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开幕式

08/08/09 19:41:23 标签:

空中点火:史上难度最高
  李宁手持火炬,腾空而起,凌波微步,绕场一周。当他成功将“鸟巢”主火炬点燃的那一刻,程小东哭了。作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特技动作表演的总设计,他为这一刻整整度过了100个不眠之夜。程小东很自豪地说,“这样的点火创意,在之前的历届奥运会上从未出现。我们成功了!”


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李宁点燃主火炬。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程小东说,点燃主火炬的创意方案是在开幕式前三个月确定的,这个非常有中国武侠风格的“飞檐走壁”的点火创意从一开始提出到最终呈现,经历了很多修改,“我们加入了展开画轴的内容,李宁被威压吊到空中,绕场一周,飞步点火。这样的空中飞人的创意,在历届奥运会上从未出现过,绝对是第一次!
  14年前,李宁曾经参与过电影《七金刚》的拍摄,那部电影的导演正是程小东。14年后,两人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又一次相聚,程小东表示从未想到过会和“体操王子”有这样奇妙的缘分,“因为要保密,每天李宁都是晚上来排练。我了解他的能力,他也很信任我,我们的合作非常顺利。”
  能够在开幕式上担任特技动作表演的导演,程小东透露是张艺谋导演的邀约。程小东此前在张艺谋的三部武侠电影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都担任动作指导,两人合作堪称默契,而这一次的合作程小东坦言难度最大,“电影拍不好我们可以重来,但开幕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过我们成功了!”

主题歌:曾经的23号作品
   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最终在开幕式的舞台上揭晓和“解密”,外界强烈推荐甚至呼声很高的歌曲全部落选,而最后的“谜底”《我和你》,词曲作者恰好是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这其间有无“玄机”?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刘欢(右)和英国著名歌手莎拉·布莱曼在开幕式上演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新华社记者在“绝密阶段”全程见证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歌的诞生过程:这首主题歌并非内定人员命题创作,也是通过征集和无记名投票,在完全公正的情况下选定。
  北京2008奥运歌曲全球征集共进行了4期,收到应征作品98871件。人们所熟悉并已广为传唱的一些歌曲,都是在这次全球征集中诞生的,比如《永远的朋友》和《北京欢迎你》。
  尽管应征作品数量惊人,但因为非专业人士的作品绝大多数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因此,从去年一直到今年初,北京奥组委根据开幕式创意工作的要求,向数十位专业音乐人“定向征集”主题歌作品。这次征集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乐坛大腕:孔祥东、乔吉奥•莫罗德尔、陈其钢、谭盾、鲍比达、迈克•巴特、王力宏、周杰伦、冯晓泉、小柯、林夕、金培达、陈少琪……
  《我和你》就是从这次定向征集中产生。2007年10月,北京奥运歌曲征集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对24首重点推荐曲目进行了审听,参加审听的所有歌曲,全部隐去歌曲名称和作者等信息,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定了8首主题歌候选曲目,并建议将“23号作品”确定为重点推荐曲目。
  评委当时的评价是:这首歌简单好听、内涵丰富、温暖抒情、易于传唱;国际风格较强,中国味道浓郁,与开幕式创意主题和风格展示十分匹配。
  今年1月,北京奥组委负责人听取了主题歌曲征集评选的专题汇报,原则同意将“23号作品”作为主题歌重点推荐曲目,并进行保密处理。4月,最终确定这首歌曲为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推荐曲目。因此,这首歌没有像《永远的朋友》《北京欢迎你》一样,向社会推广。不过,这首歌的音乐在开幕式彩排中曾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但人们没有留意。
  2008年8月3日下午,最后的主题歌评选活动在开幕式运营中心举行。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这是整个奥运歌曲评选的最重要活动,所有评委都要签署保密协议,要将悬念留到最后一刻。在公证人员的全程公证下,“23号作品”在北京奥运歌曲征集评审会议上获得评委们全票通过,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因此,这首歌在事实上留给刘欢与莎拉•布莱曼的时间不到一周。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都是陈其钢,中国现代音乐大师级人物。这位旅法音乐大师,曾获法国音乐版权组织授予的最高终身音乐荣誉奖,并是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坛第一位非法国人担任的驻团作曲家,对中西方音乐的研究均有极高造诣,于2007年6月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
  《我和你》之所以最终当选为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的评价,基本涵盖了它胜出的优势所在:走的是新路;表达了中国人的含蓄内敛,触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温馨、友善和友情;言简意赅,曲调简单易唱,温馨、人性化。
  还有一个需要披露的内幕就是,“23号作品”本身的名字是《永远一家人》,在确定为主题歌候选曲目后,改名为《我和你》。

