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贝拥有一口白白的、排列整齐、既不稀疏也不拥挤的好牙时,也许父母并不觉得这对孩子是一种幸福;而一旦我们牵着或抱着宝宝,多次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看着自己的“小心肝儿”躺在宽大的治疗椅上,听着各种口腔医疗器械发出的金属碰撞声,心不觉被紧紧地揪着,甚至不敢将自己的目光与宝贝恐惧的眼神亲密接触,顿生“早知如此,绝不当初”的悔恨和对baby一生的歉疚。
其实,这些很棘手的问题,多源于我们自己平时的疏忽大意。它给妈妈们提了个醒儿:宝宝的健康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疾病。
宝宝的“小嘴儿”有多脆弱?
芸燕3岁的儿子嘉嘉长得结结实实,食欲也好,她把这归功于自己对母乳喂养的执着,和添加辅食的及时。显然,她对儿子“吃”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其牙齿保护的关心。当幼儿圆老师告诉她嘉嘉有6颗牙患龋齿时,芸燕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一头雾水的她领着儿子回到家里,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果然发现嘉嘉几颗磨牙上赫然摆着的“小黑点儿”,有的还有了一点点的深度。芸燕懊悔自己很不称职:我自己早晚刷牙,怎么从来就没想到儿子的牙也需要清洁呢?
其实,宝宝的口腔真的很脆弱,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平均一个5岁的孩子嘴里有4.15颗牙发生龋坏。它是危害宝宝口腔的主要牙病之一,而且,这些小小的细菌来势“凶猛”,妈妈们一不留神,宝宝嘴里的坏牙就会一个传染一个。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像牙齿排列不齐,咬合不正,牙齿缺失等,而那些前牙大面损坏,甚至到五六岁就只剩下了烂牙根的孩子,其发音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前牙齿音。当然,最严重的还是日后对恒牙的损坏,它有可能使宝宝一生遭遇牙疼之苦。所以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对宝宝软软的小身体,妈妈们一定都不陌生。这说明宝宝的小骨头包括光秃秃的牙床也是软的,在发育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更需要悉心的呵护。如果在宝宝两岁以前妈妈没有训练孩子正确的吃奶姿势或习惯不好,及有可能影响到宝宝的面部骨骼发育,比如造成宝宝的上颌前突即深覆颌,牙弓狭窄,俗称“大疵牙”,或兜齿,俗称“地包天”,使原本漂亮的宝宝变丑了。这种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失误是妈妈的大错。
照顾口腔从生命之初开始
对宝宝牙齿的保护,是始于生命之初的“工程”。不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是妈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基一定要牢固
宝贝还是胎儿,妈妈就得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钙,它们对宝宝乳牙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少用最好拒绝抗生素类药及有损牙齿钙化,造成乳牙釉质发育不全的药物,如四环素。因为,怀孕期是乳牙牙胚发育钙化形成的过程,如果先天不足,后天补起来可是事倍功半。
出牙前的保护
卫生
