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与母亲交往有哪些特点

08/11/28 16:55:40 标签:拜师学经

母亲是婴儿的主要抚养者,这几乎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民族都是如此。可以说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中,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在婴儿社会性交往中的发展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婴儿生存、发展的“第一重要他人”,表现在:
    第一、母亲是婴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给婴儿喂奶、哄他入睡、给他洗澡、换尿布、换衣服、陪他玩、消除不适服刺激等等。正是母亲对婴儿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婴儿在生理上得到了满足,在心理上依恋着母亲,从而学会与母亲打交道。
    第二、母亲是婴儿游戏的主要玩伴者。母亲从小和婴儿一起玩玩具、搭积木、绘画、拼图、躲迷藏、唱歌、讲故事等等,使婴儿把母亲当做最信任、最依赖的玩伴。
    第三、母亲是婴儿学习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教育者。婴儿正是在与母亲的大量、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中,在母亲的不断教导下,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地习得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知识,认识了万事万物,学会了动手操作,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常识。同时,在母亲的诱导下,婴儿养成了对事物、周围环境及变化的好奇和探究兴趣,从而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母亲是婴儿早期知识和认知结构发展的源泉。
    第四、母亲是婴儿语言发展的最有力的促进者。由于母亲是婴儿最主要的抚养者,因而她为婴儿提供了最早、最多的语言刺激,并在以后的交往中不断引发婴儿学会陈述、请求、提问、赞同、否定、怀疑、对话等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母亲与婴儿在一起交流、表达的机会最多、话题最丰富,这就使母亲成为了婴儿语言发展的最有力的促进者。
    第五、母亲是婴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最大影响者。婴儿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要算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最丰富,频率、机会最高。母亲最多地抚摸、亲吻、拥抱婴儿,最多地向婴儿微笑、点头,最多地对婴儿轻言细语,最多地满足婴儿的需求,最多地给予婴儿抚慰和关怀。母亲的关怀和照料使婴儿始终保持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母亲是婴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最大影响者。
    第六、母亲也是婴儿学习社会性交往的指导者。母亲在与婴儿交往中,对婴儿的行为、交往提供最多的语言教育、示范指导、榜样诱导、反馈评价等帮助,为婴儿创造最多的练习和实践机会,并在具体活动中给予最多的具体鼓励、帮助、纠正和指导。正是在母婴交往中,婴儿习得了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了许多良好的社会行为,如与人分享、谦让、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等。
    综上所述,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母婴依恋的发展


    母婴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同母亲的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讲,从出生至3个月,婴儿尚无明显的依恋母亲的表现,他对任何人的拥抱、微笑、说话都能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尚未形成对母亲的偏爱。在3—6个月里,婴儿开始对母亲产生了偏爱的感情,在母亲面前会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咿呀呀和身体动作,对陌生人就没有这么多的反应。从6—7个月至2周岁,婴儿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则哭闹不止,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当母亲回来时,婴儿手舞是蹈,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身边时,婴儿就能安心地玩。这个年龄段的婴儿产生了明显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对母亲的特殊情感联结。从2岁以后,婴儿把母亲当作最要好、最信任、最安全的玩伴,并且也会考虑到母亲的要求和愿望,也知道母亲是不会抛弃他的,这时与母亲在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例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不哭闹的情绪,在一边自己玩自己的,相信母亲过一会儿会回来的。
    虽然婴儿在6-7个月起,普遍能和母亲形成依恋情感,但其依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如果母亲给他讲故事、念儿歌等时,能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乖巧而安静地倾听。当母亲要他自己玩弄玩具时,他能在母亲身旁安心地玩,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在陌生的环境中,只要母亲在,他就能积极地去探索和操作,当有困难时会求救于母亲的帮助。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痛苦、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的情绪;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表现出对母亲的亲热和依恋,当受到母亲的安慰时,情绪较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出做自己的事。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多少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仍然是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无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因此,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更是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哭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如抱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母亲。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时,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另外,操作不当时,心情很烦躁,好象需要母亲帮一帮,但母亲真正帮他时,他又会将物品一推,不让母亲动手。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上述三类依恋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和类型有不同的表现呢?究其原因是什么呢?近几年,许多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努力研究。结果表明,婴儿依恋的性质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良好的依恋关系并不仅仅是由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如食物、玩具,以及其它需求得到满足而形成,也不是由单纯的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绝对量所决定。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爱是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理解,作出及时、恰当、关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依恋安全感。有研究者总结了不同依恋类型婴儿的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她们具有五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的反应。
    其二、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或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于婴儿。
    其三、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婴儿的接触总是充满爱抚。
    其四、积极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对他们提供帮助和保护。
    其五、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如搂抱、亲吻婴儿,并从中感到快乐和喜悦。

    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对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及需要不敏感,常常不能及时意识到或忽视,更谈不上作出迅速反应了。
    二是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很少,对孩子没兴趣,不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
    三是对婴儿常常不是充满感情,而是怒气冲冲,经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孩子。

    反抗型依恋婴儿的母亲,也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密切地用身体接触,如搂、抱、吻婴儿。
    第二、对婴儿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地解释,或捉摸不定,不能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第三、对待婴儿的行为、态度多变、不稳定,有时高兴得很,充满热情、亲近,有时则不是,或怒气冲冲,或不予理睬,对婴儿的态度与方式依赖于自已的心境、情绪好坏,随自己情绪、心境而定。

    从以上分析之中,我们在教养孩子时要做到:

    第一、要努力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这三种母婴依恋关系,都有各自产生的原因,并且随着环境和教养方式的不同互相转换着。作为父母,特别是母亲,一定要学习安全型依恋的母亲的教养方式,力避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的母亲的教养态度,使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婴儿就会经常欢笑而少哭闹,情绪欢快、活跃而好探索,喜欢玩弄、操作物体,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这样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他智力发展、乐于与人交往。
    第二、要善于利用母婴依恋关系教养好孩子。孩子依恋妈妈是他们唯一获得安全感的途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步减少。但在母婴依恋的时期,做母亲的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心理要求,不要人为、有意的躲避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孩子依恋妈妈的心理,多和他一起玩,在玩中多教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也是一个教孩子学习的好时机,不要错过。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宝宝主页主人不允许匿名留言,请登录后再留言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