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启示录:善待父母像他们待你一样

13/12/19 22:13:03 标签:

 

摘要: 由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老有所依》正在北京、天津、浙江、东方等四大卫视热播。这一次,赵宝刚的视线不再聚焦于青春,而是将其转入到了“养老”这一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上。开播首日,四大播出平台中最高收视率便冲到了0.813,近日更是破1,这在联播剧中,已算相当不错的成绩。



搜狐娱乐讯(背背山/统筹吴洋/文)由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老有所依》正在北京、天津、浙江、东方等四大卫视热播。这一次,赵宝刚的视线不再聚焦于青春,而是将其转入到了“养老”这一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上。开播首日,四大播出平台中最高收视率便冲到了0.813,近日更是破1,这在联播剧中,已算相当不错的成绩。在《老有所依》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家庭的背后,其实浓缩了当今社会中多数人都会遇到的养老问题,从“空巢”“啃老”到“空虚无助”等,一个个真实又残忍的故事似乎更像是一连串“社会新闻”。让人不由自主地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与个例。当这一串串残忍的现实最终摆在观众面前时,又好像一面镜子,让他们在其中窥见自己,也窥见对未来养老的无奈、惶恐乃至对养老的提前“预警”……

Part.1 每个年龄段 都在被这部剧触动

有人感同身受——“就像是我们的身边事”

和今年荧屏上盛行的走“狗血路线”的家庭伦理剧不同的是,《老有所依》带给观众们最多的感受是“真实”。搜狐娱乐采访了部分追剧的观众,家住南京的吴女士的回答最有代表性:“我(59岁)每天晚上都和婆婆(90岁)一起看这部戏,觉得反映的都是我们老年人身边经常遇到的事儿,就好像我和婆婆每天过的日子,总觉得有点伤感。”而家境小康的吴女士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她在追看《老无所依》的时候,一边和女儿发短信讨论剧情,一边也感慨“年轻人也不容易”。而在《老无所依》的贴吧里,很多网友也发贴称自己的父母最近在看这部戏,并感慨戏里的故事“很真实、很熟悉”,甚至会打电话给自己,让自己也经常看看。当然也有网友认为剧中某些地方多少有些被夸大的成分,但考虑到戏剧的冲突问题,这样的适度夸张,在观众中倒也是买账的。

有人莫名恐慌——“应该改名叫《老无所依》才对”

在搜狐娱乐的调查中,也有人抗拒这部戏,比如湖南观众苏小姐,她告诉我们:“我宁可让我妈看另外一部戏,因为我特别怕她看到这个剧。”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剧中展示的几个家庭中的老人晚景显得很“凄凉”。代表90后观众受访的北京女孩“爱笑”也坦言:“觉得剧情实在太艰难了,晚上大好的休息时间何苦看这种闹心的剧?看点儿没脑子的娱乐节目不就好了。”微博上也有网友认为《老有所依》“过于煽情、太虐心、应该叫‘老无所依’才对”,更有人抱怨说“家里的老人看完之后,跟他说‘以后不要找这样的媳妇’,觉得有点烦。”而该剧的贴吧中,亦有剧迷发贴称“这应该是恐怖片吧?看了感觉特别心慌!”但心慌之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每一集都追看下去,北京女孩“爱笑”就表示:“其实,大多时候我们还没接受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多数时间都在逃避,不去想将要发生的事。”她也告诉我们说,面对如此直白的把人性丑恶一面展现出来的作品,90后们接受起来确实需要时间。可是事实是爸妈正在老去,即使生活没有电视剧那么狗血,“我也必须尽早学会承担责任,然后慢慢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会给出的一切可能。”

有人由此反思——“觉得自己该给父母打电话了”

而对于很多在外工作、甚至已经拥有自己小家庭的70后、80后观众来说,观看《老有所依》也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中长辈的关系与互动。上海观众“大熊”(27岁)这样讲述他的观后感:“《老有所依》所折射的社会问题是残忍和现实的,甚至是无解的,让人绝望,但我依然选择追下去,那是因为这部剧让我不断自省,已经好久没有好好和父母说话了。让我不自觉地拿出手机拨通父母的电话。”从事媒体工作的他告诉我们,在去年他离开家乡到北京工作,和许多“北漂族”一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强调,拒绝与父母交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我们,可是我们又何时懂过他们?他们把我们养育成人,他们要得其实不多,只是一通不那么快挂断的电话,一顿不那么匆忙的晚餐。”而现在,他在对身边人推荐这部剧的同时,也不忘了叮嘱朋友或同事们一句“别忘了经常给家里打电话”。

