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网上到处都是,神童魏永康讲述成长的烦恼。
查阅新闻报道,发现是2005年的发生的事情,2005年已经在报刊中央台披露。对我来是第一次看见算作新闻,对媒体来说就是剩饭重炒,可能会伤害当事人的权益。十年,在目前日新月异的年代里,可能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生来说,可能已经翻过好几页。为什么旧地重游,为什么要旧事重提,魏永康也有一个家,他有需要一个平静的生活环境。如果是写一个一个陨落的天才重新崛起,那才真正的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这才功德无量。
没有一家父母不想望子成龙,对于千千万万条的鲤鱼来说,这就是一个梦想,能够越过龙门,成为一条真正的龙。
有人说神童是教育出来的,我说,神童先天成分相对多一些,把只要出现一个神童,马上就归结于是父母的教育,未免过分牵强,
有人说,魏永康之所以成为神童,离不开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是这样吗,从有关报道上看,我没有看到魏永康母亲的早期教育的思想,反而让我看到其教育思路的欠缺。
孩子放任自流肯定不行,天才让他失去童年也一样不行,学习好自然大家都喜欢,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对同学对同事麻木不仁也不行,我们要的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进行过早期教育的孩子,并不会都成为天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他们将超过他们的父辈,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的基础。如果让人们片面的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天才,出产神童的地方,那就大错特错了,会把孩子家长引人不该去的地方。
早期教育是启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挖掘孩子潜能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会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一样,拿自己的孩子和每一个神童去比,和周围学习优秀的孩子去比,那会把孩子逼到绝路上,会使我们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甚至会不断地埋怨,指责甚至去打骂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引导孩子去学习,而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去渴望。我们是培养孩子的人生观,智商情商,而不是把孩子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
把家有神童,归结于家庭教育,这是一些教育机构为了自己企业的利益,过分夸大其词,把企业文化说成是一个培养天才的摇篮,这样有可能误导孩子的爸爸妈妈,认为只有往教育机构送钱,下一个的神童就是自己的孩子。
很多神童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更不知道什么是早期教育。先天的智慧,身处合适的环境,孩子自身的刻苦努力,加上不断地遇上伯乐,这才是神童的最后归宿。
魏永康失去自我管理,自我安排能力,是妈妈的过分虐爱,把孩子的情商抛在脑后。但是,情商低了,并不会影响魏永康知识的发挥,只能说在某些领域可能不会有什么进展。
轻易给一个人下断言,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样会终结一个天才的人生。学校,教育部门,发现魏永康的问题,为什么不反思一下,为什么不去和心理医生沟通一下,而轻易的把他抛给社会。一个天才用得好,那会发出无限的能量,如果走向另一端,可能会给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003年8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值得庆幸的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邢光谦教授在偶然看到魏永康的事迹报道和经历后,费尽周折后找到了他,并与他长谈,觉得魏永康所拥有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和其天生的读书习惯,可以在航天领域有所成就,随后通过严格的面试,破格成为邢教授的学生,并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班,从事国家二期”探月工程”有关动力控制的高科技研究工作,可以说魏永康幸运的,他遇到了伯乐。
《神童母亲忏悔录》说明什么呢?这个怨魏永康母亲吗?不怨,哪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关键是,发现魏永康的学校,当地的教育部门,为什么就没有发现魏永康母亲的教育的缺失呢,为什么就没有人出面给魏永康母亲上一课呢?十五岁还要喂饭,学习不好就去跳楼,去让汽车撞死,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这是社会的悲哀,是早期教育的缺失,是教育机构需要反思的问题,现在却一股脑的都推给魏永康的母亲。现在所有的学校都是分数至上,于是所有的家长也都向分数看齐,至于孩子的身体,孩子的接人待物,早就被忘在脑后。
孩子还没有走稳,就开始唐诗一百首,会走路了就进入天才培训班。幼儿园成了学校的提前班,英语,数学,语文,不是孩子该不该学的问题,是孩子愿愿意的事情,能不能学的问题。是天才,孩子愿意学,家长不让孩子学,是家长的不对。孩子五音不全,却梦想孩子成为贝多芬,孩子连直线三角形都画不好,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毕加索。
我们不希望再发生魏永康的事件,希望能够尽量少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要把一个天才埋在刚刚露出萌发的时候。
我们也不希望媒体继续去打扰魏永康现在的生活,让魏永康事件变成一个历史,变成大家引以为戒的界碑吧。
201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