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补要补得有理
维护宝宝的全面健康,很多时候需要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协同工作。
讲到缺乏某种维生素的危害性,稍有医学常识的妈妈都能说个一二三来,缺乏维生素A宝宝会皮肤瘙痒,容易患眼病及容易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缺乏维生素B会出现厌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缺乏维生素C的宝宝容易贫血、感冒,还会出现牙龈出血;缺乏维生素D的孩子易怒、出汗多,并容易在睡梦中发生惊跳、哭泣等现象……鉴于宠爱孩子的心理,妈妈们偏爱给孩子服用各种水果味的复合型维生素,如果孩子不爱吃蔬果,她们就将维生素C泡腾片泡水给孩子当饮料喝。某些妈妈甚至认为,孩子不爱吃糙米、蔬果没问题,有维生素药丸就可以。
那么,这些药丸果然如人们期待的那么神奇吗?
维生素补过量,一样会“药物中毒”
例如我们熟悉的维生素A长期服用可发生骨骼脱钙、关节疼痛、皮肤干燥、食欲减退、肝脾肿大等中毒症状;过多补充维生素D,则容易引起高血钙症,还会伴有厌食、恶心、弥散性肌肉乏力、肌肉疼痛等身体不良反应。有趣的是,这些症状与缺乏维生素的症状极为相似,很可能被误认为是维生素补得还不够,从而增大“维生素中毒”的危险。
另外,广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的蒋一方医生认为,如果孩子确实需要补充维生素,也要遵循“间断补充”的原则,如服五天停两天,或隔天服用,因为连续性的补充会使宝宝的身体对维生素药丸产生依赖性,一旦停服,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的症状。此外,孩子服用的维生素药丸,好比外来品,时间一长,宝宝对食物中维生素的吸收率反而下降。而食物补充,永远是维生素最安全可靠的来源之一。
补充维生素的 3 大误区
其一'是给喝配方奶的宝宝额外补充维生素A和D。配方奶中已经添加了维生素A和D,
再补就很容易过量'造成婴儿的蓄积性中毒。
其二,为了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而大量补充维生素C。市场上的很多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维C500~2000毫克,而这早已超过1~3岁幼儿的需求量。而服用太多的维生素C容易造成小朋友尿路结石。
其三,补充维生素迷信“大而全”。蒋一方医生说,缺什么才补什么是补充维生素的重要原则之一'表面上看来,复合维生素很是诱人'小小一片药丸将维生素家庭中的大部分成员一网打尽。可这样没有目的地全面补充'很容易产生维生素之间的失衡'该补的量不足'不需补的反而偏多。
维生素,食补排行榜
含维生素A最多的食物,排名第一的是动物肝脏,排名第二的是胡萝卜,底下依次是黄油、鳝鱼、牛奶、韭菜、橘子等。
含维生素B最多的食物,排名第一的是小麦胚芽,排名第二的是含麸皮的谷物(全谷类),底下依次是动物肝脏、酸奶、豆类、瘦肉等。
含维生素C最多的食物,排名第一的是猕猴桃,排名第二的是红枣,底下依次是青椒、草莓、柚子、柑橘、西瓜、绿叶蔬菜。
含维生素D最多的食物,排名第一的是鱼肝油,排名第二的是深海鱼类,动物肝脏排第三。
含维生素E最多的食物,排名第一的是动物肝脏,排名第二的是小麦胚芽,底下依次是芝麻油、红花籽油、麦芽糖、甘薯、莴苣等。
含维生素K最多的食物,有油菜、菠菜、莴苣、苜蓿等绿叶类及根茎类蔬菜。
微量元素检测法比较
不少妈妈感到疑惑,为什么查钙、磷、锌、硒、铁等微量元素,有的医院要抽血,有的医院只要剪下一撮宝宝的头发?
血液检测反映的是人体微量元素的现状,而头发反应的是几个月内相对长期的情况,而且受头发洁净程度、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很难取得准确的结果。血液检测需要抽2~3毫升的静脉血,如果只采一滴血,很难准确检测出宝宝微量元素的准确含量。
对于幼儿来说,头发检测比较方便,但其结果并不准确。现在,不少城市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很多宝宝头发中的蛋白质可能已经变性。虽然头发样本会先清洗后检测,但某些污染物质是无法洗掉的,因此结果不准确。
提示:目前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验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所以单纯靠某一种化验并不能确定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多与少,还需要结合身体体征做决定。
微量元素食品总动员
水产类
水产类是几乎所有微量元素的好来源'海产当中的碘和硒特别丰富。在水产品当中,以贝类、软体动物类等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由于现在水产品受到的污染比较多,大多为重金属污染'因此每周吃一次海鱼或其他海鲜即可防止微量元素缺乏,而且尽量选择深海水产品为佳。
如果孩子对水产类食品过敏,可以通过吃肉类、豆类和粗粮加以弥补。
坚果类
植物性食品中的坚果类要算是微量元素的宝库了。核桃、榛子、芝麻、花生等,都富含锌、铁、锰、硒等多种元素。
坚果类脂肪含量多,容易导致肥胖。有研究表明,每周只要吃50克坚果仁,就能获得它们带来的健康好处。
豆类
豆类当中的微量元素其实相当丰富,虽然比不上坚果,但比大米白面要多得多,而且豆类热量比坚果低得多。需要注意的是,豆类中植酸含量多,不要过量食用。
粗粮类
粗粮里面,颜色越深营养越丰富,黑米、紫糯米、红香米、黑小米等,颜色越深,微量元素的含量越丰富。例如紫红色糯米就被称为“血糯”,有补血的功效,因为其中铁含量比一般大米高得多。
粗粮口感稍差,需要妈妈多变换花样,才能容易被宝宝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