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例证明,在孩子出生时就给予良好的教育,就可以造就天才。1814年4月,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有一位未满14岁的少年卡尔·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816年这个天才少年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教授。他在23岁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但仍然以法学教授为主业。小卡尔·威特的成才就是他父亲早期教育理论实践的成果。小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一位乡村教师,他曾经宣称“对于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一般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才。” 小卡尔·威特刚刚出生时被发现可能属于先天智力障碍儿童,但老卡尔·威特并未丧失信心,仍然按照自己的计划对孩子进行教育。结果小卡尔·威特在8、9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等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并擅长数学。9岁时上莱比锡大学,此后的发展可谓是惊动世人。
第二节 早期教育的误区
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及早成才的观点虽然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 拔苗助长式的早期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够成才,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由于这些家长不懂得早期教育的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或能力开发,实际上进行的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我们提倡的早期教育绝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或对儿童进行无休止的教育训练。因为婴幼儿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其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机体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讲究方法,尊重科学、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科学的早期教育是以开发婴幼儿的潜在能力为主,以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看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受“早才”论的错误影响,一些家长认为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早期教育的内容越多越好。他们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层次较低,于是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也给孩子安排了一些专门的学习班进行早期教育,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几乎不给孩子自由欢乐的时间。如,一位孩子家长为了让女儿早日成才,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三个学习班,有钢琴、舞蹈、美术。她为了让女儿能够学习好,将自己的工作申请退职,专门接送孩子在三个学习班中来回奔跑,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在家长的精心看护下,孩子虽然学会了不少技能,也获得一些幼儿大奖。但是这个五岁的孩子却是非常痛苦的。有人问她:“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孩子回答:“最好让妈妈得一场大病起不来床,我才能好好玩上一回。”这个孩子后天的发展并不理想,上小学后其智力能力均未表现出她妈妈希望的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拔苗助长式教育对幼儿身心造成的负作用。笔者曾经看到一个漫画,画中一个人问小孩子:“世界上谁最幸福啊?”孩子回答:“小花猫最幸福。”“为什么啊?”“因为小花猫不做作业。”这两个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早期教育应该进行,但必须尊重科学,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其结果将适得其反。这类家长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幼儿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应该在游戏和活动中发展的道理。他们在幼儿园的教育之外,对孩子采取了“填鸭式”的拔苗助长教育,结果尽管使许多幼儿学到了某些技能,但却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产生了许多障碍。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小学化是目前早期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种误区。许多家长信奉孩子上学越早越好,纷纷把孩子送到附设在小学或个体的学前班中,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这些家长错误认为“孩子认、写字和会算术越早越好。”结果在幼儿园的教育之外,他们或采取家庭教育方式,或采取送学前班的方式,对幼儿过早地使用小学教材进行教育。过早使用小学教材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些效果,但当幼儿进入小学之后,他们要和其他儿童一样都要从头学起。这些孩子虽然提前学会了小学的一些文化知识,但并没有使其智力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是这些儿童受到的是“夹生饭教育”。所谓的“夹生饭教育”是指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教育后,在入学后仍然与其他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而对这些幼儿来讲,这种教育是重复教育。由于学前班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懂得教育规律,使用的教材也不规范,某些学前班因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导,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正确,尽管使这些孩子过早学习了小学教育内容,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这些孩子一旦入学后,学习成绩会急剧下降,出现了学习成绩和智力倒退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儿童在真正入小学后,与其他儿童学习的是同样的知识,由于小学老师与学前班老师的讲解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儿童就会对老师的教育和教学产生疑问。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的学习水平往往不如未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如果饭煮夹生了,即使再回锅也无法煮熟。而幼儿期接受的小学教育,如果一旦出现了错误,这种错误所形成的记忆定势是很难改变的。
三、传授知识就等于开发智力许多家长把婴幼儿的教育看作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曾经有一孩子母亲向笔者眩耀:“我的孩子还不满一周岁,但他已经认识五六十个字了。”当笔者问她:“你的孩子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时候,孩子母亲告诉我:“我把平时生活中常用物品都贴上大字块,经常用这些物品和大字块训练孩子认字。现在我把物品隐藏起来,只用大字块,每念一个字时,孩子都能从字堆里把我念的字找出来。”我听完了孩子母亲的介绍后,不客气地说:“你的孩子并没有认识这些字,他目前的表现其实与一些算命的人利用动物的条件反射功能骗人的做法差不多。你只不过是把自己骗了。”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算命的人是利用喂黄雀吃粘在纸片上的黑米的做法使之形成条件反射,然后将写算命内容的卡片背面点上黑墨点让黄雀叼出来,欺骗前来算命的人。而黄雀根本不认识卡片上的字,它怎么能给人算命呢?而这位母亲只不过利用了类似的训练方式,让孩子在还不会说话时对这些字产生了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对大字块所形成的记忆,将随着孩子的长大以及掌握的词汇增加逐渐淡化。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就教孩子认字写字,让孩子做计算题,教孩子背古诗。按道理来讲,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仅把认字、写字和计算作为对幼儿的教育内容就不大合适了。因为孩子需要学习的是周围生活常见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掌握是学习的方法,需要发展的是能力(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动手能力等)。而文化知识仅是诸多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