活字印刷术:强记896套口令
  在开幕式演出“文字”一章中,表现活字印刷术的字模神奇地变换着图案的情景令人过目难忘,然而,在演员们掀开顶板的一瞬间,所有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像电脑一样精确变换图案的字模是由演员在操控。为了这短短的几分钟,演员们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努力。
  “文字”的分场导演姜钢说,896块字模由896个演员操控,他们要将字模道具无数次升降以组合成不同的图案。每个字模大约有20公斤的重量,在不断变换的过程中,单个演员需要升降数百次,需要极大的耐力。更难的是,每个演员在表演时都是“与世隔绝”,他们连身边的同伴都看不到。只能靠上万次的不断的苦练来记住自己每一秒需要干什么,需要将字模举到什么样的高度。为了帮他们,编导特意为演员们编制了各自的口令,精确到每一秒,除了靠大脑记住这些口令外,导演们还让演员无数次反复练习和感受不同高度升降的力道,这个被称为“肌肉记忆”。

太极方阵:全是少林弟子
  一场2008名太极武师合演的太极拳,昨日将开幕式文艺汇演推向了高潮,这2008名表演太极的艺人可都是少林武师,平日练习的功夫都是地地道道的少林拳!“少林弟子”如何将太极拳演绎得行云流水,记者专访了他们所属的河南民营武校——塔沟武校的校长刘海科。


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我们的武师是踩高跷勾住了张艺谋”,据介绍,4年前,当时张艺谋正筹备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中国环节的表演,当时的导演组设想了一个28人踩高跷的表演形式。刘海科立马托人联系当时的导演组报名参加,一面制作好几十副高跷,日夜操练。刘海科从全校2万多弟子中选出30多位武师学踩高跷,每天给这些武师一人背上20公斤的砖头,来到附近的山丘上,踩着高跷走山路。1个月后,张艺谋当场拍板,“这就是我要的感觉”。
  说起塔沟武校,不能不让人称奇:这是一所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武术学校,在校学生24000人;这是一所培养出最多武术世界冠军的民办学校,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亚运会等比赛中夺得过131次世界冠军;这是一所保持春晚最高纪录的学校,连续6年在春晚节目中有出色表演。
  2007年,为了让北京奥运会导演组看中,刘海科将学校里的500个教练组织起来,集体学习太极拳,然后再一个人教5-6个挑选出来的学员练习太极基础。2007年底,张艺谋要求用录像的形式让每个队员在镜头前练一套太极拳,然后再送到北京供他挑选。塔沟武校请了3组电视台摄像师,连续拍了6天,将3000个武师单独练习的带子送到了北京,最后选定2000多人。
  “这是独一无二的太极招式,因为这套拳法里,糅合了不少少林派、八卦门、形意拳的动作。”刘海科昨对记者说。原来若以传统太极来演绎,整套动作过于缓慢,让观众提不起精神。导演组的舞蹈和造型师要求加入带劲一点的动作,昨日表演中2008名武师齐声呐喊,击掌跺地和旋转翻腾,就是典型的少林南拳的动作。

