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学爬学站学走的三个阶段

08/06/01 08:43:53 标签:爬站走

               婴儿:学爬学站学走的三个阶段

学爬
三、练爬行
热身训练
宝宝不是一下子就学会了爬,而是在会翻身的基础上才能够掌握这个动作,因此妈妈在学爬之前,让宝宝多做翻身前的准备动作,如两臂的支撑力、仰卧抬头及从仰卧到俯卧。
爬行动作练习
1、 一开始先练用手和膝盖爬行
有了以上的基础,到7个月时,宝宝爬着时就能用两条小胳膊和腹部蠕动,使身体匍匐爬行,样子犹如一架将要起飞的小飞机,两条小腿在后面拖着,但小肚肚离床面很近,妈妈可讲宝宝的小肚肚托起,把两条小腿交替性的在腹部下一推一出,每天要练习数次;当宝宝两条小腿具备了一定的交替运动能力后,在前面放一个能吸引他的玩具,宝宝为了拿到玩具,会使出全身的劲向前匍匐的爬,但往往开始时不但没有前进,反而后退了,这时妈妈可双手稍有力顶住宝宝两条腿,使宝宝得到一点支持力而往前爬,由此慢慢学会用手和膝盖往前爬。
2、 再练用手和脚爬行
宝宝学会了有手和膝盖爬行后,妈妈让宝宝爬在床上,用双手抱住腰,把小屁股抬高,使得两个小膝盖离开床面,小腿蹬直,两条小胳膊支撑着,轻轻用力把宝宝的身体向前后晃动几十秒,然后放下来。每天练习3-4次为宜,会大大提高小腿和小胳膊的支撑力。
当支撑力增加后,妈妈双手抱腰时可稍用力些,促使宝宝往前爬,一段时间后,妈妈可据情况试探着松开手,用玩具逗引宝宝往前爬,并同时用“快爬”的语言鼓励宝宝,逐渐宝宝就会真正地爬了。
提醒
当宝宝一旦学会了这个小本事,马上就会绕“世界”地“疯”,而且不管什么东西,都会放到嘴里尝一尝,什么也要摸一摸。因此,在这一阶段经常容易出现意外,妈妈看护上尤为精心。
1、 要保证有一个较宽敞的场地,如在房间地上铺上地毯、席子等,让宝宝任意滚动爬行,最好不要在床上训练,以不免掉下来摔伤。
2、 决不可把宝宝单独留在房间,也不要让宝宝可以抓住或拉拽任何悬在餐桌外的桌布。
3、 把所有带棱角的家具搬出房间,或做使其不再具有伤害宝宝的防护,如安装护角器,保证所有的家具和固定物连接牢固。
4、 把力地面约90公分以下位置上的东西,在宝宝有可能到达的地方内,绝对不能放有毒的器皿。
5、 要保证地面上无电线拖越于地面,所有电插座要盖上安全盖,所有橱门关闭严实,手柄应是爬行的宝宝摸不到的高度,否则,要用锁或胶带封住。
6、 保证楼梯栏杆的密度使宝宝不可能爬出去,保证地面上无尖锐的小东西。
7、 要保证所有的火以被隔绝。

& & & & 爬行,对于大孩子或大人来讲,不过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它却是宝宝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每个人最早主动向前移动的运动就是爬行——

  宝宝正常爬行时间及发展过程

  有研究表明,婴儿爬行是一个生物预置程序化的过程。3-6个月大时,是宝宝爬行的准备阶段;5、6个月大时可训练宝宝做俯卧、抬头;7、8个月大时就可开始训练爬行;9、10个月可以让宝宝自由自在的爬行。

  出生后发育正常的宝宝,在学会抬头、翻身、坐立等动作后,一般到了7个月大左右,便自然地开始爬行了。但是,对于每个宝宝来讲,爬这个动作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而是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匍匐爬行、手膝爬行及手脚爬行。

  从匍匐爬行向手膝爬行阶段发展过程

  宝宝一开始爬行时,大多都是先往后退或往旁边爬,有的宝宝四肢乱动、乱蹬,甚至在原地不动,动作很不协调。时间大约持续几天或1—2个星期,这时宝宝的两条小胳膊能撑地,借助腹部蠕动与手臂的力量,带动身体往前匍匐爬行。但在此时,宝宝的小肚皮还贴着床面或腹部离床面非常近,两条小腿拖在后面不起作用,样子犹如一架将要起飞的小飞机(处于最初的匍匐爬行阶段),大约要进行1—2个星期。这时,主要训练的是宝宝两条小腿的交替运动能力,促使他逐渐地向手膝爬行这一阶段发展。

  妈咪应对策略:

