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是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幼儿园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场所,要做好隔离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手足部位皮疹,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夏季7、8月份为发病高峰,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由飞沫经呼吸道或是通过被污染的玩具及不清洁的手经口进行传播。孩子发病的初期症状是发热多发生在皮疹之前,热程为2至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1至2天后,出现散在分布的皮疹,好发部位为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数患儿波及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小儿手足口病虽不是什么危重疾病,轻者潜伏期通常3至4天,可自愈。但是易于传播,口腔内的疱疹破了之后引起溃疡,疼痛难忍,影响孩子的食欲,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脑炎、肺炎、心肌炎,引发重要器官损害。
小儿手足口病因为与几种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很相像,不好鉴别,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注意观察。
水痘:呈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
疱疹性咽颊炎:虽有发热,咽部起疱疹,但水疱如针眼大小,以咽颊、软腭、扁桃体多见,发热常在38℃以上,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
单纯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继发感染常见于口唇、眼睑、鼻周,为粟粒状水疱,没有其他部位的皮损。
提醒: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必须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幼儿园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居室整洁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让孩子洗手。夏天不要让孩子猛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一定要洗净、削皮。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不吃易变质的食品。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同时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不必惊慌,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治疗,并等孩子痊愈后由医生批准再回到幼儿园去,避免孩子交叉传染。
护理:
一、消毒隔离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三、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四、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五、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六、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七、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