从孩子一降生,绝大多数妈妈雷打不动地天天给小宝贝洗澡,即便冬天也不错过,洗后全身涂上润肤露,宝宝感觉真的很爽—从他们手舞足蹈的样子中就能看出这一点。其实,给宝宝洗洗“牙”有同样的效果和必要:每次吃奶后,妈妈用消毒纱布蘸温水轻轻地擦一擦宝宝的牙龈和口腔,小家伙也会感到很舒服;还可以在吃奶后给宝宝喝两口水,这也能起到清洗的作用。千万别以为奶对小宝宝的嘴巴没有伤害,因为残留在口腔内的奶同样会孳生一些细菌,再加上某些喂养方式的不当,如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妈妈担心奶温度过高,先对着奶嘴吮上一口,也有少数妈妈将自己嚼得稀烂的事物吐出来喂给婴儿吃,于不经意间把自己口腔内的细菌传染给了孩子,它们对宝宝口腔的损害不可小视。
喂奶姿势
时下提倡母乳喂养,但真正坚持半年以上母乳喂养的妈妈还是少数,毕竟多数新妈妈要重返职场。于是,很多宝宝不得不接受奶瓶。一般来说,母乳喂养对孩子牙颌畸形影响不大,问题主要出在奶瓶喂养上。比如,妈妈躺着喂奶,奶瓶拿得过高,孩子下齿努力够奶嘴,容易造成孩子牙齿反颌;如果喂奶时经常用奶嘴顶上牙床,很有可能使上牙床前突,牙弓狭窄,严重的形成“暴牙”。比较好的办法是把孩子抱起来,头稍微低一些喂,奶嘴和上下牙床呈大约垂直的角度,这能防止牙床变形。
长期使用奶瓶,牙床用力较大,有可能损害牙根,并使长出的牙齿倾斜突出,用吸管喝水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妈妈就该有意识地训练小乖乖,让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尽早用杯子,通常在1岁左右开始。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双柄有盖,盖上有嘴伸出的婴幼儿训练杯,最初可以让孩子双手握着双柄学着喝,当孩子能用这种杯子和足够量奶的时候,可把杯盖拿下来,直接有杯喝奶。注意,不买盖上带吸管的那种。
出牙后的保护
宝宝通常在6个月左右乳牙萌出,加上4.5个月的宝宝就开始添加辅食了,蔬菜,水果,鱼肉类样样都沾,残留在牙缝间的东西种类比以前更多,清洁口腔就更不能忽视。
当宝宝刚开始出牙时,可使用硅胶制成的牙齿训练器,它的样子很象牙刷,放在宝宝口中让他嚼,这样可以锻炼宝宝的颌骨,矫正牙床,使牙齿排列整齐。同时还可以促进唾液分泌,更好地冲洗口腔。从这时起每天用宝宝专用牙刷,比如橡胶质地的,形状象一手指套样,一侧带有毛刺的那种,妈妈可以把它带在自己的手指上,伸进宝宝口腔,替宝宝做清洁。待宝宝1岁半以后,就可以使用带长柄的儿童专用小牙刷刷牙了,这个过程需要妈妈或爸爸来完成,同时有意识地教宝宝漱口,在含一口水后让宝宝鼓腮,促进水在口腔中流动,宝宝慢慢地学会漱口。到宝宝2岁半左右乳牙基本出齐,就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了,即上下或转圈刷牙的表面和里面,横着来回刷牙齿的咬合面。但7岁以前,爸爸妈妈必须监督孩子每天早晚刷牙两次,每次2分钟,饭后可用淡盐水,淡茶水,氟化钠水漱口。
喂哺
有的宝宝吃着奶或含着奶嘴入睡,让牙齿长期泡在乳汁尤
是加糖的牛奶或奶水中,乳牙由此受到的伤害也就可想而知。在吃奶,喝甜水的问题上,妈妈该坚持的还得坚持,一定要让宝宝醒着吃饱喝足清洁了口腔后再入睡。
饮食
在乳牙萌出到全部出齐大约两年的时间,宝宝饮食的品种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妈妈不能对宝宝的吃喝大撒把,尤其控制甜食,甜饮料,附有添加剂的固体饮料和果珍,粘的食物和过软的食物的 摄入量,因为含糖的食物在白天同样会损害牙齿,这些东西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牙缝中,对细菌的繁殖有利;加上宝宝刚萌出的牙齿钙化程度低,耐酸性差,更容易被腐蚀,导致牙齿脱矿;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最好也不让宝宝喝,这些食物都容易使牙齿脱钙,形成虫牙。相比之下,蔬菜和苹果能刺激唾液分泌,清理食物残渣,有清洁牙齿的作用,孩子应该多吃;还有就是每天保证有鱼和肉,有蛋有奶,多食豆制品,粗细荤素搭配比例均衡。
