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保障?您真正理解了吗?
很多人儿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习不努力时常会听到父母说:“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长大连饭碗都没有。”也许当时的我们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成年后也只知道找到好工作是因为有个还算高的学历,但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份长达十六年的保障计划。父母一开始就给我们定下了目标:独立生存——我们要有工作、有收入,能满足自我生存需求。这十六年我们都在为满足“独立生存”这个刚性需求而准备着,正所谓“保障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但通常我们并不会和保障联系起来,那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中只有狭义保障的概念,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更高的层面去认识保障。难道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得到那份薪水而吃喝不愁吗?难道我们放在抽屉里的现金不是担心万一有急用吗?难道家长们省吃俭用不是想为孩子多攒点教育费用吗?我们时刻都在进行着保障,保障吃穿住行、保障意外的发生、保障下一代的成长……所以保障就是满足需求,最大限度缩小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间的偏差。
保险在保障中的不同角色
人生中的需求是多样的,有显性、有隐性;有刚性、有弹性,每个人的需求也会跟随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变化,但保障是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需求,因此依据各种各样的需求,保障方式千差万别。
比如消费者往往最关心的两点需求:大额医疗费用和子女教育费用。前者是潜在的有可能发生的,后者则是刚性的必然发生的。
前者需要应急现金储备,必须保证任何时间点都有足够的可支配现金,后者则是在特定时间前准备好足够的资金即可。如果用现金储备的方式来解决前者的保障需求,则这笔现金必然是要丧失流动性的,既不能消费也不能投资,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既要维持足够的现金保障又要释放这笔资金就只有用保险产品来保障这个潜在需求。只有保险能在风险状态下转换为大笔现金,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也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
而后者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时间、本金、收益率(利率),只要时间足够,在本金和收益率中找到合理的金融工具组合就一定能实现。我们可以把针对前者的大额现金储备转而用于后者,通过银行储蓄、证券及其衍生品等金融工具,也包括保险,来实现这一保障。
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需求,保险的角色和必要性也在改变着。保险回归保障本质,首先是要发挥保险在保障中的唯一性,也就是对潜在需求的保障,其次才是作为金融理财工具的一种,满足常态下的需求。但在现实生活在中,人们对这一点认识的并不明确。
某知名网站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最必要购买的险种前四位依次是养老、健康、意外、寿险。但实质上养老需求相比后三者是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而且可以用多种金融工具来实现,但健康、意外和寿险都是不可预知的,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需求,需要时刻准备足够的保障。再根据健康、意外、寿险的重要程度,正确的顺序应为寿险、意外、健康、养老。很多人在没有构建完善潜在风险保障之前,就把重点放在了解决常态需求上。
四点做到保险回归保障本质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正确的深挖自身需求的方法,因为不能离真实需要更近就无法选择满足需要的计划。当你迷惑时可以按照这四步尝试一下,你的保险回归保障本质:
1、 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买保险?不买行不行?通过这样思考可以区分哪些是必须用保险解决,哪些是其他金融工具也可以解决的需求。比如意外风险必然是用保险来解决,而教育费、养老、婚嫁等,不买保险靠储蓄行不行?买国债行不行?对比多种方式的优劣后在确定性和收益性平衡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可承受的就可以了,有没有保险并不重要。
2、 算保额。保障是满足需求的,那么需求有多大呢?请仔细想想,你的存在在经济层面上影响了多少人。
3、 对比。保险产品发展至今,很多已经不再是单一功能了,比如前两年特别流行的一类产品,父母为孩子投保,既能在大学时每年领取教育金,又可在毕业时领取“创业基金”,还能有婚嫁金。有的人觉得很多问题都能解决就立即决定投保了。这离真理只差一步,首先要考虑“需不需要”,更进一步就要想“够不够”。此类产品各种项目都给一点,但哪项给得都不够。所以我们看一款保险产品时要马上分析哪些功能是针对基本保障,哪些是可以用其他工具代替的。“想问题”是把需求细分,“对比”是把产品拆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宝宝最好的保障就是父母吗?
14/11/02 21:45:38 标签:保险
阅读(0) | 留言(0) | 下一篇 |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