千人击缶:世界为之倾倒
  《荆轲刺秦王》中,千人击缶的震撼场面让亿万人记忆犹新,在昨晚的开幕式中,张艺谋将击缶的创意用到了开场节目中,一场气势磅礴,2008人的击缶表演让全世界为之倾倒。
  《千人击缶》的参演者都是来自北京军区以及武警总队的表演团体,“当初挑选这些人,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对于被选中者来说,他们都认为是很神圣的,“能够参加开幕式演出,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再苦再难,我们也不在乎。”一位武警士官对记者说。
  在表演中,战士们轻抚缶面、扬臂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2008只胳膊同时抬起,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一位战士说,光是这个动作就练了很久,有些甚至沿着战士们扬臂的位置,拉起绳子,统一抬起的高度和角度。
  在开演前的20分钟里,战士们就用半蹲姿势,在鸟巢中心保持纹丝不动。在7月16日第一次彩排中,一个战士站立等候时晕倒了,但他并没有下场,靠着缶休息了一会后,当节目开始时,他又刷地站了起来,像标杆一样继续挺立在鸟巢中间。

特效一:五环如何瞬间出现?
  8月8日晚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举行,开幕式上宏大的中国文化展示给全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文艺表演最后一节《梦想》将开幕式推向了最高潮。这个巨大的“球”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它到底怎么藏在地底?又怎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升上来?记者在文艺表演后专访了开幕式技术总监侯军祥和温庆林两位工程师。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侯军祥总监告诉记者:“其实这个五环是由LED灯组成,也就是可发光二极管,总共用了4万多个高级二极管,组成了这样一个36×12.5米的巨型五环。实际上它提早升上了半空,并在瞬间通过感应元件点亮。于是在两边的观众就以为,五环是瞬间出现的,其实是灯光的效果。到最后五环突然立起来了,也是这样的原理。”

特效二:画卷如何转动?
  温庆林总监介绍:“一张纸、一个大屏幕、一个五环、一个地球是开幕式的四大重点,这四个重点由两个画轴串联成,必须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串起整场开幕式。从观众的角度看这两个画轴在美丽地转动着,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根本没有旋转,只是平移,像两扇门一样。为了造成旋转的效果,技术人员通过不同线束在不同状态下发光的原理,用LED灯渐次熄灭和点亮的原理,制造成旋转的效果。同时,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画轴里面的木芯确实是在转的,这就减轻了负载的重量。”

特效三:画纸是真的吗?
  温庆林告诉记者:“地上的画纸直径2米,长度76米,它其实真的是一张纸,只是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它是自带蓄电池的,能自动打开、关闭。舞蹈艺员确实在作画,是通过特制的墨和涂料在白纸上面画,第一次是画水墨山水画,第二次是小朋友涂上彩色颜料,其实到这里大家以为画完,并不是这样的,在入场仪式中,通过来自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留下的脚印,它会聚了世界上最斑斓的足迹,象征了中国与世界的完美融合。它绝妙地联系到了最后的点火仪式。”
  侯军祥说:“画纸加上两个画轴,组成了长147米、宽36米,总面积3240平方米的三维大屏幕。它是一个巨大的透明发光体,再结合上人、景、物成为大家看到的大屏幕。”

特效四:巨球怎么升上去?
  开幕式最后的巨型球是整个仪式的亮点。说起这个球,温庆林的解密让人吃惊,原来“球”根本不是“球”,它是用特制钢丝连接成的环,或者说是一个巨型灯笼比较合适。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新华社记者郭大岳摄

  “这个球我们叫它‘九环球’。它总共有9个钢环,环与环之间其实是细网状的特质钢丝相连。在地上的时候它就是一串钢丝串起的环,只有拉到空中完全展开了,它才是个球。球体直径18米,空间从上到下分为5个层次。”
  侯军祥表示,这个钢丝球其实不是最难做的,难就难在怎么把地面上的载重物迅速移开。
  “地下只有3米的空间,上面有50吨的荷载。要在不到8分钟的时间里全部撤掉,是难度最大之处。在这个17米的基坑里,不能用机器只能用人手,大约100个工作人员把上面的道具盖上,设计成10块拆开。然后要保证以每秒钟0.5米的速度,让‘球’体从基坑负6米处升上来,总行程30米,在1分钟内升到位。”
  侯军祥说:“九环球能在最后环节感动全世界,将地球是我们的家这个信念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个人,让世界变成一个大家庭,应该说背后的技术手段和最后达到的效果是空前的、是完美的。不枉所有工作人员花了3年的时间完成。”
  温庆林说,在开幕式上升起的这个巨球是历次彩排和演练中最成功的一次,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在看到效果如此成功后都激动地哭了。

