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定律十三条 《命师》书摘 作者:何常在

20/04/07 14:58:31 标签:

人生定律十三条 

《命师》书摘 作者:何常在

天地法则就是天地平衡之理,是谁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人人必须遵守,不遵守,必定被法则制裁,而且还是十分严厉的制裁。

法则不是人间的法律,人间的法律还有情面可讲,法则没完,严酷而无情。

法则无声无息又无处不在,时刻制约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悲欢和所作所为。

法则,一共分为十三条:

第一条法则就是因果定律。整个世界的运转以及整个社会的走向,无一不受因果定律的支配和影响。因果定律,简单地说,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真实不虚。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是因,遇到的顺境逆境就是果。如果因是好因,那么果必是好果。所以,想要改造命运,首先要从因上下功夫。想要人生一帆风顺,想要人生功成名就,就要先种下善因。

第二条法则是吸引定律。吸引定律通俗地讲,就是人的心念或者说思想,总是会和相似的现实相互吸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如果认为世界上全是好人,那么他出门遇到的就是好人好事。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上全是坏人,那么他出门遇到的事情都是坏人坏事。

第三条人生定律——深信定律。深信定律其实是建立强大自信心的定律,当然,说是天地法则也可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深信一件事情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早晚就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他会失败,那么他一定就会失败。深信他会成功,那么他一定就会成功。同理,深信他会死去,要不了多久,就会精神颓废而痛苦地死去。所以,想要成功,想要改命,一个人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念,必须剔除不好的信念。好的信念是积福,是命运改造的基本功。

曾经有人对一个死刑犯做过一个试验,告诉死刑犯,他会被割开动脉最后全身鲜血流尽而死。然后死刑犯被蒙上了眼睛,手腕上被割了一刀,然后就传来了滴答滴答的滴血声。很快,死刑犯就一命呜呼了。但实际上,他的手腕并没有被割破,滴答的滴血声只是滴水声。

死刑犯其实是死于他必死的念头。

人生定律的第四条——放松定律。什么是放松定律呢?很简单,就是不管想达成什么目标完成什么事业,都要以放松的心态去做事。为什么呢?人只有在放松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做事情才会达到最佳效果。不管目标多远大,成功多耀眼,一定不要急躁,不要总想到目标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成功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只管将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事情,那么你追求的理想,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刻,悄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相反,如果你总是急躁总是冒进,那么你的成功和理想生活,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第五条定律——当下定律。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不可追回,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来,不用无谓地担心,一个人所能控制的只有当下的一念和语言、行为,所以把握好当下的一刻,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努力做好手中正在进行中的事情,不要为过去的失误和失败而耿耿于怀,也不要担心还没有到来的明天会有什么好或不好的事情,改造命运,就在当下的一刻。

第六条定律是80和20定律,一个人在达到目标前的80%的时间和努力付出,通常情况下,只会收获20%的成果,而剩下的80%的成果,却会在后面20%的时间里和努力中获得,这个定律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人往往没足够的耐心等后面20%的时间和努力带来的收获。往往在前面的80%的时间和付出后,见收获不大,就放弃了。所以,命运改造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不要轻言失败和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七条定律——应得定律,一个人会得到应得的一切,而不是会得到想得的一切,富贵者应富贵,饿死者应饿死,一般人七命三运之中,确实有定数。但定数真的不可改变吗?当然不是,如果定数不可变,就不存在改命一说了。但如何提升自身价值,成为富贵好命呢?就是努力提高自我价值,一个人自我价值越高,对别人对社会越重要,应得的一切就越多,就会越成功。

第八条定律了——间接定律。怎样提高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自我价值呢?只有一个途径,而且还是间接途径,就是通过提高别人的价值来间接实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你想要赢得自尊,只能通过提高别人的自尊获得。你想要成功,也只能通过成就别人来实现。也就是说,不管你想成就什么,必须也只能通过间接成就别人来实现。道理似乎很难理解,其实仔细一想也可以想通,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必须让客人得到了满足,才能占领市场。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演员通过愉悦观众而功成名就,观众如果不喜欢,演员就不会成名。饭店通过取悦客人而成功,如果客人不喜欢饭店的饭菜,饭店也会倒闭。

第九条定律——布施定律。布施的意思不是施舍,是不求回报的付出,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最终都会加倍地回报到你的身上。如果你布施的是金钱和物质,那么你会成倍地获得金钱和物质上的回报。如果你布施的是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那么你也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和愉悦。同理,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和愤怒、忧愁,那么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舍得舍得,先有舍然后才有得。

在布施定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是,不求回报,这就是: 第十条定律——不求回报定律。作为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定律强调的一点是,在布施的时候,不要期望回报。越不期望回报,最后你获得的回报越大。如果你用所求之心去布施,那么你的回报会比没有所求之心少得多。这个道理不好理解,但却是天地法则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理解不了不要紧,记在心里就行了。

第十一条——爱自己原则。一切为他人着想的想法和助人为乐的行为,还有一切的成功和荣耀,都缘于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爱世界呢?爱自己不等于自私自利,而是让你在珍爱自己的一切包括福分包括身体包括名誉的前提下,去爱别人去爱世界,去为别人和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孟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安身立命去爱天下人。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苏东坡任凤翔府判官,章惇任商州令时,两人同游仙游潭。有一处是悬崖峭壁,上面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是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东坡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东坡不敢。章惇却神色平静,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树上,探身过桥,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几句话。苏轼不禁抚着他的背长叹说,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哈哈大笑。

苏东坡看出了章惇的为人,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果然,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的狠招。因与苏东坡政见不合,章惇对苏东坡也是大下狠手,把苏东坡贬到偏远的惠州。在惠州,苏东坡以苦为乐,在诗中写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嫌苏东坡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远的儋州(今属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岛只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可见章悼之狠,后来,章惇被《宋史》列入《奸臣传》。

第十二条——宽恕原则。宽恕是一种力量,是一个人获得新生的必经之路。仇恨和悔恨的种子可以长成一棵阻碍进步和成功的参天大树,而宽恕就是锋利的斧头,有了宽恕之心,就可以将仇恨和悔恨的大树砍断,从此天高地阔,人生无限。

记住,你要宽恕的对象有三种人,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你的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曾经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带你来到这个世间,就是最大的恩赐。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你不用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也不用让他们知道你的宽恕,你只需要简单地、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宽恕他们。毕竟他们对你的伤害,历练了你的人生成就了你的隐忍。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且保证不会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悔恨只是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对你的进步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宽恕自己并且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向前,才是一个人应有的正确的人生观。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宽恕其实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才能得自在。

第十三条——负责原则。负责定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必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不管是你无意中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句无心的话,但无意中的小小动作却影响了别人,无心的话也伤害了别人,不要以为你是无意和无心之举,就不用负责,天地法则严酷而无情,不因你的无意和无心而饶过你,也不因你无知而放过你。所以,知道负责定律,就是让你时刻提醒自己,我要对我自己所做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全部责任。一个时刻铭记自己责任的人,才能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很喜欢读何常在的书,作者文字功底很扎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又合乎逻辑,读起来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