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园
- 未加入幼儿园
【經濟日報專訊】官立及資助小學小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昨日展開,傳統名校門外早上6時已有家長排隊等交表;為年僅5歲的子女報讀多達10項課外活動,月花6千至8千元的家長大有人在。不過,有校長提醒家長,選擇課外活動必須考慮子女的性格,「周身刀」並非好事,「一體一藝」已足夠。 非先到先得 仍6時排隊報喇沙 傳統名校喇沙小學昨晨9時起接受小一首階段申請,任職會計的陳先生,清晨6時已與妻子排頭位;雖然首階段收生僅會根據教育局計分準則分配學位,並非先到先得,他仍希望「早點了結心事」,為增保障,他亦已同時為愛兒報考數間直資學校。 除了為子女入讀名校而緊張外,家長們為年僅5歲的準小一生,亦練得十八般武藝。陳先生現時每月就花近6千元讓兒子參加中、英文補習班,以及珠心算、鋼琴、畫畫及溜冰等興趣班,課餘時間表密密麻麻,但認為情況不算特別:「其實個個(小朋友)都學!」 平均花13%月薪 作子女教育 任職工程師的黃先生有3個兒子,長子明年升小一;他坦言,適齡兒童增加,擔心入學競爭上升,更希望長子能入讀喇沙,以增其他兒子的入學機會。他坦言,現時月花近7千元讓長子參加興趣班,當中包括騎馬及畫畫,指這都是自己的興趣,希望與愛兒分享。 事實上,Master Card Worldwide本年3、4月訪問653名香港家長,發現他們每月平均花費13%月薪於子女教育,當中有為子女報課外活動的更近9成(見表)。 雖然首階段仍未需要參考申請學生的履歷及課外活動情況,但有家長昨日已同時向校方遞交子女的履歷表,以詳列他們所學的課外活動。首天已收到逾百份申請的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校長黃潔蓮接受查詢時表示,家長毋須為年幼子女報讀太多興趣班:「基本上,一體一藝已足夠!」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校長薛鳳鳴則稱,課外活動數量視乎學生性格與生活編排:「有些小朋友喜歡接觸新事物,課外活動當然愈多愈好!另外,他們如上半日制幼稚園,父母又要上班,不如上興趣班,學習與人相處。」她認為如家長僅希望子女有「好多把刀」而為他們報興趣班,對其成長並非好事。 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指出,家長為子女報讀大量興趣班是怕蝕底:「不能說他們羊群心理,但的確擔心學少了會蝕,因此買個保險!」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四女生昨凌晨疑因要求外出慶祝生日而與父母發生爭吵,至清晨企圖以爬尼龍繩,沿唐樓三樓寓所窗口的外牆爬落街偷走,游繩途中尼龍繩不勝負荷斷掉,少女直墮地面昏迷,送院後搶救證實不治,生辰頓變死忌。死者的友人紛紛於社交網站上悼念,並送上一句未能當面祝福的「生日快樂」。 女生生日墮樓 3日兩宗 今次是3日內接連第二宗中學女生在生日前後墮樓身亡的案件。上周六中二女生鄧芷維在生日前夕在上水家中墮樓身亡。 對於死者用尼龍繩企圖由三樓「游繩」至地面,有社工認為女生可能因情緒未能排解,一時衝動下作出的「不智」或「反智」行為,呼籲家長與子女因事糾紛時多理解及溝通(見另稿)。 死者的同學於社交網站facebook上設立「為洪同學報上深切的哀悼及祝福」群組,有姓盧朋友留言「點解你要咁做……生日先發生呢D野」,另有學長Kevin留言祝願死者在另一世界過得開心快樂,並祝她生日快樂;有同學發起今日上課鐘響後默哀3分鐘。 意外墮樓的女生洪愷蔚(16歲),與家人居於九龍城道21號唐樓三樓一單位,為家中幼女,在農圃道新亞中學就讀中四,學業成績良好,就讀中二時曾獲學校頒發農圃獎勵計劃銅獎,上年度更獲記優點3次,是深受校內師生愛戴的品學兼優學生。 曾為父母禁外出爭執 社工介入後改善 據了解,洪為人正面、開朗、有活力,積極投入學校生活,就讀中三時已當上領袖生,一直盡心盡力,獲教師欣賞,新學期升讀中四後,教師認為洪有擔當隊長的潛質,推薦她成為領袖生小隊長,她亦於上周五(23日)向校方申請並獲接納。另外,洪本年度亦擔任班會主席,負責統籌班內大小事務為同學服務,同學暱稱死者為「洪凱」或「主席」。 洪在校表現良好,但與父母間有爭執,據悉,她就讀中二期間,班主任於她的周記內得悉她與父母因外出問題屢起爭執,班主任了解後請校內社工跟進,經輔導後,家庭關係已有改善。 3樓爬落街 斷繩墮地 現場消息指出,洪前日下午外出兼職,至晚上返家。由於昨日為洪的生日,她返家後欲再外出,但遭父母反對。至昨晨5時許,悉心打扮的洪決定以游繩方式,從窗口偷偷離開寓所,以家中尼龍繩綁在窗框,打算沿3樓對開外牆爬落街,當她爬出窗後欲慢慢放繩下降時,脆弱的尼龍繩承受不到其體重斷掉,洪連人帶繩墮樓,其間撞毁二樓單位外牆狗臂架,直墮地面昏迷。 居民聞巨響發現有人倒地,連忙報警,救護員到場後把洪急送院救治,惜最終返魂乏術。她的家人其後到醫院了解,得悉噩耗後傷心欲絕。至昨午12時許,洪的家人到其墮地位置拜祭。 新亞中學校長黃惠庭表示,對於失去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感到惋惜,有教師和同學在得悉洪死訊後情緒激動,校方已成立危機小組,向有需要的同學提供輔導,並通知家長留意子女情緒。 明報記者 雲錦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