四、 重智轻德 重智轻德的是目前幼儿早期教育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在幼儿的身心发育过程中,其品德个性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极大。重智轻德是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教育观念,由于许多家长把精力过多用于孩子的早期智力教育上,却忽视了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及品德教育,结果尽管这些幼儿的智力水平较高,但因家庭教育失误而导致个性和品德教育方面的畸型发展的事例也非常多。一些不良个性品质在许多幼儿身上表现得都很强烈,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当前在幼儿期所反映出来的品德方面的问题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有这样一些方面: 1、 骂人并缺少必要的礼仪素质。许多孩子在学会说话的同时也学会了骂人。其主要原因是在其刚刚会骂人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制止,反而作为一种乐趣予以鼓励的结果。而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文明教育传统,在许多家庭中基本上不见了。以致于许多孩子从小就缺少礼仪教养,这种现象已经引起许多学者和专家的重视,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做起。 2、 不尊重父母和长辈。尊重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许多忽视对孩子这种道德观念的教育,以至于许多孩子投入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观念和孝顺观念。这是最危险的道德缺失。 3、缺少 同情心。缺少同情心,不愿意帮助他人的道德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问题,而幼儿期如果投产这种同情教育,将使一代人投产必要的社会道德,而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高。 4 、勇敢品质差。勇敢是人类的在与自然界六十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必要的品质,在现代人类社会中,这种品质已经上升为道德要素,成为人们所必备的道德品质。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家长一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勇敢品质教育,更不愿意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训练,以到于这些孩子长大后胆小怕事,不敢面对困难,也无力去克服困难。5、缺少 奉献品质。许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其实造成孩子自私品质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许多家长以自私心理培养和教育孩子,这种教育观念影响的孩子自私会有奉献精神呢。
五、“树大自然直”式 这类家长对早期教育不大重视,他们错误的认为“树大自然直”,教育是小学的事,现在不用考虑,而对幼儿教育不大重视。虽然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但他们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他们认为“只要有人看孩子就可以,教育不教育等上学时自有学校负责。”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般不大考虑,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早期教育有害论”在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念忽视幼儿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作用的评价,所以会使儿童的早期教育被放弃而导致儿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尽管持这种观念的人数不多,但其影响绝不可低估。 六、不重视对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因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在特殊家庭 环境影响下,许多家长在孩子身心发展教育过程上往往忽视对儿童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许多儿童形成了不良个性品质。幼儿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独霸型。孤僻独霸型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的群体意识差,自我意识强烈而顽固,不喜欢和其他同伴分亨快乐,喜欢单独活动不合群。在小朋友的群体中经常称“王”逞霸,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这种不良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不良所致。在许多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转,结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心理畸形发展,形成了目中无人,只知有己不知他人的孤僻独霸个性。如某地一儿童因为母亲经常打她,便在妈妈做好饭菜里投毒,然后向爸爸举报“是母亲投毒,想害死爸爸。”以此向妈妈报复。 恋物贪占型。恋物贪占型的不良个性品质是指儿童对物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只要他认为某种东西好,就想要获得或占有。在幼儿期这类儿童经常会抢夺或偷拿其他儿童的东西。在小学阶段,如果这种占有物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有可能发展为偷盗行为。贪占的不良个性与家庭过分满足子女对物品的要求或因贫困而不能满足子女对物品的需求有很大关系,也有的是家庭不良教育因素影响所致。如某地有五名小学生利用商店下班比较混乱的机会潜进百货商店,盗窃了大量物品的案件就非常典型。 依赖型。依赖的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从小受到过度娇惯而未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表现为对父母特强的依附性。在学校里,这类儿童表现为自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较足,生活上追求奢华,有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这类儿童一般都出自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如某地一学生从小过分依赖父母,上大学后因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便退学回家,当受到父母反对后,便跳楼自杀的悲剧,告诉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儿童的独立自强的能力。 怯懦型。怯懦型不良个性主要是指儿童因从小受到的心理压抑和限制过重,而形成的一种胆小怕事的畸形心理品质。造成这种不良个性的原因主要是粗暴或恐吓式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致。有些家长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封建信条,对子女的过失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他们一见到成人的严厉面孔就会胆战心惊或手足无措。这类个性的儿童一般不大敢于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在集体活动中有突出的个人表现。他们的性格一般比较内向,意志脆弱,不能经受挫折。一旦犯了错误或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就会表现的情绪低落,精神衰弱,有的还可能会有癔病型表现。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小学生自杀的事件一般都是这类儿童。 逆反型。逆反个性主要是指儿童的性格表现出与成人强烈的敌对或抵触情绪。这类儿童对成人不信任感特强,特别是当他们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或行为。逆反个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了对抗心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粗暴教育方式既可以使一部分儿童形成怯懦个性,也可以使一部分孩子产生对抗或仇恨心理。二是欺骗式教育方式的多次重复,使子女对父母的教育要求不再相信而形成的对成人的不信任感。我国古代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的就是要教育子女诚实。三是家庭成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或家庭成员感情不合,使孩子形成了反复无常、虚伪或对抗的品质。四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也会使儿童形成逆反个性品质。逆反心理是一个危险信号,很多坏毛病都是从这里开始发展的。而独生子女中的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