习惯
一些不良习惯也有可能影响宝宝口腔的正常发育,比如睡眠时用嘴呼吸,也会造成上颌前突,牙弓狭窄。遇到这种情况,妈妈该纠正的一定要纠正,不能心疼宝宝,听之认之。如果宝宝患有呼吸道疾病,像腺样体肥大,要及时医治。有的宝宝爱咬手指头,吮指,舔牙齿,咬上唇或偏侧咀嚼,它们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牙齿萌出比较慢,局部上下牙齿之间咬颌不严,地包天等牙颌畸形。妈妈可要及早发现baby的这些“珠丝马迹”,千万别让它们蔓延开来,宝宝的口腔和面部骨骼发育就不会有大麻烦了。如果宝宝比较固执,妈妈不能控制,可做一个预防性矫治,一般两三个月就能治好。
窝沟封闭
宝宝自己刷干净乳磨牙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在三四岁的时侯,妈妈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做乳磨牙窝沟封闭,就是把高分子的封闭剂涂于牙面上保护牙齿,材料固化后可长期保留在窝沟裂隙中,阻挡了细菌的侵蚀,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
乳牙龋齿必须治
危害
腐蚀牙齿的酸性细菌如果的不到及时的控制,它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波及到其他牙齿上,结果是一颗牙影响了一大片;对每一颗牙的损伤也决不浅尝辄止,乳牙硬组织厚度只有2毫米,龋洞很容易穿透牙齿表层进入深层,损害牙神经。更可怕的是,它会直接影响恒牙的生长,尤其是不换的六龄牙—孩童时期的颌骨和面部发育需要咀嚼功能的刺激,乳牙龋坏后,不敢咬硬的东西,致使孩子营养不良及后恒牙发育不利;两牙临接面的牙根坏了,有可能使牙缝变窄,新长的牙地方不够,出现牙齿排列不齐现象,这一般要等到12岁以后恒牙全部长出来再做矫治。如果乳牙龋坏不治过早缺失,临近的牙齿就会向缺牙间隙处倾斜,而烂牙根和没有神经的牙往往又不容易掉,站着新牙的位置,引起恒牙错位萌出,拥挤或长不出来,造成新牙错颌畸形,严重的会导致含牙囊肿或骨折。
措施
妈妈脑子里应有根弦,宝宝的乳牙坏了可千万别存有侥幸心理,因为龋洞一旦形成就不会自愈,及早治疗是明智选择。乳牙龋坏初期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孩子没有疼的感觉,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最好每3—6个月带孩子查一次牙,及时发现及时充填。此时只是牙齿表面受损,通常一次就能大公告捷,孩子没痛苦,费用也低;要是病灶波及牙体深层,治疗就分2—3次进行,治疗时有疼的感觉;宝宝牙疼说明龋洞很深,龋坏深入到牙髓,引起牙髓炎或牙周炎,要治疗4—5次之多,孩子会比较痛苦。
换牙关键期
换牙期间,妈妈应在孩子的饮食上给予特别的关照:少吃甜食,少喝酸性甜饮料,多喝白开水,多吃粗纤维事物和蔬菜水果,适当补充含钙磷及其它矿物质的食品。换牙期间妈妈提醒宝宝不要舔新萌出的恒牙;如果新牙位置不好或长得有问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按摩。
牙外伤
宝宝活动量大,自我保护意识弱,不慎摔倒时容易造成牙外伤,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视病情轻重和宝宝的年龄做相应的治疗。否则、有可能因损伤严重延误时机导致颌骨发育异常、牙齿错位、牙髓组织坏死等。
我们国家的人不太习惯用牙线,其实它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宝宝开始吃辅食之后,难免会在齿缝间留下残渣,不易只靠牙刷清除,因此即使宝宝还小,最好还是用牙线清一下齿缝,但用力要轻,以免伤及牙龈;若担心用力不均弄痛宝宝,可改用牙线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