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树立怎样的榜样?

08/01/18 14:32:12 标签:

给孩子树立怎样的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榜样的感染力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善于模仿成人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过一句话。“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尽孝、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父母首先要为孩子树立的榜样,也是曾国藩家教理念的根本。

 曾国藩启示一:孝悌——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穷,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侮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敬神之烧香酬愿,亦犹事亲者之甘旨定省,实无大益。若作人不苟,办事不错。百姓赖之,远近服之。则神必签之。佑之!胜于烧香酬愿多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

凡是孩子孝顺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没有档次,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之人都鄙弃他,从而给父母带来了羞辱,这样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也称不上是孝。敬神的人在那儿烧香罚愿,也与孩子常常以美食供奉父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如果做人一丝不苟,办事有规矩,百姓信赖他,远近的人佩服他,那么神一定会保佑他。这样做比烧香许愿强多了。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作为传统的士大夫曾国藩也把“孝”做为居家之道的首条标准。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孝顺的人也如同世风一样,每况愈下,我们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样孝顺父母的,也许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震撼。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生母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没过几天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懂得心疼父母的并不多呢?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出现这样情况,其实是与当今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裕了,父母就想让孩子多享福,要啥给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样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传统道德日渐衰败的危机。富裕是好事,但富裕不光要富了物质生活,更要富头脑。老百姓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不孝顺,跟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有很大关系。孩子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父母自己就不孝顺长辈,张口闭口是“老不死的”;对待婆家人冷若冰霜;对待娘家人热情似火,这都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孩子的将来必将走父母的老路。因此,要让孩子有孝心,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表率。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