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的影响有多大

07/12/27 16:16:36 标签:动画片

正文从这里开始:《虹猫蓝兔七侠传》是今年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前段时间央视停播,引起北方小观众强烈抗议,而广州小观众反应平静。南北小观众的反应迥然,揭示出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是大人们所想当然的。

 

场景一:镇静作用

      记者曾经在朋友家中看到,朋友的孩子正在哭闹,朋友拿出一张动画片《猫和老鼠》放给孩子看,孩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坐在电视机前,比朋友说的任何话都管用。看得出来,孩子们是天生喜欢动画片的。朋友告诉记者,孩子特别喜欢看这些影碟,尤其是像《猫和老鼠》这样有趣的动画片。>>>看动画片给儿童止痛

      场景二:打斗事件

      记者也曾经看到过一起“打斗”事件,事情是这样的:特别淘气的孩子贝贝,下午放学的时候,用奥特曼的招牌动作跟另一小孩蛛蛛告别,结果碰到了那个孩子,正巧被蛛蛛爸爸看到了,爸爸不高兴了,朝贝贝吼:“你怎么打他?”贝贝被吓哭了,贝贝妈妈也来幼儿园接孩子,看到这一幕也生气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呢?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的,他们不都在学奥特曼嘛,你凶什么凶?”两个大人吵起来了……一个奥特曼引发了一场战争。

      看法一:模仿作用

      在一次家长沙龙上,蒙蒙妈妈说:“蒙蒙就喜欢看电视,特别是动画片,看了还要看,看1个小时,让她休息,她休息一会儿又打开电视。而且她还喜欢边吃东西边看。现在已经长成小胖墩儿了。我说,女孩子太胖了好难看,不要乱吃东西了。她每次都点点头,但是只要一看到零食她就会像小大人一样说:还是让我死好了。估计这些都是从动画片里学到的。”

      看法二:一看就哭

      越秀区新星中英文艺术幼儿园中B班欧阳霈霖的妈妈说,霈霖平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海底总动员》,可是她看了五六次都没看完。因为她太感性了,一看到丑鱼尼莫被抓去就开始哭,尼莫的爸爸去找他的路上遇到困难霈霖也哭:为什么人类要抓走尼莫啊……霈霖爸爸一看这样子就只好不让她继续看下去,于是反复了好几次才把《海底总动员》看完。

 

 编辑推荐:    看电影,识心态

      看法三:怕孩子学坏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自己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内容都很健康,而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很多动画片内容都值得商榷,有些动画片的内容比较低级,充满了暴力、情色、脏口、恐吓、威胁等,如果孩子长期观看,肯定会产生相关的不良影响,孩子这么小,认知能力差,不加以辨别引导,很容易学坏的。央视停播《虹猫蓝兔七侠传》肯定有道理。

      从表现形式判断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判断一部动画片是儿童动画还是成人动画,要看它的表现形式是不是适合儿童。《西游记》就是一部典型的儿童动画。虽然其中也有打斗场面,但它反映的是一股正气压过邪气的力量,从语言上看也非常健康,具有儿童小说的文学特点。

      不要推卸责任

      郑渊洁(著名“童话大王”)我认为一个孩子怎么样,基本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父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基本上就应该是怎样的了。8岁的女儿最近在看动画片《蜡笔小新》,虽然偶尔听到对白,感觉就像“小流氓”,但即使孩子把台词用在生活中,也觉得没什么关系,可以增加幽默感嘛。>>>和孩子一起成为童书美食家

假如我们这样给孩子安排食谱:星期一,醋熘土豆丝;星期二,炸薯条;星期三,炒土豆片;星期四,土豆饼;星期五,土豆粉丝;星期六,土豆泥;星期日,炸薯片。然后我们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如果你觉得这个笑话太荒唐,那么在儿童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大人正在普遍地闹着同样的笑话。我们睁大眼睛看看孩子们周围的图书环境,太多的识字读本,太多的快餐读物,太多的教辅读物,太多低俗的盗版动漫,太多劣质的抽筋剥皮的改写本……我们也问孩子“你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味觉关键期在4岁前,4岁前习惯了什么口味,以后很难有大的变化。儿童期的阅读经验,无疑也会对以后阅读的品味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希望你家宝宝日后成为一个“坏品味”或“怪品味”的人,要紧的是,从小培养他/她成为一个童书美食家。

