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儿方式VS现代育儿观念

13/10/08 10:26:48 标签:传统 现代 长辈 育儿 冲突

       有了宝宝以来一直在关注隔代育儿问题,因为这并不是个案,而是眼下许多家庭所面临的的问题,处理不当或成为家庭矛盾升级的导火索。很多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感觉被有意无意地掣肘,尤其发生在有长辈来帮忙带孩子的家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原本这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既可让老人帮抚养孩子有事可干,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但由于成长时代的不同,例如生长于解放初期的长辈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80后年轻父母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出入,当然不可避免地在育儿生活中就有可能步伐不一致。下面列举的某些观点大碰撞就来自身边的实例。

一、刚出生的宝宝母乳吃不饱要不要添加奶粉,用奶瓶喂?
父母:尽量不要添加奶粉,给宝宝多吸食妈妈乳头可以刺激奶水分泌。即使添加配方奶,也不可以用奶瓶,要用小勺喂。
长辈:宝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可以吃不饱?!用小勺喂那么慢,要喂到什么时候,孩子饿啊!冬天天气又冷,奶凉了怎么办???(其实冬天在医院都开了暖气)

 
专业育儿建议:刚出生的新生儿,胃只有30~50毫升的容量,妈妈的少量初乳就足够满足他了,如果过早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用奶瓶喂养可能会使他产生“乳头错觉”,最后影响妈妈顺利完成母乳喂养。 

二、宝宝什么时候断母乳好?
父母:母乳是宝宝最珍贵的食品,前6个月尽量坚持纯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后可以相应减少喂养次数,但最好能坚持到1岁左右。
长辈:宝宝长牙就可以断了,之后喝奶粉。(出牙期:第6-9个月)。一则宝宝会咬乳头,二则工作赚钱才是硬道理,再说母乳到了6个月以后就没什么营养了。

专业育儿建议:有人认为母乳6个月以后就没有营养了,甚至更有甚者认为母乳不如配方奶粉有营养,还有些说法说母乳喂养超过1岁,孩子就会变笨。种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观念导致很多宝宝没有吃上母乳,或者吃到6-8个月就被强行断奶。的确,对于许多人(包括一些医生)来说,延续到一岁以后的母乳喂养是一件新鲜事。而且,在他们的头脑中,对母乳有两个根深蒂固的偏见:第一个常见偏见是,“X个月之后,母乳就没营养了。”
       其实6个月以后的奶水不是没有营养了,而是没有了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增强孩子免疫力的,所以你可以发现母乳的孩子6个月前一般不会感冒,孩子从6个月后开始有的就会感冒。但6个月以后的母乳同样有营养,母乳的营养价值还是没有任何食物可以替代的,只是此时母乳并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发育,宝宝的成长需要逐渐接受其他食物,所以要科学添加辅食,这是离乳期的开始。慢慢的,宝宝会从吃糊状食物到块状食物再到和大人差不多的食物,一般到2岁左右。而母乳也从原来的主食逐渐变成辅食到最后只是宝宝的一餐点心。
       大量的研究证明,母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富含营养,如脂肪、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等等,尤其是对孩子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免疫因子。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到六岁左右才健全,在这之前,长期的母乳喂养,等于为孩子建立起一道天然的免疫屏障,能够有效地预防诸多疾病的侵袭,比如耳道、肠胃和呼吸道等幼儿常见感染,以及幼儿癌症、少儿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重症。那些过敏体质的婴儿,更是应该母乳喂养至一岁以上。特别神奇的是,随着孩子月份的增长、对辅食摄入的增多,吸吮母乳频率有所降低,母乳却会自动浓缩养分和抗体,将孩子所需要的营养丝毫不差地输送进来。
   与营养价值相等重要的,是长期母乳喂养对于幼儿心理和情感方面需求的彻底满足。延长母乳喂养,有助于巩固母子亲密关系、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疲劳、受惊、烦躁或者悲伤时,吸吮母乳能够给予孩子最及时最有效最温馨的安慰,让孩子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是人的帮助,而不是物品(奶嘴、玩具、零食等)。
再说说配方奶粉,你知道奶粉的配方是怎么来的吗?就是根据不同阶段的母乳分析才有了奶粉的配方,但是母乳中的许多营养成分至今未知也不能被配置出来。做配方奶粉的专家会告诉你,最好的配方奶粉就是最接近母乳成分的。所以如果母乳充足就不要给宝宝添奶粉,当然你如果要工作或有其他原因没办法也可以添加奶粉,但很多上班的妈妈同样可以坚持母乳。
所以如果妈妈奶水好,可以让他多吃一段时间再断奶,6-8个月后的奶水没什么营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三、宝宝的辅食里要不要加油盐等调味品?

