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阴 周日 中午雨终于停了,不过天还是很阴沉。今天照例一早给你空腹裸身称体重,12.1斤啦!这周又差不多一天一两呀,我又要担心你的体重啦!最近你吃奶总是不安份,咬着奶瓶,头还转来转去,估计是长大喜欢东看西看啦,爸爸准备为你把屋子的白墙都贴上儿童认知画,吸引你的注意。刚才抱你听CD的时候,爸爸还按着音乐的节奏轻拍你的身体,感觉你挺喜欢这样子的。
摘录一次父子对话和大家共享:
一次旅行中,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儿子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爸爸。”
“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爸爸笑着对儿子说。
“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儿子天真地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儿子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儿子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爸爸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儿子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爸爸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儿子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爸爸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这样类似的讨论在父子之间发生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儿子在轻松和有趣之中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