第2页 :Part.2三个家庭 直面养老现实之痛

 



Part.2三个家庭 直面养老现实之痛

双独家庭的无奈:上有老下有小,我们终将面对

如今“双独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之前还在父母怀抱中受着宠爱的人,如今也开始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困局。剧中第一个家庭中,江木兰与吕希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夹心层”家庭:小夫妻正值事业上升阶段。身为父亲的江开国在老家对女儿一直报喜不报忧,身患眼疾自个儿悄悄做了白内障手术,即便出了车祸,也是因为交警通知,江木兰这才得知。而为了不增加子女的负担,江木兰的父亲与爷爷又悄悄地用老屋作为贷款抵押购买了“老年公寓”的项目,结果遭遇了开发商跑路的骗局。无房的两老最终在江木兰的要求下来到了北京生活,当起了“老漂族”。现实中的高房价又让这对夫妻只能和老人、孩子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抱成一团。另一边,吕希的母亲中风,只能卧床,吕父承担了照顾吕母的重担,可有一天因为洗澡不慎跌倒,吕父心肌梗死意外去世,这让吕母倍受打击,一夜之间成了一位“失能”的老人。加之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院有限,床位稀缺。在事业和家庭的抉择下,江木兰和吕希只好雇佣保姆照顾吕母,结果又遭遇了保姆虐待老人的事件。现实的重压下,既要照顾女儿,又要忙于工作,还要照料三位老人,江木兰与吕希分身乏术,焦头烂额。

赵宝刚解读:第一个家庭其实是现实社会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家庭,首先你不仅要面对孩子教育问题,自己的事业问题,还要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同时,在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问题前,你还要去处理好家庭与工作这对对峙的关系。但面对这些综合而复杂性的矛盾,你又能拿出多少精力与时间来?

啃老一族的背后:养儿防老是否还对?

第二个家庭中,独生子余淼与泼辣蛮猛,好吃懒做的妻子田咪属于当今社会中典型的“啃老族”家庭。因为患先天性癫痫,体质虚弱,余淼只能靠母亲亚芝养老金来生活,经营一家小报亭。然而天生被溺爱的他和妻子田咪一样游手好闲,眼高手低。懦弱的小男人性格在自私的妻子的唆使下,不断地向母亲亚芝要钱。先是2万做生意结果赔得精光,继而把母亲几万元养老金投到股市一夜蒸发。最后小俩口又盯上了家里的房子……对儿子倾尽所有的亚芝只能一次次地被搜刮、逼迫,最后连落脚的地方也拱手让出。这样的“慈母”最后也是悲剧性的命运,一生的爱并没有换来子女们反哺。就在她迎来“黄昏恋”准备去领结婚证的当天却遭遇车祸去世,一生都在“啃老”的余淼和田咪在母亲临死之际,也死心不改,借此敲诈肇事者,用母亲的死换来了近20万的赔偿……

赵宝刚解读:过去我们常说老了就依子女。但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老有所以”,是否还能依到子女?以前老人病了,可能有4、5个子女轮流照顾看望,但到了独子的阶段,是否还这样呢?我们常常所说的“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是否还对,是否还适应现在的社会呢?写这个家庭,就是说儿子不孝,儿媳妇不孝时,你还会依他么?

空虚老人: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安慰

相较于前两个家庭而言,第三个家庭虽然少了一些苦难与窘境,但却折射出“空虚”老人这一群体的现状。剧中,方琼是个“作妈”,年轻时是抗日英雄,突然有一天从妇联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反而在社会中没了存在感。女儿雷颂华是企业经理,继承了母亲的强势,忙于工作却很少陪伴母亲。于是精神空虚的方琼便被买假药的团伙盯上,而她也甘心花大把大把的钞票买假药,至少来传销的人能陪她多聊会天,至少有人还“关心”着她。然而“平淡无趣”的老年生活让方琼越发地“作”,不仅起疑心认为保姆与女婿有染,整天也叨唠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无奈之下只好被子女们送去了养老院。

赵宝刚解读:这样的老人其实会越来越多。退休了虽然有能力,但社会又不承认,看似老了,精力其实还旺盛。父母希望孩子陪伴,但孩子的心思又扑在了工作上。离休老人的心态问题更多不是物质的问题,而是精神上的空虚,也许你稍微给她一种关注,多关心一点,她可能心里也会稍微安慰些。

第3页 :Part.3 《老有所依》的背后



Part.3 《老有所依》的背后:有依还是无依?

