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几岁的孩子,如果这个家里总是非常整洁,东西摆放井然有序,那么这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他的意思是说: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没有成年人管理东西的意识,只会破坏,不会建设。他能够把一切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但决不会再把它们收拾起来。而孩子正是在这样的“捣乱”、“破坏”中,满足了自己,锻炼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如果家里总是干净整洁呢?那就说明家长管理孩子太严,孩子不敢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这自然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孩子好动,一会把叠好的衣服翻腾一遍,一会把摆放整齐的书籍弄乱,一会把其它物品弄得到处都是,一会又把自己的玩具摆满了屋子,只要不是吃饭睡觉,就总是忙忙碌碌的,你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这正是孩子的天性,家长是不能阻止他的,必须让他尽兴,累了他自己会去休息。家长就要跟在孩子后面,不断地把衣服、书籍、物品、玩具整理好,真正地在做着孩子的奴隶。其实家长做这些事时嘴里总是埋怨,心里却很自豪、幸福、甜蜜。人们都明白,如果家里没有这样一个孩子捣乱,该是多么寂寞。
但这只是从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考虑的,决不是说我们就希望孩子永远没有整洁的习惯。
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明白事了,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整洁的习惯,不能一味地让孩子“捣乱”、“破坏”下去。这是家长需要负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缺少的。但这种培养并不是限制孩子动东西,而是在孩子弄乱了东西之后,和孩子再一起把它整理好。
不让孩子“捣乱”是不对的,但永远做孩子的奴隶,总是跟在孩子的后面收拾,也是不对的。比如现在的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出门时打扮得干净利落,光彩照人,可是家里却弄得像猪窝一样,就是没有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他们只会破坏,不会建设,或者说不屑于做这些事,以为总有别人替自己做。
其实孩子也并不是只有在“捣乱”和“破坏”中才能感受到乐趣,得到满足。家长和孩子一起把弄乱的东西重新摆放好,也会使孩子感兴趣。你和孩子一起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好了,然后让他(她)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一定会承认还是这样好看,同时也就有了满足感和成功感。这样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孩子的整洁的习惯也就培养出来了。
所以,做家长的,尤其是年轻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这样做,逐渐培养孩子的整洁习惯,慢慢地他就会自己收拾东西了。家长并非一味地宠着惯着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爱,而要从孩子的将来着想,把爱渗透到一点一滴地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的过程中。不要小看了这收拾一下屋子,把几件衣服叠好,把几本书摆放整齐,这对培养孩子将来的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