  儿童接受精神食粮——阅读的能力、兴趣和品味也是培养出来的,并非天生的。我们需要通过提供好的“食品”和合理的营养搭配,让孩子成为童书的美食家,而不是把“土豆大餐”当成美食。 

  ☆零岁,开始培养小小美食家

  培养童书美食家需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答案是,从零岁开始。日本图画书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一次演讲时,有听众问他:怎样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呢?还是靠画?他的回答很简单:靠耳朵。

  听觉是一种本能,但倾听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能力。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与单纯的“听到”不同,倾听是有意识地进行有意义的反应。古人说:“读书养气”。这个“气”便是气质、气量的“气”,养有读书之“气”的人,必是擅长倾听的。

  只要你愿意,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开始给他阅读的体验。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为孩子大声读书。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开始为孩子读书,那就从现在开始吧,什么时候都不算迟。 好童书推荐:读的内容,只要是成人自己喜欢的,读什么都可以,当然最好是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的读物。

  ☆读出声音来

  “大声”不是声音分贝很高的意思,而是“读出声音来”的意思。进行这种活动,最好变成一种仪式,比如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进行。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每次不超过孩子正常的注意力区间。只要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成为很好的“倾听者”。

  ☆图画书,符合儿童特点的食品 

  在饮食方面,我们会为孩子准备适合孩子的食品,而不是成人的食品。在阅读上,图画书就是适合孩子的精神食粮。 选择好的童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的爸爸妈妈们,多是从童书十分匮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多数人除了安徒生、格林外对童书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儿童的文学世界是一片非常广阔的美丽世界。 

  对于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儿童来说,图画书是最适合他们的读物。在国外,图画书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样式,在英美叫做“picture book”,在日本叫做“绘本”。最早的图画书的作者是英国的波特,大概110年前,她为了安慰一个病中的小男孩,创作了《兔子彼得的故事》。波特为图画书树立了一个典范,就是图画的表现力和叙事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文字。 

  心理学家对图画书的阅读提供了很多建议。比如,内容要比较容易,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但“容易”的标准是什么呢?研究表明,重复的句式、重复的词语、在同一系列书中重复出现的人物/动物形象,会降低阅读的难度。书中句子的长度和复杂性要不能超出孩子的理解力,使用的词汇要多数是孩子熟悉的词,书的长度也要在孩子的注意力范围之内。 

  好童书推荐:经典图画书往往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比如美国的《Goodnight Moon》,简洁的文字中包含着诗歌一样的韵律,虽然是一个简单的  小兔子睡觉的故事,却制造出一种梦幻一样的氛围,不仅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进入梦乡,对成人都有一种催眠一样的魔力。 

  图画书不仅图画好文字好,而且图和文字要达到如同理想婚姻一样的完美结合。就像松居直所说 :“图画书不是图画加上文字,而是图画乘以文字。”如果没有这种完美结合,至多只能叫做有插图的儿童书,我们市面上很多童 书,大都属于这一类型。

   ☆营养搭配,好品味的条件

  如果说食品有主食,也有副食,有快餐,也有精致的美食,给孩子选择童书,也需要考虑到各种书籍的搭配比例。

  儿童图画书的分类有三种,一种是“故事书”,这种书是儿童的小说;一种是“知识书”,这种书是儿童的百科全书,比如介绍汽车的书;还有一种是“概念书”,这种书相当于儿童的广告,是向孩子“推销”某种概念,比如“相反”的概念。在儿童阅读的领域中,这三种书仿佛三种类型的“食品”,当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时,需要注意营养的平衡,最好三种图书都有所涉猎。

  可惜,如今市面上很多童书都是“土豆大餐”类型的。图画往往是电脑填色的,颜色看似夺目但其实很呆板。里面人物和动物的样子,乍看可爱,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那种“可爱”其实都很模式化,看一本和看十本没有什么差别。内容有的是经典童话抽筋剥皮的改写,只剩下启承转合,有的则粗制滥造,禁不起推敲。至于文字,有的阅读起来毫无美感,有的则完全不顾读者的年龄。这种快餐类型的书,营养贫乏,制造快,被遗忘得更快,不能成为孩子食谱中的主要成分。 

