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孩子“玩”,你真的懂吗?

17/07/20 15:53:22 标签:

不少父母曾问我,怎么和孩子玩?

比如有一位4岁孩子的爸爸跟我说,当自己试图和孩子一块玩赛车或积木,或许是觉得“太简单”,总感觉自己玩的很“生硬”,而孩子看起来和自己也没有太多互动,“心不在一块,就像对同样的东西感受却不一样”。

反倒是孩子的叔叔,虽然二十多岁了,却能在简单的游戏中,轻松赢得孩子的笑声……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童年游戏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问题是,我们早就把儿时游戏的细节、感觉忘掉了,就像《小王子》里说的:“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儿,可大多数人都忘了……”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们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对一个玩具狗爱不释手,或者能专注一个洋娃娃几个小时甚至几个月?

或者好心办坏事,比如想让游戏“有用”。陪孩子读绘本,也要进行多角度的启发式提问,总要孩子讲个一二三,结果让孩子扫兴。

我觉得,这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明白游戏对孩子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体验。

当孩子在玩游戏时,他在玩什么?

玩的就是感觉、是体验。

除了更直接、浅显的感官上的生理体验,孩子也能通过游戏来和外界建立一种独特的、“我能够”的控制关系,从而修复创伤,获得“自由”、“满足感”。

4岁的瑶瑶想克服对未知的恐惧,所以想尝试从滑梯上滑下来,但又胆怯;

童童非要假扮成小护士给爸爸输液,可能是因为她刚刚“遭受”打针吃药之苦;

小雨觉得父母的爱被新出生的弟弟瓜分,于是跑到自己的房间,对着洋娃娃说“你真讨厌”;

无论是孩子生理上,还是内在精神上的游戏体验,总体上可以分为3种。

自主性体验

“我的游戏我做主”是孩子常见的风格,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许多时候爸妈们一不留神就喧宾夺主:想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明着暗着主导孩子的游戏。这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兴致,无法获得自主性游戏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生理快感

好动是孩子的特点,孩子也正是通过“动”,来学习和体验快乐。

比如亲子打闹。我和儿子瓜瓜几乎每天都会“胡闹”——打闹、挠痒痒、推搡、逗弄、你追我赶。

虽然没有任何道具、规则,但孩子却玩得不亦乐乎。

亲子打闹游戏,不仅满足了孩子“好动”的身体需求,刺激了身体发展,也通过肢体的接触促进了彼此的感情,游戏中的父子不再是父子,更像是伙伴。

成就感

通过游戏获得的成就感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当孩子在游戏中不断试错、调整,不担心因为“犯错”而被别人批评、纠正,并最终给自己打了100分,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就是孩子将来自信的基石。

比如我发现瓜瓜在玩积木时,并不打算搭出一个大房子来,而是努力要将积木堆的尽量高。通过不断尝试,他似乎慢慢领悟了“地基牢固,楼才能高”的道理,最终堆到了自己满意的高度。

通过这种不断试错,他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并最终内化为自信——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们常见的“想像”能力也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比如许多孩子看了《超人》之类的动画片,就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装备,穿上以后上窜下跳,就好像自己真的成了维护和平、改变世界的超人。

这看起来可爱幼稚,但研究表明,经常这样想象的孩子,比起那些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抵抗诱惑,拥有更好的自控力

问题是孩子的“玩法”往往在大人眼中显得幼稚、无序、没有章法,并因此“小看”孩子,却忘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觉得父母减少干涉,孩子更容易发挥创造力,玩出一朵花来。

记住,任何一个游戏,都少不了兴趣、自主体验和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我说什么,你想什么,都不如孩子怎么想、怎么说。当你了解了孩子的脉搏和口味,根据他的意愿去游戏,陪孩子玩或许能更轻松。

毕竟,走心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游戏。

阅读(0) | 留言(0)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