  妈咪可让宝宝做一些帮助小肚子离开床面的训练。将宝宝的小肚子托起,把两条小腿交替性的在腹部下一推一出,每次练习可反复进行6-8次,每天定时训练数次。在宝宝两条小腿具备了一定的交替运动能力后,在他的前面放一个玩具吸引他,促使宝宝使出全身的劲向前匍匐地爬。但在这一阶段,宝宝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不但没有前进,反而后退了,或是开始爬不动或很吃力。出现这种情况时,妈咪可用双手稍用力顶住宝宝的脚掌,给宝宝一点支持力,促使他往前爬。这样,宝宝很快就会学会用手和膝盖向前爬。

  从手膝爬行向手脚爬行阶段发展过程

  宝宝到了8、9个月大时,爬时小肚子不再贴着床了,也不再靠腹部蠕动向前移动,而是用手和脚撑地向前爬行,状如熊样,被称为熊样爬行。最终,爬行时两臂和两脚都能伸直。从手膝爬行向手脚爬行这一阶段的动作比较难掌握,关键要把四肢肌肉锻炼得健壮、结实,才能够支撑体重,使膝盖离地,两腿蹬直。

  妈咪应对策略:

  学会了用手和膝盖爬行后,每天,妈咪可让宝宝趴在床上,用双手抱住他的腰,抬高小屁股,同时使宝宝的两个小膝盖离开床面;让宝宝把小腿蹬直,两条小胳膊支撑着地。然后,轻轻用力地向前后方向晃动宝宝的身体,保持1分钟左右,恢复原来的姿势。休息几分钟后继续练习,每天做3-4次,会大大提高宝宝四肢的支撑能力。

  当宝宝的支撑力逐渐增强后,妈咪双手抱住宝宝的腰时,可稍稍用些力,促使宝宝往前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妈咪可试探着松开手,用玩具逗引宝宝往前爬。宝宝每前进一点,妈咪都要抱起他亲亲,或在一旁不断地用语言鼓励宝宝。经过反复训练,宝宝逐渐就会独立地、真正地爬起来了,尤其是到了1岁以后,爬行动作会更加灵活自如。

  爱心提示:

  1.由于每个宝宝生长发育的水平不完全一致,所以学会爬行的时间、经历及爬行的样子也不尽相同,每个宝宝不一定都走过往后爬、往前爬及熊样爬行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过,爬得越早越好,爬得越多越有益,这对于每个宝宝都是一样的。因此,妈咪要尽可能地为宝宝创造有助于爬行的环境。

  2.宝宝一旦学会爬行,即可到处行动,而家中及家外都存在着很多危险因素。妈咪应时时提高警惕,宝宝爬行时在旁悉心照料,避开各种危险因素,以防发生意外。

学站
四、练站立
热身训练
1、 当7个月会坐立后,妈妈用两手夹注宝宝腋下,把坐着的宝宝稍加用力扶起站立,待站立片刻,在让宝宝坐下。
2、 到了8个月,先让宝宝仰面躺在床上,然后,妈妈拉住小手稍加用力将宝宝拉成坐姿,再拉成蹲位,最后拉成站立姿势,扶着站立几分钟,让宝宝再躺下,接着如此训练。
3、 宝宝9个月时,在小床的上方悬挂一个吸引人的漂亮大气球,当宝宝扶着栏杆站立时,妈妈用大气球逗引宝宝去抓碰,随着大气球的左右晃动,可增加宝宝站立时的平衡感。但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几分钟即可。
站立动作训练
1、 第10个月,妈妈让宝宝靠墙站立,小背部和小屁股贴着墙,脚跟稍离开一点墙壁,两条小脚分开站,妈妈用玩具来引逗宝宝,使他兴奋的晃动身体,由此增强站力时的平衡感。
2、 11个月后,妈妈可先扶住宝宝的腋下帮助站稳,然后,轻轻松开手,试着让宝宝尝试独站一下的感觉,如果宝宝站不稳,妈妈赶快扶住,以免吓着宝宝,再不愿独立站立。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一般到12个月,宝宝就能够独立站得稳了。
提醒
1、 宝宝刚学会站立时,往往还不会从站立坐下来,因而常陷入困境,或是长时间站立后,因筋疲力尽而烦躁哭闹。但当妈妈帮他坐下时,他立刻又会忘记所有的疲劳而再次费力使自己站起来。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通常宝宝学会站立后就会努力学坐下的动作,过一段时间就能自如的站立和坐下了,妈妈不要因此着急。
2、 宝宝的动作还不够稳定,妈妈应继续加强训练,提高稳定性和持久性,为走的动作打基础。