父母:不可以。1岁以内吃调味品不利于宝宝身体健康。
长辈:可以的。这样吃起来有味道。而且吃盐长力气。以前你(指父或母)半岁以后就吃油盐了。

 
  专业育儿建议:在家庭制作婴儿食品时,不宜添加盐、香精、防腐剂和过量的糖,以天然口味为宜。不放或少放调料,特别是添加辅食的初期,原则上不放调味品。虽然有些食品的天然口味很淡,但对宝宝来说却很可口,宝宝的味觉、嗅觉发育还不完全,不能用成人的口味来衡量。而且,经常吃口味重的食物会使宝宝养成不良饮食习惯,影响身体健康。

四、宝宝的食物太烫,用嘴吹凉后再喂宝宝好不好?
父母:不好。用嘴吹会有唾沫,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会随着唾沫进入宝宝口中。
长辈:可以啊,以前就是这么喂小孩的。

 
专业育儿建议:在生活中,家长们怕宝宝吃东西烫着,都要把食物用嘴吹凉才给宝宝喂食,殊不知家长们这一慈爱的举动却是宝宝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孩子的胃特别娇嫩,要注意保护,用嘴吹凉食物看来是小事情,但为了孩子的健康,还是把这个习惯改掉为好。
据最新科学研究,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牙垢与唾液进行传播,因此一些不卫生的习惯,如大人孩子共同用餐、用嘴嚼碎后再喂孩子等是有危险的,但是用嘴巴吹凉食物主要是靠气的,应该不会传染,不过如果有唾液带进去,也就有风险了,所以最好是等食物自然凉下来。
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多在幼年,而导致感染的主要途径是家长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召开的”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探索“学术讲座上,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博士指出,中国家长有一种习惯,喜欢给孩子喂食物时用嘴大口地吹凉,从控制感染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取的。



五、宝宝的衣服要买相对好点贵点的还是便宜的?
父母:当然买相对好点贵点的。宝宝皮肤娇嫩,贴身衣物要谨慎选择,一般来选择大品牌,标签明确的A类棉质婴儿衣物。
长辈:小孩子长得很快的,衣服换的又勤,买便宜的经济又划算。


专业育儿建议:宝宝衣服如何选择的窍门:1.选购标识说明完整、详细的商品。 《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中规定,使用说明必须注明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型和规格、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

2.摸一摸。
挑选适宜的面料。儿童衣服最好选择纯棉等天然材料,注意考虑其舒适性、伸缩性、吸汗性、透气性、保暖性、缩水性等。

3.看一看。
选择颜色。为宝宝选购衣服时尽量选择颜色浅的、色泽柔和的、不含荧光成分的衣物;深色服装经孩子穿着磨擦,易使染料脱落渗入皮肤,特别是一些婴幼儿爱咬嚼衣服,染料及化学制剂会因此进入孩子体内。不要选择进行过抗皱处理的服装,不要购买漂白的童装和色彩特别鲜艳浓重的服装,因为这类童装甲醛含量特别高。

4.闻一闻。辨别异味。闻一闻童装上是否有一股特别浓重的刺激气味(类似于家具城内的气味)。

5.检查装饰物。
在选购有装饰物的宝宝衣物时,先要检查装饰物的牢固程度,以免对宝宝造成伤害。检查衣物的拉链、接缝等是否平整,以免磨伤宝宝皮肤。

6.去除包装异物。在穿着衣物前,取下包装上的别针、大头针、标签牌等。尤其去除衣物内侧的标签,以免损伤皮肤。

7.新买的衣物应充分洗涤后再穿。水洗可以洗去大部分衣服上的“浮色”、脏物和织物中残留的游离甲醛。注意按照商品标示的洗涤说明洗涤,宝宝衣物应与深色及成人衣物分开,最好使用婴儿专用洗衣剂。


六、天气有些转凉(20°--30°之间)要不要多穿点衣服?
父母:宝宝是纯阳体质,只要身体健康不生病,基本上衣服就跟大人穿的一样多就行,或者比大人多一件。
长辈:那怎么行?孩子着凉感冒怎么办?多穿点保险。风大时还要戴上帽子。


专业育儿建议:宝宝穿衣的几项重要原则
1.原则上只比大人多一件;2.不要急著太早让宝宝穿厚衣服;3.早晚加衣,中午或活动时减衣;4.外出时多带一套衣服。

七、宝宝自己睡还是跟大人一起睡?
父母:尽量让宝宝自己睡小床。父母睡旁边的大床,这样既方便照顾宝宝,又可以从小培养ta的独立性。特殊情况比如午间小睡、半夜惊醒等可以偶尔跟妈妈同睡大床。视情况而定。
长辈:宝宝太小没有抵抗力的,特别是冬天,跟大人睡才暖和。

