至把着孩子的手改几笔。最后,孩子们画出了很像的袋鼠,家长们都很满意,兴趣班也把孩子们的作品做为教学效果展示出来,吸引其他家长。

这个兴趣班,表面上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愿望--让孩子画得象,老师没有让孩子充分进行观察和感受,也没有在孩子绘画时给予自由发挥的机会,只是一味满足家长的意愿,让孩子们画出家长满意的作品,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家长来花钱报班。

这个现象,与其说是机构和老师问题,其实,深层次上是源于家长的心态。因为兴趣学习要花钱,钱花了,就会期待回报,而且要看得见的回报,再加上很多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并不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那种期待很可能就是错误的。这样一来,如果兴趣班的宗旨只是让家长满意,而不是为了从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出发,反而很可能让孩子失去很多其原有的内在潜质。

4、光快乐,不发展

这一点,其实也是针对上面那条"只顾迎合家长要求"的深入探讨。

教育专家李跃儿,也是一位画家,她曾经在网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很多美术班的问题:"老师想法设法创造一些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方式,比如,在蛋壳上画、在玻璃上画,玩画等等,由于方式和工具的多样,使孩子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孩子产生绘画的愿望被老师借用,老师设计一些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绘画内容,就会产生一批看上去令人震惊的绘画作品。老师、家长和孩子都乐在其中,但是时间久了,唯一糊涂的可能就是孩子。他们会搞不清这样的作品好在哪里,也搞不清自己想表达什么。

这样的美术班目前是市场上最流行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会在事后给这些画冠以培养创造力、培养想象力等类别,家长也区分不出来。这样的绘画课不能让孩子获得太多用来帮助内在建构的东西。将来有一天,孩子不满足于这种绘画形式了,可能会变得象没有学过画一样。"

现在有很多兴趣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利用家长不懂、却又期待看得见回报这个心理,采取一些表面上让孩子感兴趣又能出彩的方式,让家长看起来,觉得孩子很喜欢,而且学习效果明显。但是,归根结底,孩子却什么也没学到,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对于这样的兴趣班,家长们要擦亮双眼,加强和提高自身的认识。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