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普陀宗乘之庙。
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
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据说,由三个拱门分别进入寺庙,分别代表着求“平安”、求“财富”和求“官运”。我们一行11人,大多数人求“平安”,唯有三位家庭主妇求“官运”——皆是一家之“主”。哈哈~
走进山门,沿着石阶前行50米,依山就势,逐层升高,前往宏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全庙布局、气势仿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小布达拉宫”。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站在其下仰首望去,更加体量庞大、肃穆庄严。我们这一行老小,没有体力前往拉萨瞻仰“大布达拉宫”,既来了这里,就要打起精神,登上顶层!
层层阶梯,是佛门接引之路。
步步低头,是众生谦卑之心。
孩子们体力好,含着冰棍一溜烟地往上跑。
我陪着父母在后面一步步慢慢走,慢慢看风景,累了就歇一歇、聊聊天。这脚下的路,仿佛父母陪伴我一生的路。这样一起慢慢走的时光,就是上天赐予的幸福。
大红台的基座是一层白台,高17米。
白台顶部的中央天台上,左右陈列着转经筒。天台的中央,嵌有佛龛供奉。
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分7层。
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调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
顶部则全部被鎏金铜瓦所覆盖,高出群楼,金光闪烁。
站在大红台顶部远眺,承德标志性的磬棰峰遥遥在望。
可惜,寺庙内大多数房门紧闭。并且,我们的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
游览完普陀宗乘庙后,我们紧接着来到相邻的“须弥福寿之庙”。“须弥”即须弥山,藏语名“札什”,“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的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
据寺内碑文记载:清乾隆七十岁诞辰寿日,后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要来避暑山庄祝寿,为了隆重接待班禅,在这里特仿班禅所居的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形式,兴修了这座庙宇。所似,这里又俗称“班禅行宫”。
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小布达拉宫近似,但规模略小。主殿“琉璃万寿塔”建在方形基坛上,坛上,再承以八角形须弥台基。塔身为八角形,共七层。各层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色调雅而不俗,轮廓清晰,结构美观,在两侧白台衬托下,显得十分秀丽。
傍晚6:00,我们的这次避暑草原行正式踏上返京的归程。这次旅程,在这个史上最酷热的夏天,给我们带来一段难忘的清凉感受。希望长辈安康,孩子们健康成长,让我能安排更多的旅程,我们一起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