  好童书推荐:比如美国童书大师希尔弗斯坦的名作《失落的一角》,看似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形,翻山越岭去寻找自己那失落了的一角,但找到之后发现有很多新的遗憾,因此他又把那个角放弃了。这个故事3岁的孩子都可以懂,但对于成人来说也很令人回味。 

  什么是好书的标准?魔法妈妈罗琳的偶像——英国作家C.S.刘易斯(《纳尼亚王国传奇》)说:“只能被孩子欣赏的儿童文学,是不良的儿童文学。”好的童书不仅被孩子喜欢,同样能引起大人的尊重和喜爱。所以不必再为揣度孩子的心思焦虑了,理直气壮地选择你也能喜欢的童书,而不是顺应孩子盲目喜欢的“奥特曼”。

  ☆亲子共读,制作美食的过程

  再好的原料,不经过精心烹调也无法成为美食。好的童书同样需要好的阅读方法。把读书当成一件特别功利的事情,往往就会把读书的快乐给磨灭了。比如说提问本来没错,但让孩子像应付考试一样就很无趣。强迫孩子认字就更是如此。成人应该以玩的心态来和孩子一起读书。

  经典的图画书如《可爱的鼠小弟》、《比得兔的故事》、《爱心树》等,应富于情感地读给孩子;在孩子熟悉之后,可以分角色读、表演剧、做手工活动等等。温馨浪漫的书,如《提姆与莎兰》,适合让妈妈来读;而夸张的、带有阳刚气息的书,如《我是霸王龙》,可以请爸爸来读。在读书之外,还可以拉着孩子聊书,或与志趣相投、孩子年纪相当的好友一起举办“小小读书会”。

  好童书推荐:真的有很多特别好玩的书。比如美国的苏斯博士的书,图画夸张、搞笑,看似颠三倒四的文字将幽默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还有日本的“晴天下猪”系列,那种“毒辣”的风格真是笑死人不偿命的。

  “玩”书的方法,无非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一、坚持以享受的心情亲子共读;二、努力营造适合的阅读环境。正如松居直所说,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从内心的深处、从存在的根底涌上的喜悦”。这种喜悦其实才是亲子共读最美好的地方。阅读并不是修行。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回忆纯真年代

案例:师大爷70多岁了,性格特别开朗,像个老顽童。别说,他真跟孩子似的,老盯着电视看动画片,常常笑得合不拢嘴。而且,像《狮子王》、《冰河时代》、《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等卡通影片他每部不落都看过。师大爷觉得,他能从动画片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整个人年轻了好多。

专家分析——追忆年少时光

时下,卡通电影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了,问津它的还有很多成年人。吴主任介绍说,其实在国外,很多成年人都特别爱看动画片,尤其是老人。

很多成年人之所以喜欢看卡通影片,除了它温馨、有趣之外,还映照着他们的现实世界。其实,成年人也像孩子一样有弱点、想逃避,在动画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再次对照自己的童年,像孩子一样无邪,没有烦恼和压力。

  事实上,现在很多卡通电影都不是纯娱乐了,成年人会从中获得很多生活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当然,最重要的是动画片能帮你充分减压,很多人工作压力都相当大,但是工作和休息一定要相互配合好。在你觉得浑身“缺氧”的时候,动画片的确是不错的方式。一方面,它会让你的压力感顿失,觉得很亲切、轻松,而且恍然回到童年,有一种快乐成长的喜悦。因为动画片有时候是挺善解人意的一种东西,看的时候不费神,哈哈一笑就好,再看时依然是一种新鲜感。另一方面,看动画片的时候人会很自然地融入其中,能忘掉现实的复杂,各种生活中的不快都会在动画片中得到解脱。

  心理提示:动画片的确有让人返老还童的功效,不过,开怀大笑才是目的,可别因为爱看、看得过多而模仿动画人物,把生活当成动画片,真像动画小人一样说话办事就有问题了。

·动作片

诠释英雄情结

案例:陈先生从小就爱看动作片,现在到外企工作三四年了,还是酷爱动作片,一有空就看。尤其是古装武打片,不但能让自己放松,还能从中学个一招半式的,平常上街遇到什么事,还真能帮上点忙。