*发展时机:
八至十个月

*发展状况:
吴芬芬医师指出,一般婴儿在八个月大左右可经由扶持而慢慢学习站立,九个月时能攀扶着家具站起来,到了十个月大时就可独立站立。

*意义:
站是走的前驱期,婴儿在学会了站及接下来走的动作之后,其活动力会比之前增加好几倍。

*关于骨骼的问题:
O形腿、X形腿、内八、外八、扁平足这些腿部问题常令父母十分忧心,但对刘士嘉医师表示,这些都是属于生理性的情况,无关疾病问题,而是与个人差异有关,会自然而然随着时间而渐渐获得改善,与坐学步车或学习走路毫无关连。

他更进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宝宝在垫脚时出现弓状,父母就不须胆心。而在O形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属于生理性情况,通常在宝宝一岁半至二岁半时会渐渐修正,但如果过了三岁之后仍有此问题,就该考虑是否属于病态。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父母可将宝宝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选择高度与宝宝高度较适当者,再将宝宝喜爱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让他站着玩玩具,借此训练他的耐力及稳定性。

另外,仰卧起坐及蹬腿运动也非常适合此阶段的父母与宝宝一起进行。

仰卧起坐:让宝宝仰躺,家长拉宝宝的双手让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复进行,可增强宝宝的肌力。

蹬腿运动:父母从宝宝腋下将其抱起,让宝宝在父母身上弹跳,如此可促进宝宝腿部的伸展。

*建议辅助工具:
各色玩具、高度与宝宝身高相当的桌子

*安全环境的安排:
针对会站的宝宝所需注意的安全环境如下:

1、桌子:切勿让宝宝独自站在盖有垂落桌巾的桌脚旁边,因为宝宝可能会去拉桌巾而扯下桌面上的东西,造成危险。建议家有学站时期的婴儿,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铺设垂落于桌脚的桌巾。

2、冰箱:会站的宝宝也可能会去开冰箱的门,宝宝随意去开启冰箱可能会导致危险。父母可使用防止随意开门的门,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贴安全的装置,以防止婴儿随意去开启冰箱。

3、电扇:防止宝宝的手因一时好奇而将其伸入电扇中,父母在选择电扇时,宜选择有加装安全防护的设计,当宝宝一碰触时电扇就会停止,或者加套较细间隔的防护网。

学走
五、练走路
热身训练
1、 先进一步增强身体的平衡感,宝宝12个月时,妈妈让宝宝扶着栏杆站好,自己则在一旁用玩具引逗,使宝宝的身体向妈妈这边摇动,当宝宝摇过来靠近妈妈时,再换到另一侧这样做,但经过2-3次这样的引逗,一定让宝宝能拿到玩具,否则不会在有信心和兴趣训练。
2、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站着,宝宝站稳后拉住他的手,妈妈稍用力并慢慢地往后退,促使宝宝不由己的向前迈步。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如果宝宝走的较稳当,可用单手拉住宝宝练习,继之让宝宝拉住一个手指迈步。但妈妈的手一定要随时随着宝宝身体的前后摇动而移动,以免扭伤小胳膊小腿的关节。
独走自如训练
1、 先练短距离走,让宝宝靠墙壁站好,妈妈离开一米远,用语言、手势或玩具鼓励宝宝往前迈步,宝宝可能会有些紧张,常常会不太平稳,很快就跨到妈妈跟前,然后又很兴奋。
2、 当宝宝短距离走的较好时,妈妈可加长训练距离,一点一点让宝宝练习往前走,如果怕宝宝突然摔倒,影响练走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让宝宝往前走一步,而且不断地后退,这样同样可以加长行走的距离。
提醒
1、 在做加长训练时,一定注意保护好宝宝,以免造成摔伤。
2、 因为宝宝上肢桡骨头的上端还没有发育完全,加之关节臼也很浅,稍加用力拉拽,很容易使桡骨头的上端从关节臼中脱出,造成桡骨头半脱臼位,妈妈拉拽宝宝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一定不要生硬。
3、 可以为宝宝学习走路创造一些条件,如准备学步车、围栏、小推车、可推拉的玩具等,也可让宝宝扶着竹竿学步。
4、 有的宝宝由于平衡能力还不够,走起路来可能东倒西歪的,还经常摔倒,或是用脚尖走路,两条小腿分得很开,这都没有关系,一旦宝宝走的熟练了就会好的。通常,到了15个月宝宝就会走的较自如了。

*发展时机:
十至十五个月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就代表着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1、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关于骨骼的问题:
有些宝宝在学习走路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这到底正常还是异常呢?刘医师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若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勿需担忧。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三岁之后运动协调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稳都不用过度担心。

很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刘医师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建议辅助工具:
学步车、楼梯、木板、小椅子
备注:宝宝在使用学步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领。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安全环境的安排:
学走路的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环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把握最佳的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的电动机给予适当辅助,对宝宝的动作发展将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阅读(0) | 留言(0)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