专业育儿建议:成人在社会上的活动范围比儿童广而多,传染和携带各种病菌的机会也多,但是成人抵抗力较强,感染上或携带上病菌后不一定都发病。但如果成人和小孩同睡一被窝,就容易将身上的病菌传染给小孩,小孩的抵抗力弱,就容易患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了。

另外,孩子和大人同睡一被窝,会使孩子吸收氧气不足。人脑组织的需氧量很大,年龄越小,需氧量越多。如果大人搂着孩子睡觉,大人的呼气会使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睡眠中的孩子常常会因为脑供氧不足,而导致睡眠不稳,易做恶梦和半夜哭闹,睡在父母中间的孩子会更严重。婴儿长期在这样的缺氧环境中睡眠,就会影响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严重者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此外,新生儿与成人同睡,因大人熟睡,有可能将手和被褥捂住小儿口鼻,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等不幸事故发生。

最好的办法,是让婴幼儿单独睡在可以灵活搬动的小床上。在大人不睡觉时,把小床放在洁静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单独放在一室;大人睡觉时,把小床搬到大床的一边,以便夜里照顾孩子。

八、傍晚(17:30--19:30)宝宝困了可以睡个小觉吗?
父母:尽量不要睡。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时间,因为晚上9点宝宝开始分泌生长激素,晚睡对于宝宝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有较大影响。如果宝宝困了可以给ta洗个小脸,带ta出去看看风景,或者跟他玩玩他感兴趣的游戏 ,吃点东西,洗个澡,ta的瞌睡虫就暂时被赶跑了,玩累了晚上就可以睡个好觉。
长辈:困了就睡啊。不睡好累的 。

专业育儿建议:
在宝宝9个月之前,通常每天需要4次睡眠:分别是晨睡、午睡、第三次小睡以及夜里的睡眠。而第三次小睡一般会出现在傍晚的17:00~18:00之间。一旦宝宝满1岁以后,就不需要再进行第三次睡眠了。对于这次小睡,如果睡得时间过长,那么宝宝晚上上床的时间也会相对较晚,而一旦错过了体内生物钟的入睡时间,就得花很长时间才能入睡。建议家长,如果宝宝未满9个月,可适当缩短第三次小睡的时间;如果宝宝已经超过9个月,干脆取消这次小睡,直接把晚上上床睡觉的时间提前一些。

宝宝晚上睡不好,容易变成小胖子。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身高虽然跟遗传因素,后天训练有关,但是最基本的还是生长激素的分泌。一般在晚上22时到凌晨一点是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期,若夜间睡眠不足会扰乱宝宝正常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如果孩子年幼时生长激素跟不上身体所需,就容易变得矮小肥胖。同时,充足的睡眠也保证孩子的智力发育,如果大脑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就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如此,为了宝宝有一个更好的将来,父母们要让小宝宝要在20时就要开始睡眠,最好在21时进入深睡期。

九、4个月以上的宝宝在大床上睡觉时要不要大人时时看管,大人离开时要不要拿障碍物围住床四周?
父母:肯定要!万一摔下来摔到后脑怎么办?
长辈:已经睡很熟了就没必要了。即使摔一下也不要紧,孩子骨头软,不会摔坏的。(呃~~(╯﹏╰)b。。。这句话让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难道摔摔更健康?)

专业育儿建议:当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爬行了(包括会起坐后),也就是说能够自己主动移动自己的身体时,孩子的活动天地就扩大了。由于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也愿意自己去探索,这样也就开始在孩子的周围出现了潜在的危险。因此要求家长要格外小心,细心照料。

当孩子摔在地上时,家长首先要检查孩子有没有外伤,包括皮肤、四肢、骨骼、关节活动和头颅。如果有皮下血肿,可以立刻用毛巾给孩子冷敷,促进血管收缩,以减少出血。发现孩子皮肤有伤口,一定要先止血,保持伤口不被继续污染,马上去医院。如果发现孩子关节活动受限或骨骼出现问题,一定要保持原来的姿势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当以上处理完毕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神志、有无呕吐,是什么样子的呕吐。如果孩子有颅内的损伤,就会表现为哭闹、委靡不振、激惹(一惊一乍),甚至惊厥等症状,并可出现喷射性呕吐。此时,家长应马上抱孩子去医院就诊。如果开始没有什么症状也要观察3天,防止颅内有进行性的病变。


十、一岁以内的宝宝喜欢吃手要不要强制纠正?
父母:许多宝宝有吃手的习惯,周岁内不用刻意去纠正。因为吃手是周岁内的宝宝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Ta缓解紧张和压力的主要方式。每次ta玩耍前后我都用宝宝专用的洗手液帮他把手洗干净,让ta吃个痛快。过了这个阶段,ta自然就不吃了。
长辈:当然要强制纠正。这样会把很多细菌吃到肚子里。有虫就麻烦了。

