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园
- 未加入幼儿园
孩子一生病,很多家长都会想到用抗生素,认为抗生素是“万应良药”,殊不知,正是因为滥用抗生素,才一步步毁掉了孩子的免疫力。
正确认识抗生素
抗生素与病菌的斗争,就像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曾几何时,盘尼西林(青霉素的音译)就是针对各种病菌感染的“万应灵药”。如今,耐药的超级细菌越来越多,其涌现速度已经超过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病菌一侧倾斜。
这种“危局”的形成和抗生素滥用关系密切。要想挽回这种局面,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抗生素不是消费品,更不是福利,不要动不动就向医生“申请”输液。临床上,患者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认识抗生素五大误区
误区一:感冒发烧打“点滴”。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它只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炎症局部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有时甚至是无菌性炎症,此时申请打“消炎针”仍然是不科学的要求。
误区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老的抗生素虽然抗菌谱“窄”一些,耐药比例高一些,但抗生素讲究的是“敏感”,如果“药敏试验”证明病菌对这种抗生素敏感,即使老药一样可以立“新功”。
误区四:频繁换药。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输液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提早换药,不光无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一旦见效马上停药。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复。
因此,患者在日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谨记“三不政策”。第一,不主动要求。如因普通感冒就医,不应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第二,不迷信输液。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规定的给药步骤,如果口服抗生素可见疗效则无需打针,打针即可痊愈则不必输液;第三,不自行购买。
所以,各位家长请注意,孩子一旦生病,别老想着用抗生素,只有在必须的时候,才使用抗生素,而且一定要适量。
在正常的情况下,幼儿睡眠时也常发出轻微的鼾声。但是如果连续发出大声的呼噜,则是不正常的,应该考虑是一种病症。
小儿主治医师分析:患有扁桃体炎的小孩,易导致腺样体肥大,堵塞鼻孔,使得空气出入鼻腔受阻,孩子入睡后被迫口呼吸。由于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舌头也向咽腔松弛坠落,使咽腔变得狭窄而不畅通,这时气体不时冲击舌根部等组织,从而发出阵阵鼾声。小儿在打鼾时,上下牙齿咬合不正常,长期口呼吸易导致面部畸形发育,形成以面中部突出为特点的“增殖体面容”。由于打鼾幼儿在睡眠中长期口呼吸,大脑夜晚缺氧,白天精神欠佳,食欲较差,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下降,生长发育较为迟缓。
对策: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仔细检查、正确用药,以缓解小儿打鼾症状,使孩子的记忆力、智力和身心都得到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