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直发现洋洋小朋友没有音乐细菌嘛,于是带他去亿婴宝贝上音乐课,发现亿婴宝贝有科学课,于是又开始上科学课。一个星期各上一节,到现在已有两个月了。洋洋小朋友现在也没有学会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打拍子那叫一凌乱),但玩起音乐课上的小游戏真是喜气洋洋;洋洋小朋友没有热爱上音乐课的任何一首曲子,倒是对科学课当中最后一个环节的古诗新唱(用歌曲把唐诗唱出来)情有独钟。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音乐不分啥玩意儿,热爱就行。
我说出来大家都得乐,其实我从怀孕开始就每天给洋洋放音乐,以古典音乐为主,也放放轻音乐和儿歌。洋洋现在三岁零五个月,一天没有间断过。给洋洋听的啥效果呢?就是洋洋一首歌不会唱,前阵子可算开口了,但跟说话没两样,拿姥姥的话说就是——诗朗诵。自从上了音乐课以后,真别说,还真有点效果,那就是洋洋唱歌有调了,可一听,嗬,好家伙,整个一山东的。
再说这张碟片,一共十几首唐诗。我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真是有些怪异,好好的唐诗怎么唱着说呢?但慢慢地,洋洋特别喜欢,我也越听越爱听了。洋洋最喜欢的是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篷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最喜欢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姥姥最喜欢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是怎么发现大家喜欢的诗不一样的呢?因为放不放这张碟片,姥姥经常哼着《回乡偶书》,姥姥一唱,我就想起来自己也要唱,于是就开始唱《独坐敬亭山》。其实姥姥不唱吧,我还真想不起来唱歌。想起来谁在小品里说,“以后唱歌自己起头啊,那么烦人呢!”
洋洋表现的就相当执着和狂热,他喜欢的《小儿垂钓》是碟片中的第4首,他就自己把CD机调到“04”的位置,大声地跟着说不像说唱不像唱。然后一遍,两遍,三遍,四五六七遍。
今天我没事就寻思,看来我们仨喜欢的东西还真能体现出各自的年龄以及性格特点。比如说洋洋,他是小朋友嘛,自然就喜欢轻松活泼的,这首诗好就好在把一个初学钓鱼的小朋友写得活灵活现,最后一句“怕得鱼惊不应人”是点晴之笔,简直是太形像了。姥姥喜欢的《回张偶书》写的是一位老者在阔别家乡几十年之后重返家乡的故事,姥姥小的时候在农村生活,十岁的时候跟着我的姥姥来到城里,农村一直是她的乡愁,农村里的景色是她最喜欢的,农村里的一切是她最感到亲切的。离开老家几十年,我知道她一直想念那里的山和水。而我喜欢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极洒脱的诗人,他的这首诗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来。我望着敬亭山,敬亭山也望着我,我们俩不会感到厌烦。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既是孤傲的又是寂莫的,宛若我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