专业育儿建议:周岁以内小儿“吃手”是正常生理行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从中可以获得巨大快感。 
只要注意保持他们小手干净,“吃手”本身并没什么大的害处,就让他们去“吃”吧。况且,这时宝宝活动范围有限,要保持双手干净并不困难。
宝宝“吃手”还能加强触觉、嗅觉和味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吸吮水平。妈妈会感到,她的宝宝吸起奶头一天比一天有力,不把小胃装满,那张嘴就裹住不肯放松;要是奶汁不够,还吸得有些痛呢。这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好处。
不过,宝宝长大,还喜欢“吃手”就不正常了。最好的方法是采取正面诱导方式,耐心引导,不宜操之过急。

十一、宝宝要不要学爬?
父母:必须的。爬行是宝宝成长的重要里程碑,不仅锻炼他的四肢协调能力,还促进大脑发育,宝宝学习爬行不可或缺。
长辈:无所谓。不用爬直接学走更好。当年孩子ta妈妈就是不学爬直接学走路的。

专业育儿建议: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孩子已经2、3岁了,走路不稳,时常磕磕碰碰,总是摔倒,究其原因,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是由于大人的过度保护,没有经历过学爬的阶段就会站立,会走了。这些孩子掌握平衡、动作的协调性均较差,再加上腰腿部肌肉力量弱,因此常常摔跤,而且摔倒的姿势也比较笨拙。有些人担心孩子会爬了不容易看管,早早地把孩子放进学步车里,认为这样安全,而剥削了孩子爬的权利。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翻身、坐、爬、抓东西站立等阶段,身体的运动功能才能协调发展起来。婴儿期超过了爬行训练所带来的影响将延伸到幼儿、学龄前及学龄期,往往造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感觉统和失调等。

爬行可以增强手、足、胸、腹腰、背、四肢肌肉力量,且锻炼协调性,增加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宝宝生长,扩大视听、触觉,增强小脑平衡与反应联系,促进脑发育。这对日后学习语言和阅读有良好影响。在宝宝对爬不感兴趣时,要尽早让孩子练习爬的动作,不少孩子主要是不会爬才对爬不感兴趣;衣着宜宽松,太厚、太紧都会影响爬的动作;和宝宝一起在地上练习爬,追逐滚动的球。成人先做示范,爬过去拿到球后把球推到孩子身边,对他说:“爬过去,拿球。”如果他不爬,大人可以假装摔倒了,做出怪相,宝宝可能觉得很滑稽,也许会咯咯笑着慢慢朝你爬去。

十二、大人给宝宝一堆玩具玩,宝宝认真玩玩具时大人时不时关心地“打扰”一下好不好?
长辈:没什么不好。ta喜欢这样。
父母:不好。会破坏ta的专注力。以后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专业育儿建议:一般来说,宝宝到了六七个月,会从靠坐慢慢变为可以独坐了,这时宝宝不仅可以抓东西,而且可以左右换手,会用两手拿不同的玩具,开始会用玩具对敲。

这个阶段宝宝进步很大,总是给爸爸妈妈带来很多的惊喜。但是在宝宝乐在其中独立把玩时,不少家长却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孩子,干扰孩子独立的“工作”。殊不知,您的教师角色宝宝并不喜欢,而且会影响他们日后的独立性和专注力。

专注力原本是BB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本能。但这一能力却总会被“好心”的家长破坏。例如:1.不分时机的关心、干扰、催促;2.提供给BB太多玩具;3.对BB缺乏耐心;4.玩游戏时过多干涉、强迫;5.对BB的重复不耐烦;BB专注反复做件事时会完全忽略外界。6.不给BB独处或安静的空间。


       其实客观上来讲,传统的育儿方式不能说都过时了,有一些还是比较实用的:比如用茶油擦婴儿红屁股痊愈快,平时给孩子多补充白开水,有意识地给6个月以后的宝宝把尿和臭臭,养成ta以后的排尿排便意识,经常带宝宝出去间接晒晒太阳,和小朋友一起玩。。。这些都是很好很实用的经验。 但由于一些老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已落后于现在,由他们抚育孩子,虽有良好愿望,但效果却未必如愿。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定位的不准确甚至颠倒。怎样进行正确的定位呢?即父母才是育儿的主角,而长辈则是辅助的配角,所谓“暮犬晨鸡,各司其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长辈成了育儿主力,就相当于配角抢了主角的戏,这戏还能唱下去吗?还能叫好卖座吗?而且,3岁以前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谁和他们一起长大是至关重要的。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都要尽量由自己亲自培养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玩耍。别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熟人或邻居成为养育孩子的主角。
   我总觉得,有些时候,长辈需要放权,即使子女没有经验,但没有人是生下来就具有某种技能的,都是边学习边在实践中探索。对于父母的帮忙,子女首先应该表示真心的感谢,是他们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和部分家务之劳,如果祖辈家长能够主动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能坐下来民主地沟通,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