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女人当家的时代,“女权”似乎是现在每个家庭里多多少少都有的现象——家里的事我们说了算、家里的钱我们管,我们的男人会说“怕老婆,不是因为她有什么对付我的法宝,而是因为我爱她。”我们的地位与日俱升,然而我们仍然觉得生活这条河的最底层泛滥着一种痛苦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旧有的社会文化,总是把女人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连系在一起,我们内心深处都把照顾他人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却常常忽视自己的需要。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我们似乎总是倾向于为家庭、为丈夫、为儿女做出牺牲,随时准备放弃自己的一切来迎合它们的需求。所以虽然实际上我们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拥有独立的个人空间,可是我们却习惯于在拥有这些的同时自责——我应该好好照顾家、我应该更体贴老公、我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些暗含着自我否定的想法不断地在我们的头脑里打转,仿佛在告诉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是一种过错”。与此同时,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有现在的主流文化都告诉我们——女人应该独立,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经济上的;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应该做那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百变女郎……
在这么多“应该”的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传承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在其中的痛苦之身,它经由一代一代的母亲传承下来,像种子一样长在我们的身体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的思维;另一方面是做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的无形压力,我们要做职场上的半边天,我们也承担着家庭中的各种角色。我们上要孝敬长辈、下要照顾小孩,中间还有个老公需要体恤,工作的压力、家务的烦劳,油盐酱醋五味陈杂,这只能让我们精神紧张而无力关照内心的需要。
可是社会如此,我们女人怎么办?我想我们要学会爱自己——这“爱”不是物质的,任何物质的东西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都是短暂的,不管是华丽的衣着、靓丽的饰品、舒服的SPA,还是饕餮盛宴……我想经验早已经告诉我们,这些都只能带来一时的快乐,却真心靠不住。我们要做的是体察我们的生命,用心去体会和察觉作为一个生命,我们带着尊严和骄傲的各种“需要”。
第一件事,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再用“应该”“必须”或者“不得不”来命令和强迫自己。而是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当我们说我们“应该”做什么或者“必须”做什么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你会发现我们同时也在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陷在这个困境中,有的人不停地对自己说“我应该减肥了,不能再这么胡吃海塞了!”可她们仍然不停地吃,甚至比原来吃得更多;还有人不停地说“我必须锻炼身体”可她们除了在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仇恨一下自己之外什么都没做……很显然,我们任何人都喜欢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谁也不想成为“应该”和“必须”的奴隶,听任它们的摆布,无论这些命令是来自外部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我们要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获得幸福快乐的感觉,我们一定得确定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的心愿,并且是基于对我们自身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1】而一旦发现我们是在服从某些“应该”和“必需”的指挥,我们就会失去热情,就算做着这些事也会觉得寡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这就要求我们放弃旧有的思维方式,用新的有助于我们学习的方式和自己展开对话。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当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我们“必须”或者“不得不”做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但如果我们能深入地分析每个另我们痛恨的事,然后承认这是我们的选择,再进一步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这样一份声明来了解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我们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或者隐藏在我们的选择背后的价值观。举个例子来说,辞职在家带孩子令我很痛苦,我总是说:“没办法,两个孩子,我不得不辞职。”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曾不止一次地要求把孩子交给他们,让他们来带,但我一直不肯答应。“辞职,自己带孩子”不正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吗?一旦我们承认这么做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再来做这个填空题就变得很容易了——我选择(辞去工作亲自照顾孩子),是因为我想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不错过她们成长的每个瞬间,用科学的办法来帮助孩子成长……)——这时我们再想到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因为这里面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是在衡量了“事业”和“孩子”孰轻孰重之后才做的选择;我们是在考虑了“经济收入”和“孩子成长的一过性”哪个更迫不及待之后才做的选择……其实我们真的是深思熟虑过的,只不过“不得不”这个堂皇的借口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以为自己是被迫的,从而产生痛苦。
第二件事,在各种情境中专注于生命的需要和价值观,关怀我们的心灵。
卢森堡博士提倡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①说出我的观察②我的感受是什么③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了那样的感受④为了改善生活,我有什么请求。对我们来说观察和感受似乎很容易说出来,然而我们的“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却是挑战。事实上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需要是什么,再次强调一下这里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也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能促进我们的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卢森堡博士把人的基本需要分成7大类:
-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
- 庆祝
- 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 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休息、住所、水、食物、免受伤害)
- 玩耍(乐趣、欢笑)
- 情意相通(美、和谐、秩序、平静、激励)
- 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体贴、安全感、倾听、诚实、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亲密关系、成长、社区)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道: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在生活的各种情境中专注我们自身和别人的需要,情况或许会完全不同。比如在和领导出现分歧心怀不满时、和父母闹别扭气急败坏时、和老公闹矛盾怒不可遏时,和孩子较劲儿火冒三丈时……如果我们能够意识道我们彼此的痛苦、愤怒、急躁来源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我们就能更心平气和,如果我们能明确而直接地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也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专注于我们和身边的人的需要,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让和谐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不要抱怨,不要指责,不要憎恨,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彼此的需要上,让生活之河能够静水深流。
女人要爱自己!让我们在忙碌中积累经验、让经验变成光芒万丈的思想;让我们在孤单的时候沉淀下灵感,让灵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每一处细致的体验都得到宁静透彻的关照!愿每个女人都能拥有一颗温暖而宁静的心,愿岁月的打磨把我们变成通透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