  专家分析——诠释英雄情结

以为爱看动作片的人并不多,吴主任说,她接触过好多专门爱看动作片的人,还有不少女孩呢。其实,喜欢看动作片的人更多的是想从影片中获得另一种生活。很多情况下,人们应付不了现实的复杂生活,渴望一种单纯的美好。而动作片中明确的好与坏、邪不压正的剧情迎合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幻想都能在影片中实现。

同时,动作片满足了很多人心中潜藏的英雄情结。吴主任认为,从小实现不了的英雄梦不妨在影片中体现一下,和影片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其实,现实生活需要这样的英雄情结,不过心理上要正确理解影片内容。如果你的生活是愉快的,出于娱乐的需要看动作片,能区别电视剧和现实生活,那将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压方式,甚至还能培养一种见义勇为的意识。但是,如果对生活不满,出于缓解焦虑的需要或是刺激情绪的需要才看,把虚幻和现实混淆,如果好胜心扭曲、演变,甚至滋生报复心理,那么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心理提示:从动作片里学个一招半式拿来对付歹徒再好不过了,但是用来报复别人可就不健康了。

·搞笑片

轻松缓解压力

案例:在媒体工作的马小姐每天都处于繁忙状态,但是她一有空就把那些让人捧腹的搞笑片翻出来看,以作调剂。虽然这些片子都看过好多遍了,但是每次看起来还是觉得特可笑,乐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心里觉得特舒服,也不怎么累了。

专家分析——完全放松不动脑

多笑是心理解压最好的方式。吴主任说,现代人的生活紧张,普遍处在高压的状态下。喜欢看搞笑片的人,心理上是比较积极和轻松的,他们会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压,通过笑来放松。

有时候,爱看搞笑片的人并不是喜新厌旧,他们往往会反复看老片子,即使都能倒背如流也照样看得特入神,能笑出眼泪来。其实很多时候,看着搞笑片发呆、脑子不跟着情节转也能让你不自觉地发笑,因为你的心理在这种状态下已经有意识地开始放松,不需要考虑现实的烦恼,也无须去分析剧情,用不着动脑子,只是在你觉得好笑的地方开怀大笑就好。而笑不但让你忘却烦恼,还能刺激大脑产生愉悦和兴奋,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调节心理健康。

吴主任认为,一般来说,经常看搞笑片的人心理变化很容易反映出来,他们会经常笑,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各种压力也能从容面对。

心理提示:端正态度!看搞笑片纯粹是为了娱乐,为了让心理更健康,若要从中学点“坏”点子也就罢了,可若是在生活中搞点小插曲、捉弄人之类的,可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情感片

不要过分投入

案例:刚参加工作的刘小姐特别爱看情感剧,尤其是日、韩的爱情故事,每次都哭得稀里哗啦,可每天都忍不住想看。看到好的结局,她会特别兴奋;但如果是悲剧,哭过之后她会很难受,连着几天老琢磨。同事们都说,看她的情绪就知道她又看什么电影了。

专家分析——避免现实的情感错位

人们都需要感情上的抒发和释放,所以,情感片尤其是爱情故事常常能引起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共鸣。吴主任分析道,现实中感情的不确定带来心理上的不稳定,人们都希冀着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理想、完美的感情在影片中实现,所以看情感片成了一种寄托。

如果把情感片当作一种发泄,看过了、哭过了,让最近的压力得到缓解,把心里的不痛快都释放出来,或是只在影片中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幻想中,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是,如果把它看作现实,甚至用它来控制情绪,对心理无疑是一种伤害。有的人羡慕电影中的完美感情或某个情节,就和现实拿来做比较,对自己现实的感情不满,就对现实失望,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都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

心理提示: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发泄,看电影该哭就哭、该笑就笑,生活中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思维别有偏差,现实的残酷性是不可避免的,去感受不要加工。生活中不可能有如此理想化、完美化的感情,不要遇到坎坷就和虚构的感情做比较。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