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虽然国家放开了二孩政策,但只有一孩子的家庭还是我们这个年龄人的常态化。虽然也想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因为年龄的关系,身体的关系处在犹豫与决策的两难之间。
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一生就是博弈,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如果到了这一步,那这一生就是悲哀之事,不能悔棋,不能重来。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对小孩的教育做为头等大事来对待,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但是我们也犯了错误,就是过分的疼爱孩子,甚至是溺爱,没有以科学的教育来教育孩子,出现了种种玷污孩子纯洁心灵,扼杀孩子智慧之花的种种现象,以家长式的态度给孩子造成了种种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本来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出任意美丽的图案,但结果往往因为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而造成孩子的可塑性出现了不如人意的偏差。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及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之师,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将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尽到应尽的责任呢?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在这个社会里,却是一个有着自己特有的思想、情感、志趣和特性的群体。虽然在父母看来,给予了太多的爱,但在他们眼里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的爱都能接受,是有条件的,而父母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服从接受。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需要和特长加以审视、选择和吸收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别认为自己是爱孩子,为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父母的驯服和管教。这种违背儿童生长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发生,甚至是悲剧的发生。所以作为一个现代家长,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但家长也有家长的困惑,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一般对安全感的需要特别强烈,然而这种异常心理,便导致对孩子的“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都一概给予满足。这种溺爱娇惯的结果必然会是孩子形成任性、放纵、骄横、自私、冷漠、孤僻等不良人格。如果这些毛病得不到及时矫正,他就可能发展到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的行为。这些负效应往往在婴幼儿期不被家长重视或不易发觉,甚至发觉了也因为娇惯而听之任之,待到这些负效应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暴露时,家长若再对孩子进行约束、节制、批评、惩罚,真有一种为时已晚的感觉,最起码这种担心是相当必要的。
对于我们这一代或我们这一代以前的人来说,都是在所谓的“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的教子观念下成长起来的,那时这种方式是被认为“教育的法宝”。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失之偏颇,但绝对错了吗,我不认为,最起码辩证地去看待他,有利有弊。这么说吧,现在的赏识教育被大力提倡,难道就没有弊端了吗?不见得吧,要不然,现在的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能有这种么感慨、想法,甚至是困惑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的合理把握的问题,如果朝一方偏向了,那肯定是不对的。总得来说,对孩子的爱不完全都在严字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并不等于要打骂、恐吓、而是以情服子、以理服子,不要以力服子。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一种体制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他所接触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的因素。而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最早、最长的关键的人物,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几乎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蕴含这某种教育机缘。家庭教育更要与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这也需要我们家长学会,而后引导孩子正确的步入社会,与之适应。
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却也需要我们用科学、无私的爱,设身处地,换化思考。孩子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更应该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人。
让我们共同学习,用更温暖、更科学的爱,陪伴我们的孩子共同走好人生漫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