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

13/02/25 20:43:05 标签: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首先,我们需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自由、宽松、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根据孩子那个阶段的兴趣创设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这个适合就是孩子的兴趣为标准。

因为在6岁以前的阶段,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她的动作笨拙,没有专业学习过孩子跳的那么到位,但她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感受和创造,这就足够了。我不会让周周在6岁以前学习舞蹈以及任何一门技能性的“特长”的。我要做的就是,在她对音乐、舞蹈感兴趣的时候,给她挺好听的音乐、给她看优美的舞蹈、给她提供各种颜色的纱和布料(让她装扮自己,当作舞蹈服装),以及当她最忠实的观众。其次,在孩子对某一个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应该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

   其实,每个孩子在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这正是好的教育机会!聪明的家长知道把握教育机会,耐心而详细地一一解答孩子的问题,不知道答案的会和孩子一起去书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答案。千万不能因孩子问得太多嫌犯,或是随便敷衍孩子,那样孩子会失去好问勤思的可贵品质。家长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滋养,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让成人去书写;还有人把孩子当一个容器,试图去吧这个容器灌满。持这种观念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成人是主导,孩子是成人教出来的。其实,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导,每个孩子天生是大师,成人要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不要随意去叫他们,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我们能做的是适时而适度的引导。

当孩子受到拒绝时

   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被人的东西要允许才能拿,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

   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第一:有勇气拒绝别人;第二: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这两点是非常可贵的心理品质,前者意味着有自己的个性,敢于说“不”,不盲从;后者意味着一种坦然、平和的心态,面对拒绝,能坦然接受,不会因为别人的拒绝而嫉恨。

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家长要创造机会,鼓励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坦然接受拒绝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家长要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孩子建立这一品质。

孩子看实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恶意,多以绝对不会“蓄意”去拒绝。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成人带上情绪,孩子会更加容易受伤害。适当地让孩子体验被拒绝的感觉,引导得当,孩子完全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被拒绝”。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自己,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

理解孩子的途径

   孩子哭,并不是他不乖。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的需要、宣泄情绪的方式。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困了、害怕了、要妈妈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会用哭来表达。等孩子长大一些,生理需要会用“说”的方式表达,而内心的情绪如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仍然会用“哭”来表达和宣泄。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给孩子“止哭”,而是要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孩子自然不哭了。“不止哭”意在在了解孩子的哭不是“要挟”、而是宣泄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哭,并不是无原则地鼓励孩子哭。关键点在:家长要理解孩子。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