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多父母已经不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话,但该不该打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争论的热点话题。此外,不给孩子发言权,要求孩子乖、绝对服从,或不理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诉求,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只是一味地惩罚、责备,这些做法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不低于一顿打。
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一切都为他们着想。爱本身没有问题,但父母常在爱的名义之下做着代替孩子思考、揠苗助长、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孩子等各种错位的付出,由此会带来很多问题。现今,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早就摒弃了“惩罚”二字。而这里提倡的非惩罚性养育,远不是“不打骂”那么简单,它指的是反对一切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恐惧并感到羞耻的父母的行为、语言和态度。
非惩罚性养育方式不等于让孩子放任自流,纵容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它强调父母应该创造环境,支持鼓励孩子探索其行动的结果,从中学习并茁壮成长。虽然即便受到惩罚,大多数孩子也能正常成长,但如果父母处理问题时注意尊重孩子,着眼于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从小鼓励他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只让他为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肯定会成长得更棒。
孩子犯了错误,都会伴有一定后果,一般这些后果本身都会对孩子有所作用,但父母此时的言行和引导很关键。如果是积极的、非惩罚性的,将最大程度地促使孩子自主反省并从错误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但更多的父母用不许看电视,禁止出去玩等作为惩罚,让孩子以此为戒。但事实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受到的惩罚。已经补偿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自己可以不用再对此进行任何反省了。
实际上,惩罚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并感到羞耻。有些孩子在觉得害怕和丢脸时会表现好,但这也剥夺了许多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为犯过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养育的真谛应是在宽容和鼓励的氛围中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