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的选择:
冬至以后,天气渐渐寒冷起来,感冒发烧的孩子又开始增多起来。退烧药,恐怕是大多家庭常备的药物之一了,那么哪种退烧药最安全呢?怎么用呢?下面介绍一些我们常用的退烧药,家长们可以选择性的参考。
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商品名有:泰诺、百服咛、安佳热等。
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次,退烧虽然起效快,但控制体温相对其他药物要短,平均控制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但是它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少。对胃肠道无刺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由于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临床上,医生对两岁以下的孩子,习惯用这种药物。
但要注意,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所以要防止过量应用此药会引起肝脏损害。
布洛芬:商品名有: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该药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儿童用的两种退热药,都是较为安全的药物,用量: 口服5~10mg / 公斤体重 / 次,6~8小时1次。
特点:退热平稳且持久,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
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而且它对于高热(39度一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对乙酰氨基酚要强,持续时间长,平均退烧效果越4到六小时。
主要副作用: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它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所以,临床上,该药多用于3岁以上的高热的孩子。
尼美舒利是意大利于1985年研制成功上市的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目前我国市场上有销售,有些医院也在用该药物。虽然有文献报道将尼美舒利和布洛芬进行比较,突出的优点是较少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说应用尼美舒利有引起重度肝脏损害的病例。2002~2005年, 西班牙, 土耳其, 爱尔兰已将该药由市场撤出.我们医院目前也不推荐家长使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目前已不用于退烧药的使用,只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例如:川崎病等.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医学家发现该病可引起儿童出现瑞氏综合征(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等。
安乃近:由于其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年安乃近用得少了。1977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但一些小诊所还给孩子用,家长们要留意.
目前退烧药主要是片剂、水溶液及混悬液(滴剂) ,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剂型很少。目前临床上有时候用赖氨匹林
该药是赖氨酸与阿斯匹林的复合盐,可用于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起效快,疗效好,并可避免口服阿斯匹林和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刺激。该药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而持久且副作用少,可作为儿科退热的常用药物。但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有的会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
所以,一般我们推荐家长按照年龄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美林两种药就足够了,注意退烧只是对症处理,一定要去医院找病因,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用退烧药,才是相对安全的.通常,当孩子超过38.5度的时候,医生才建议用退烧药物,因为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适当的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消灭体内的病毒和细菌。
如今,西医给药方法越来越多,加起来不下十几种,但是传统的三种给药方法——口服, 肌注或输液依旧是西医大夫最常选用的给药方法,它们的地位暂时不可被完全替代。这三种方法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擂台赛"吧:
口服:绝大多数药物进入胃肠道后,能为胃肠道粘膜所吸收,所以口服给药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它的优点在于:服用方便,要求的药物制剂比较简单,对病人痛苦较少,也是中草药治疗时最主要的给药方法。
不足之处:部分药物会受食物或胃酸的影响而影响吸收,有些药物会被破坏一大半以上,如青霉素G口服能被消化酶破坏,甚至有些药物无法经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几乎全军覆没,如糖尿病病人用的胰岛素只用采取皮下注射方式。同时大部分药物需经过胃的排空进入小肠后才被慢慢吸收,因此药物要进入血流而发挥全身作用较慢,不适用于危急病人。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从肌肉层慢慢进入血液,血管越丰富的部位药物吸收就越快.
它的优点是可避免口服给药的缺点,药物吸收较好。
缺点:除了局部疼痛以外,临床中儿童肌注常见严重副反应有:
1.臀部肌肉结块
2.肌挛缩,"青蛙腿"
3.臀部肌肉萎缩
4.神经损伤
5.局部感染
6,肌肉注射的剂量虽然比口服药物剂量大,可远较静脉用药量少,难以抵抗一般的炎症。
静脉输液:静脉注射通过一次静脉穿刺和留置针头,不需要经过口服药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骤,也可避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反复多次扎针,且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迅速,是所有给药方式中最快产生药效的。对于肺炎等较重病情,通过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目的,
缺点:除了大家知道的输液反应以外,如果长期的输液有可能造成静脉炎、肺动脉炎、肉芽肿、栓塞,体内菌群失调等;同时抗生素频繁地被使用,锻炼了细菌的耐受能力,会造成多重耐药性菌株大量出现,降低身体的免疫功能。
家长问题
1,孩子感冒发烧了,都说能吃药不打针,可是打针后总感觉好的快,这是为什么?
“打针比吃药好的快”这种理解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平常我们之所以感觉打针后孩子好的快,最常见的情况是小孩子感冒后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吃的少了,精神差了,家长就感觉孩子很重了。而打了针以后,能量得到了迅速补充,孩子来了精神,感觉就好的快了。其实任何疾病,恢复都有个过程,不可能吃一次药物或打一针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普通感冒这个自限性疾病,如果对大点的孩子或成人来说,即使不治疗,多喝水,大多一周也能好。对于不严重的疾病,家长们要掌握一个原则:能吃药不打针。否则长期输液,弊大于利。
2,“屁股针”为何退居二线?
在我们家长的印象里,孩提时都有打“屁股针”(肌肉注射)的经历,为何现在“屁股针”退居二线了呢?
一是由于肌肉注射剂量有限,一天内需重复注射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而且肌肉注射易形成局部肿块,引起剧烈疼痛,儿童耐受性差;二是反复肌肉注射可能损害坐骨神经甚至容易影响肌肉发育相成形成“蛙腿”。因此,“屁股针”慢慢退居二线。
3,什么情况下需要给孩子打针?
有些情况下,口服药物的效果并不好,必须注射给药,这包括:
一、吞咽困难,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潜在的吸收障碍。
二、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给药不易达到高浓度的情况;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
三、患者对口服治疗依从性差。这些情况,都应听从医嘱,及时采取注射给药。
医生提示:
能吃药不打针
不要完全依赖西医,对于慢性疾病,要同时寻求中医的帮助.
要加强孩子的营养,好的体质是抵御疾病最好的前提
任何事物都要辨证的去对待,小孩子疾病变化快,能吃药不打针不等于有病就去"抗",小孩子得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要相信身边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