开幕式特效:巨型画卷如何转动
  8月8日晚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举行,开幕式上宏大的中国文化展示给全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文艺表演最后一节《梦想》将开幕式推向了最高潮。这个巨大的“球”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它到底怎么藏在地底?又怎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升上来?记者在文艺表演后专访了开幕式技术总监侯军祥和温庆林两位工程师。
  疑问一:升起的五环怎么能瞬间出现?
  侯军祥总监告诉记者:“其实这个五环是由LED灯组成,也就是可发光二极管,总共用了4万多个高级二极管,组成了这样一个36×12.5米的巨型五环。实际上它提早升上了半空,并在瞬间通过感应元件点亮。于是在两边的观众就以为,五环是瞬间出现的,其实是灯光的效果。到最后五环突然立起来了,也是这样的原理。”
  疑问二:巨型画卷是怎么转动的?
  温庆林总监介绍:“一张纸、一个大屏幕、一个五环、一个地球是开幕式的四大重点,这四个重点由两个画轴串联成,必须把他们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串起整场开幕式。从观众的角度看这两个画轴在美丽地转动着,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根本没有旋转,只是平移,像两扇门一样。为了造成旋转的效果,技术人员通过不同线束在不同状态下发光的原理,用LED灯渐次熄灭和点亮的原理,制造成旋转的效果。同时,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画轴里面的木芯确实是在转的,这就减轻了负载的重量。”
  疑问三:地上的画纸真的是纸吗?
  温庆林告诉记者:“地上的画纸直径2米,长度76米,它其实真的是一张纸,只是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它是自带蓄电池的,能自动打开、关闭。舞蹈艺员确实在作画,是通过特制的墨和涂料在白纸上面画,第一次是画水墨山水画,第二次是小朋友涂上彩色颜料,其实到这里大家以为画完,并不是这样的,在入场仪式中,通过来自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留下的脚印,它会聚了世界上最斑斓的足迹,象征了中国与世界的完美融合。它绝妙地联系到了最后的点火仪式。”
  侯军祥说:“画纸加上两个画轴,组成了长147米、宽36米,总面积3240平方米的三维大屏幕。它是一个巨大的透明发光体,再结合上人、景、物成为大家看到的大屏幕。”
  疑问四:巨球是怎么升上去的?
  开幕式最后的巨型球是整个仪式的亮点。说起这个球,温庆林的解密让人吃惊,原来“球”根本不是“球”,它是用特制钢丝连接成的环,或者说是一个巨型灯笼比较合适。
  “这个球我们叫它‘九环球’。它总共有9个钢环,环与环之间其实是细网状的特质钢丝相连。在地上的时候它就是一串钢丝串起的环,只有拉到空中完全展开了,它才是个球。球体直径18米,空间从上到下分为5个层次。”
  侯军祥表示,这个钢丝球其实不是最难做的,难就难在怎么把地面上的载重物迅速移开。
  “地下只有3米的空间,上面有50吨的荷载。要在不到8分钟的时间里全部撤掉,是难度最大之处。在这个17米的基坑里,不能用机器只能用人手,大约100个工作人员把上面的道具盖上,设计成10块拆开。然后要保证以每秒钟0.5米的速度,让‘球’体从基坑-6米处升上来,总行程30米,在1分钟内升到位。”
  侯军祥说:“九环球能在最后环节感动全世界,将地球是我们的家这个信念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个人,让世界变成一个大家庭,应该说背后的技术手段和最后达到的效果是空前的、是完美的。不枉所有工作人员花了3年的时间完成。”
  温庆林说,在开幕式上升起的这个巨球是历次彩排和演练中最成功的一次,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在看到效果如此成功后都激动地哭了。

(编辑:张申)

 

 

 

 【关闭窗口
 
 
1.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