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雅雅小嘴一张,刚咬进嘴里的苹果被她吐了出来。她抬着看了我一眼。我轻轻摇摇头,她咯咯地笑起来,学着摇头。然后又咬一口,吐出来,再对我摇头,咯咯地笑起来。
已经第四次如此了。第一天发现的时候,我就告诉她,不可以吐,要吃下去。可能她早就吃饱了,一点也不愿意吃下去,就是吐着好玩儿。我要她给我,她也不愿意。
也许是哪个小朋友这样做了,她回来学着。要么就是她自己突然发现了这个游戏,感觉特别好玩儿?我没有再对她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反应,让她自己一个人玩。
她一次又一次找老奶奶要了吃,吃了吐,反反复复玩了好久。我们大家都没管她。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她不玩这个了,跑到外面找了个小盒子玩起来。
我拿起扫把和簸箕扫地,雅雅看见了,立马抢过去要自己扫。给她,让她扫,这一扫又是好几分钟。玩得没兴趣了,她又跑到别处了。我接着收拾残局。
隔了几天,雅雅又玩起这个游戏。再隔几天又玩,只是每次玩的时间越来越短。
朋友说,你干嘛不骂她?这么不听话,要是我脾气来了,我肯定要打人了。我说,为什么要骂她呀?对于她来说,这只不过是个有趣的游戏,对于两岁多的孩子来说,许多行为只是阶段性的,他们也许不过是在尝试一种新鲜罢了,过一阵子就会自然消失了。
我为什么要骂她,为什么打她?因为她不听话吗?如果将来她有更多的不听话,我就不喜欢她了吗?我就不认同吗?我就不要她吗?
不!无论如何,我都将永远无条件的爱她,认可她,接纳她,支持她!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的是什么?是100%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的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因为一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相标签,太过荒唐吧?
最记得那个故事。一个女孩交了男友,男友提出发生关系。女孩想想就同意了。她为什么要同意,因为她害怕不同意,会失去男友的爱。为什么会认为不同意就会失去男友的爱?因为,她从小就必须是个听话的孩子,她的母亲常常打骂她,常常会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了,生气时会大叫,你滚,我不要你了!
母亲这种“你不完美、不合我意、我就不爱你、不要你”的态度,给她留下了精神重创,像个精神小叫花,总是在可怜地乞讨着父母(成人后乞讨着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赞赏。
这直接导致女孩没有安全感,她从小处于惶恐之中,时刻害怕失去,会被抛弃。她习惯小心翼翼地看别人的脸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无比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习惯委曲求全。
可是反过来,如果她的母亲从来不曾打骂她,而是无条件地爱她,让她有充足的安全感。再遇上这个男友的要求,她就可以当场拒绝,如果男友真的因此抛弃她,她会很庆幸,这个男人并不是真的爱我。真的爱我的人,应该是像母亲那样无条件地爱我。
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被父母无条件地爱、无条件地接纳,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是经历了被抛弃被拒绝被否定的恐惧和痛苦,那么不安全感深植于心,成年之后,也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特色: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永远都不满意。在他们看来,世界充满未知,总有一种恐慌感,无论自己怎么样都无法防患于未然。
已经第四次如此了。第一天发现的时候,我就告诉她,不可以吐,要吃下去。可能她早就吃饱了,一点也不愿意吃下去,就是吐着好玩儿。我要她给我,她也不愿意。
也许是哪个小朋友这样做了,她回来学着。要么就是她自己突然发现了这个游戏,感觉特别好玩儿?我没有再对她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反应,让她自己一个人玩。
她一次又一次找老奶奶要了吃,吃了吐,反反复复玩了好久。我们大家都没管她。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她不玩这个了,跑到外面找了个小盒子玩起来。
我拿起扫把和簸箕扫地,雅雅看见了,立马抢过去要自己扫。给她,让她扫,这一扫又是好几分钟。玩得没兴趣了,她又跑到别处了。我接着收拾残局。
隔了几天,雅雅又玩起这个游戏。再隔几天又玩,只是每次玩的时间越来越短。
朋友说,你干嘛不骂她?这么不听话,要是我脾气来了,我肯定要打人了。我说,为什么要骂她呀?对于她来说,这只不过是个有趣的游戏,对于两岁多的孩子来说,许多行为只是阶段性的,他们也许不过是在尝试一种新鲜罢了,过一阵子就会自然消失了。
我为什么要骂她,为什么打她?因为她不听话吗?如果将来她有更多的不听话,我就不喜欢她了吗?我就不认同吗?我就不要她吗?
不!无论如何,我都将永远无条件的爱她,认可她,接纳她,支持她!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的是什么?是100%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的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因为一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相标签,太过荒唐吧?
最记得那个故事。一个女孩交了男友,男友提出发生关系。女孩想想就同意了。她为什么要同意,因为她害怕不同意,会失去男友的爱。为什么会认为不同意就会失去男友的爱?因为,她从小就必须是个听话的孩子,她的母亲常常打骂她,常常会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了,生气时会大叫,你滚,我不要你了!
母亲这种“你不完美、不合我意、我就不爱你、不要你”的态度,给她留下了精神重创,像个精神小叫花,总是在可怜地乞讨着父母(成人后乞讨着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赞赏。
这直接导致女孩没有安全感,她从小处于惶恐之中,时刻害怕失去,会被抛弃。她习惯小心翼翼地看别人的脸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无比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习惯委曲求全。
可是反过来,如果她的母亲从来不曾打骂她,而是无条件地爱她,让她有充足的安全感。再遇上这个男友的要求,她就可以当场拒绝,如果男友真的因此抛弃她,她会很庆幸,这个男人并不是真的爱我。真的爱我的人,应该是像母亲那样无条件地爱我。
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被父母无条件地爱、无条件地接纳,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是经历了被抛弃被拒绝被否定的恐惧和痛苦,那么不安全感深植于心,成年之后,也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特色: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永远都不满意。在他们看来,世界充满未知,总有一种恐慌感,无论自己怎么样都无法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