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是个不爱小孩子的人,大概和成长环境有关,一大家子人亲亲密密热热闹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各种花样的耍宝都经历过,许多成长的烦恼也都没能逃过,但这并没有成为我后来不想要小孩的理由,而是妈妈的离世,我怕那种骨肉分离撕心裂肺的痛再度降临到我的头上。
小时候一个人玩过家家从不会忘记带上布娃娃,自然我演妈妈她演宝宝,学着妈妈的样,每次都小心翼翼把“她”包得温暖舒适生怕冻着,每次拿着眼药水瓶改装的奶瓶喂布娃娃喝奶时像给真娃娃喝一样小心生怕呛着,抱的姿势也很熟练,加上几个表妹表弟的出生成长也算目睹参与,所以对怎么照顾宝宝,很像那句“没吃过还没见过”的至理名言,天性中女孩子都有爱孩子、做母亲的准备吧!我知道做母亲会很辛苦,说辛苦都太轻松了,因为我看到了妈妈为我付出了什么,可能是这份自知让我对要小孩一事越来越恐惧,我是知道自己将为宝宝付出什么的,就像买一件贵重东西之前总要思前想后衡量再三一样。然而婚前婚后关于这个话题成了无数次争论的导火索,在他的眼里,不要小孩就竟然等于不负责任,这么说难道那些仓促生下孩子的少男少女、不懂教育只懂打骂的混蛋反倒成了称职的爸妈,只因为他们要了小孩?好像说别人不负责任特别能让自己有很负责任的感觉,所以当他以此来责怪我时总是无比义正词严,真理仿佛都在他手中,至于我的意见根本没听进去:没有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才是对小孩子真正的不负责!
无论怎样,总算度过了磨合期,我也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宝贝,不用再玩过家家了,胖小子取代了洋娃娃躺在我的怀里,无比放松和信任。我像个街头卖艺的歌手,搜肠刮肚唱着各个年代的童谣,搬出口琴加以伴奏,只为能博他一笑、只为他能安心入睡。 这两天他刚学会了和我逗着玩,当我转过头不看他一边哼着歌一边在转过来,几个回合下来他已经明白了我的伎俩,当我再转开时他已经开始哼哼呀呀的等着了!相信这样的锻炼多一些的话肯定对语言和反应能力有好处。大概这就是呼噜爸期待已久的亲子互动吧?可为什么亲历者不是他?为什么当这发生时他不在场?为什么终于有宝宝了可他口中的负责却兑现得不那么心甘情愿?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同一件东西如果是花了大价钱买下的自然无比珍惜,如果花钱不多,当然态度就随便的多了,同理,生宝宝母亲付出的太多,从怀胎十月的生理变化到初为人母的心态转变,简直是脱胎换骨,从自己身体里变出的宝宝当然是心头肉、无价宝;而父亲,说白了除贡献出一颗人类全身上下最小的细胞之外,和宝宝还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低成本自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当然不觉得生宝宝有什么值得三思的,养宝宝有什么可辛苦的,因为每时每刻照顾这个小宝吃喝拉撒的不是他。
父亲和母亲在从孩子身上得到的怎么会一样多——睡梦中的笑脸、哭脸、鬼脸,父亲看到过几次?小屁屁的红疹子复发到痊愈,父亲的情绪跟着由好变坏了吗?大便的规律形态反映了宝宝的什么状况,父亲会知道吗?世界上最柔嫩指甲的修剪,父亲知道用指甲钳好还是指甲刀好吗?第一次真正的笑声、第一声和着童谣的哼唱,父亲怎能刚好赶上?小小的身体第一次被大手按摩,柔软的小手小脚小肚子,父亲能感受到吗?醒来后用试探的哭声呼唤妈妈、在众人中只把头转向母亲的方向,这种心里偷笑的感觉,父亲怎能有幸体会?只要微笑的看着他就会得到一张世界上最最甜美的小笑脸,这份骄傲,父亲怎能得到?半夜里看着一大一小相似的两张脸,即使起来再多次也觉得值,这样的事,父亲会做吗?宝宝三个月了,此时的他,会的有:吃手,一晚睡9个小时,一天大便4次(很大进步!)在换尿布时小便(据说这是好习惯),用小勺喝橘子水,看到妈妈的笑脸会马上以微笑回应,用不同的哭声呼唤妈妈,盯着转转乐看好半天,听到熟悉的儿歌跟着咿咿呀呀,趴的时候脖子抬起来持续一小会儿,在别人扶后背的情况下坐那么一小会儿,手脚不停挥舞。暂时想起来这么多,纪念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