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端倪的小叛逆

06/09/03 16:43:23 标签:叛逆 1岁10个月26天

球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自律、非常出色的小天使。然而,天使也有“累”的时候。这不,这位曾经的“小管家”此时此刻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叛逆。

吃饭了,球爸让球球把一地的玩具收拾起来。原本以为球球会快快乐乐地遵从,不料小家伙把脑袋摇了摇表示不愿意。

郁闷!球爸耐了耐性子开导道:“球球,现在是不是吃饭时间呀?”

球球点了点头。

哈哈,只要球球点头就有戏。球爸马上追问:“那你是不是玩够了?”

球球又点了点头。

太好了,球爸喜形于色:“那就把玩具拾起来吧,我们准备吃饭了。”

“No!No!No!”球球连连摇头。

得!白费了。球爸更加郁闷,拿出了“看家本领”:“球球,你乖不乖啊?”

“不-乖-!”球球不假思索地边摇头边回答。

“那你听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球爸有点来火喽。

“不-听-!”球球可是相当认真地回答的,颇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什么!你不乖,不想听话了是不是!”面对如此的“风云突变”球爸终于收起了笑容,看来要“发威”了。

“是!”球球也没有了笑意,小小的胸脯一挺,固执而又骄傲地“捍卫”着自己那在成人看来芝麻点大的“主张”。曾经那个惟爸妈是从的小天使忽地变成了“意志坚定”的小叛逆。稚嫩的生命已不甘再被动地只当一个追随者。

晕倒!眼看着这“战火”一触即发,球妈赶紧上阵。“球球,来妈妈这里!”球球飞扑进球妈的怀里,实足的委屈换作晶莹的泪珠扑簌簌湿了球妈的衣衫。球妈拍了拍球球:“球,咱们要吃饭了。妈妈要收拾玩具了,来帮妈妈吧!”球妈边说边去捡地上的玩具。球球不作声泪眼旁观着球妈的一举一动。“来吧球球,帮帮妈妈!”球妈装出一副很累的样子。球球终于接受了球妈的“邀请”,恢复了往日的“绅士风度”,于是天使重返人间。

有本育儿书上说“两岁是宝宝由天使跨入魔鬼的关键时期,他们即将变得自我为中心,易怒而冷漠。”虽然球球离两岁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但今天的“反常”预示着他人生第一个反抗期“terrible two”的来临。

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摇篮中的享受,而憧憬着自己能“独闯天下”“笑傲江湖”。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起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2岁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整乱电脑桌上开着的显示器……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 是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而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还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哇哇”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成人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父母: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将我们还原成80cm或90cm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军”。

深入分析,成人就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再以球球为例,这个一向“乖乖”的宝贝今天却不愿意自己收拾满地的玩具也许是因为他有点“厌倦”了这种“游戏”,凭什么在吃饭前就一定要收拾妥当?这个规矩的制定球球本人可从没有“参与”,这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再者,作为成人在遵循人类共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绳时也会“疲惫”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凭什么一个不到2岁的幼儿就不能偶尔“不乖”“不听话”呢?

最后回到相关的理论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记录人:球球妈妈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