圈内没人愿拍, 接拍非赵宝刚本意

三个家庭,三类现实下的残酷。生活中有多少苦难,《老有所依》中便有多具象的苦难,从“空巢老人”“老漂族”“啃老”到“以房养老”“老年诈骗”“保姆虐待”,赵宝刚用一种平民化的视线、冷静的态度,白描式地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但很少人去直面面对的残酷,甚至是苦难。然而赵宝刚却说自己一向并太愿意拍摄这类苦难的东西。拍《老无所依》其实并非他本意。

最初赵宝刚的爱人,该剧的制片人丁芯与编剧陈彦就这个题材琢磨了一年多,但剧本出来找了一圈导演,却没人愿意接。“他们找到我的时候,我一看这个本子太悲了,甚至过于残忍。一开始我也犹豫要不要拍这部戏,虽然题材很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跟我原来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大的出入。”后来,在赵宝刚的建议下,剧本在保持那股力量感的同时,后半段变得“积极向上”“温暖”了一些,不再那么压抑,但他也是犹豫了一年后才接下这部剧。

直面残忍,赵宝刚也接受不了、抑郁了

《老有所依》开机前,赵宝刚走访了北京40多家养老院,无论是养老院的档次、设施条件、还是价格等,他都摸得门儿清。调研中,赵宝刚最直观的感受是,养老院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失能老人问题的解决。不是你住进去就完全能解决,也不是你想住进去就能住进去的。”或许正是通过这部戏,深刻地了解了养老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赵宝刚说,拍完后自己有点抑郁了。

以往在片场拍片时,导演总会有冲动、不冷静的时候,所以后期看到这些由此产生的不舒服的镜头,赵宝刚还可以自己剪掉,然而这次《老无所依》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赵宝刚却说自己看哪,哪都不舒服。剪两天自己就不愿意看,一直过不了自己那道关,仅仅是剪片,他就花了差不多4个月。即便如今再回头看成片,面对那些赤裸裸残酷现实,赵宝刚说,“我也有点接受不了。”不过在面对该剧渲染太多现实苦难的争议,赵宝刚却一再强调,《老无所依》并非为苦难而苦难,“现在的人其实心态有点问题,为了追求快乐,不烦恼,有意去躲避身边的的现实。若不把社会这些困难现实写出来,等你有一天遇到了,没准备好面对它的心态,还是会很苦恼。”

“养老有依”实则“无依” 只为唤醒养老的预警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样一个无解的命题在如今的社会中表现地更为突出,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们已经步入到了“上有老小有小”的阶段。一边是个人事业的发展,一边则又是如何赡养父母,两者本身是一对难以取舍和平衡的矛盾。剧中,赵宝刚虽然讲着“老有所以”,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老无所依”的现实困局。养老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更像是一门课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较为彻底的解决。就像剧中吕希的母亲失能后,江木兰到医院咨询,借公立养老院院长之口,道出了养老问题的现实困境,“全北京老龄人口已经接近300万,其中失能半失能的就已经占了20%,像我们这样能够照料失能老人的敬老院,才十几家,也就上千个床位。你们想想,这中间的缺口有多大?”所以在本身就“无解”的命题下,赵宝刚让观众在剧中直面现实的残酷时,一次又一次地又让观众陷入到彷徨,找不到答案的“悲悯”中。

对此,赵宝刚坦言这些养老的问题在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着,但解决不了又怎么办呢。这便是他拍摄的初衷——要有心态上的准备,“《老有所依》就是让人们提前意识到你一天天在老去,你要做好你老去的准备。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为自己老年考虑的准备。”这样一种心态上的预警、准备,赵宝刚说自己从30多岁便有了,“也许过几天你们说赵宝刚拍的戏太臭了,得了我一下被社会给抛弃了,孤独终老,呆在家了。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所以我一直在这样准备着,思想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所以在他看来,《老有所以》要传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养老观念:不能光靠国家,儿女,“依”实际上更多地是靠自己。

第4页 :Part4: 赵宝刚的回归



Part4: 赵宝刚的回归:从“青春”到“养老”

急速落地,不再过多的“理想感”

提及赵宝刚之前的作品,其大多搭上了“青春“的标签。在这部《老有所依》之前,他完成了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北京青年》,拍这部剧的时候,赵宝刚用了整整130多天的时间,带着剧中一批主演,沿着北京-烟台-深圳-香港-丽江-天津的路线,完成了一次“重走青春”的体验,这样的公路剧拍摄手法,倒像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浪漫,也带着一点乌托邦的色彩,如剧中四位青年一样,当有一天“理想”与“青春”二字触及到他们的内心后,他们选择抛弃按部就班的生活,“重走青春”。

