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四>

08/09/15 21:31:05 标签:转载

忠告18
玩是学,学是玩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玩和学习其实是一回事,爱玩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孩子,会玩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玩成师,苦成匠:玩可培养出大师,苦只能生产匠才。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师都是玩出来的。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种学习。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贪玩而给孩子任何的指责,这是一种罪过。孩子博览群书是贪学习,玩电脑也是在贪学习。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呢?因为我们把学习和玩分开了,把学习变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还不让孩子玩,结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压抑成了强化,禁止反而是一种诱惑。玩,就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学,让孩子安安心心地学。这样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千万不要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应和孩子一起“玩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忠告19
重过程,轻结果

好多父母芝麻捡了不少,西瓜却丢了。
   
一时的学习成绩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往往过分看重分数这个芝麻,而丢了孩子的生命状态,“我是好孩子”这个西瓜。
    父母经常把“考了多少分?”挂在嘴边,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惩罚孩子),结果将教育异化了。
    我见了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的无形生命有“心结”,我会千方百计帮他化解。我始终让女儿的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情好,就会快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懂得教育规律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科学的,孩子学习得开心,生活得快乐,成绩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规律,有好过程不愁没有好结果。

忠告20
打就好?拔就高?

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肯定高?但农民为什么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疑惑。
    这好像是问:农民能不能拔庄稼?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绩一定好。
    但是农民为什么不拔庄稼?因为他们懂得规律,拔高的庄稼是假的高,因为根断了,没有生命力。
    同样打出来的好成绩,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惧中学习,甚至是恨学习。这样的学习好,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没有后劲。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把打孩子,骂孩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我们敌父母的教育孩子真应该像农民种庄稼的态度:要按规律!

忠告21
先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
    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后升华接纳是前提,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无条件地全接纳。
    孩子考试就像当初学走路,这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励他、扶起他,他最后一定会走得好的。
    但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态度出了大问题。
    要反过来学习,对待孩子学走路的那种态度,越是孩子跌跤的时候,父母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
    但只接纳不升华,就变成了纵容孩子。接纳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怕,保持了自然,这还不够,还要主动升华,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结症,走向成功。

忠告22
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很久以前有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总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公鸡,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学公鸡“喔喔”地叫,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他的病。最后国王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赏。一个流浪汉揭了榜,他向国王保证:“治不好,你就杀了我的头!”流浪汉一看王子,两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鸡!我也是!”,说着他就下钻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着“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着跳,扮了几天大公鸡后,流浪汉和王子融进去了,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汉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钻了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就这样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进去、和孩子心灵相通了,好孩子就会被你诱出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忠告23
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现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坏,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没人帮他们及时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结。心结有点儿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里,几天不排出去就已经吃不消了,更何况是经年累月的心结,越来越多的心结不能及时化解,长期郁结,“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筑了一个牢房,孩子的心灵在地狱中煎熬,走不出来。
    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受伤害,越容易形成心结,甚至走向心牢。我研究发现,90%以上成绩不好的孩子绝对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结问题、心牢问题。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烦恼,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化解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快乐轻松地成长。

阅读(0) | 留言(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洋洋041230对小宇说:2008-11-18 10:00:41
  • 学习了.很值得一看的文章.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