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秩序感?
秩序感是宝宝对于生活起居习惯或物品摆放空间等顺序的适应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本质,他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样子有规律地进行,不喜欢原有的秩序突然被打乱。
从一岁半起,宝宝的语言、行为、表达能力都比原来要进步很多,再加上正好到了强烈要求自我的反抗期,所以每次反应出来的行为就特别强烈。
例如有的爸妈表示,宝宝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注意大人迭被子的顺序,如果哪天发现与平时不一样,他就会发脾气;或是穿鞋子的时候,要是一向先左后右,哪天先右后左为他穿鞋,宝宝也会抗议。
这种时候,爸妈多半认为宝宝是无理取闹干脆不理他,或是当他是反抗期尽力包容,其实这都是不对的方式。前者无视于宝宝的存在,后者又太消极地姑息,都没有真正理解宝宝的目的,虽然最后可能是迫于爸妈的权威或是因为迁就而使宝宝平息了怒气,但以后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
到底该怎么办呢?下面提供应付宝宝秩序感与反抗期的六招法则:
法则1:理解宝宝的发展
宝宝从出生几个月后就有秩序感,他甚至会因为坚持秩序达到执拗的地步。一旦宝宝构建起良好的秩序感并维护它,他就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再大一些的时候他还会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地方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这就似乎意味着,因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他的生活才有目标,宝宝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长、探索未知世界上。
所以,爸妈要认识到维护宝宝的秩序感,从长远来看这是件大好事,不应该采用逃避、敷衍的手段,要真心去理解宝宝的意图,尊重他的想法。
法则2:收拾一个摆放有规则的家
很多爸妈问:「为什么幼儿园里这么多玩具,这么多小朋友,还能收拾干净,我在家天天追在宝宝屁股后面也来不及整理啊。」其实,家里房子也许并不是很大,但爸妈还是应该尽可能把它收拾得干净、整洁,每件物品都有固定摆放的地方,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有时候你可以让宝宝也参与整理房间的活动,并问他:「这个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啊?」「这个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呀?」这样一来,宝宝既会为自己知道如此多的事情而骄傲,另一方面也会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不会乱放东西。
法则3:维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但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好处,而且还有利于秩序感的培养。例如每天早上按时起床,让宝宝自己洗漱后吃早餐,再按时上幼儿园;下午放学后回家,可以先在小区与同伴玩一会儿,然后上楼洗澡、吃点心、看书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会让宝宝从小就养成井井有条的生活习惯。
现在有的家长一到假日就睡懒觉,还抱怨宝宝这么早起床打扰了自己,这种五天早起、两天晚睡的生活,宝宝本来就很难适应。
法则4:让宝宝自己建立合理的秩序
对于某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例如穿衣服的流程、洗澡时的步骤、碗筷摆放的顺序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妨让宝宝自己来建立一个他认为合理的秩序,并且让大家遵守。这对成人而言是件非常小的事情,可是对宝宝却有极大的荣誉感,并且觉得自己已经作为一个家庭的正式成员而被尊重,有助于其对自身个体的认识。
法则5:记住三天内曾做过的事情
其实宝宝因为秩序感受扰而引起的反抗往往是成人所造成的。例如前面所提到迭被子的顺序、穿鞋子的步骤,这些在成人眼中是不经意的小事,也许根本就没有注意自己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可是宝宝却发现了,并为此大吵大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大人应该先想一下自己是不是这几天在某件事上又让宝宝有什么改变。虽然,记住自己三天内在宝宝面前做过的事情是件很难的,却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法则6:事后好好沟通
有些爸妈说:「我已经尽可能地注意细节,但宝宝经常会在时间紧急的时候跟我反抗,这时候真气人!」是呀,曾有一位妈妈急着去上班,宝宝却因为再见的亲吻没有达到固定的方式,而在教室门口叽叽叫着要求重新来过,最后往往是妈妈以河东狮吼来了结。遇到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爸妈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哦,别以为事情过去就算了。
等回家宝宝不哭也不闹的时候,爸妈应该跟宝宝好好谈一下,让他渐渐认识什么情况下可以按「规则」来办事,什么情况下是例外,必须打破固定规则。多谈几次,宝宝就会慢慢懂事,在破例的时候也不会大声抗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