《北京青年》播出后,带着理想化的“重走青春”,引发了诸多争议——现实已经够残酷,谁又会放弃工作,不屈服于车子、房子的压力而去换另一种生活?这样的争议事实上早在赵宝刚此前的几部作品中,就很具有普遍性:剧情较弱且教条化,不切实际,说教痕迹明显…… 然而时隔一年,还在“青春”的空气中飘忽着的赵宝刚,却突然急速落地,交出了一部接地气的《老有所依》,这反而人有了一种不适。这一次,他不再过多地强调他心中的理想感,只用尖锐的社会问题直戳现实之痛。从热血的青春到现实的养老之痛。对于外界认为的“转身”。快要60的赵宝刚倒不以为然,“我拍这类剧其实也是得心应手的,我出身在贫民家庭,在四合院生活了三十年,一直也跟底层的人生活在这一起,对这些生活是很了解的。”

“落地”反而最得心应手,只是稍微回归一点

只是让赵宝刚一度有些纠结的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次《老有所依》落地了,而此前的“青春三部曲”却不落地、很飘忽,“可在我的观念中,青春三部曲却是落地的,这些反而是陈旧,普遍存在的东西。”

赵宝刚说,之前的“三部曲”无非是自己稍微与时俱进了一些,拍了一些外界看来有些飘忽的东西,“但这些新的东西本身就没有强烈的普遍性,但的的确确又是社会中存在的。就像社会每天发生和产生的新事、新物一样,难道就不是落地的么。我反倒觉得人要一点飘忽的思想,那样人也好,社会也好,才会进步,前进。”因此,赵宝刚倒认为拍《老有所依》,自己只是稍微回归了一点而已,剧中一些美好、温暖的元素与残忍的现实对比起来,恰好又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我其实不是不能拍这类片子,我还可以拍更飘忽的东西,因人而异,因剧而异吧,也没有所谓的风格,风格是根据影片而定,而这部片子的风格就必须要这样去拍。”

不过年近60的赵宝刚从“青春”走到“养老”,似乎更是他心态上的转变,但在为《老有所依》宣传的时候,他却多次提到,《老有所依》内核依然还是青春,甚至是“青春三部曲”的延续。当《奋斗》里的孩子们大了,成了《北京青年》,当《北京青年》结了婚生了孩子,又发现得《老有所依》。“我拍的东西,就是这么一路走下来的。这些人长大了,生了孩子,有了家庭了,你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明天老之将至,这是个以老讲老的后青春时代:一个是你成家了,你老了,你处在一个后青春时代;另一个是你上面还有老人,老人更是在一个比你更后的后青春时代。”

【观剧启示】善待父母 像他们待你一样

中国的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行”。然而对于当代人来说,为了见到更宽广的世界、实现更大的梦想、得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报酬,远离家乡与父母去其他的城市求学、工作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即便是那些留在老人身边的,也总是会因为观念上的差异,时常产生矛盾甚至争执。人人都显得很忙,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开始不耐烦倾听来自于父母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开始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我们和他们分享自己工作上的烦恼,情感上的困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相互取暖,相互鼓励,却逐渐遗忘了家和父母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所在。

但《老有所依》的热播,亦让每一个追看它的观众开始思索,究竟老人们面对的都是如何的日常?尽管家家都有儿女,但伴随剧中老人们生活的,却是孤独、寂寞与空虚。儿女们喜欢强调,拒绝与父母交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我们,可是我们又何时懂过他们?他们把我们养育成人,他们要得其实不多,只是一通不那么快挂断的电话,一顿不那么匆忙的晚餐,有那么一天,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脑残剧。人生真会有那么多遗憾么?岁月如斯,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往事,恐怕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孝,而亲不在”吧。你已经长大,而他们却已老去,能够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是抓紧时间善待他们,就像他们曾经对我们做的那样。

 

    大家都有在看《老有所依》么???

 

    谈谈观后感吧~~~~~

 

   狠想知道亲们跟我现在滴心情是否1样,纠结着。

 

    被剧中滴男女1号主角影响着:牵引着,感动着,无耐着捏???

 

   我们不是不想孝顺着自己家滴老人,而是感觉力不从心,忠孝真滴狠难两全么??

   家庭和事业真滴需要我们二选其一么??

 

   为什么让我感觉到跟剧中滴主角1样,像个陀螺1样。不停滴转着转着,真滴想停下来,歇1歇。

 

 

阅读(0) | 留言(2)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二公主慧妞对隨星所宇说:2013-12-20 07:52:13
  • 好多是确实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
  • 二公主慧妞对隨星所宇说:2013-12-20 07:51:48
  • 看完之后感触挺深的,悲凉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