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娜爱要这要那,妈妈一带她上街就头疼,不听她的吧,她哭个没完,搞的店里店外满世界不安。有时妈妈只好让步。于是,小娜更爱跟妈妈逛商店,她知道只要哭闹,妈妈就会让步。于是事情成了恶性循环。
可见,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妈妈曾试着告诉小娜:这个不能买,太贵了。谁知这话一说乱子更大,小娜干脆就地躺倒,哭着打滚。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买不起”仨字惹了小娜。买不起的潜台词就是家里穷,这可是消极语汇,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己家穷"这个念头让孩子不痛快,情绪不好,情绪不好让孩子加倍大肆哭闹。
孩子却是会看人下菜碟的,小娜跟奶奶逛商店就从不哭闹,不该买的东西说一句不能买,问题就解决了。那么,奶奶是怎么解释的呢?奶奶以健康说事:现在穿这种衣服不合季节,会感冒的。小娜于是信服了。
孩子长到一岁多,大都经历过感冒、闹肚子、摔伤和破皮,用健康说事,孩子最能理解并配合。
用友情说事也是好办法:
小娜不愿意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尽管那些玩具她平日都不大玩了。
妈妈说:你这孩子真不听话,自己玩够了的东西怎么不让别的小朋友玩儿?!听了妈妈的话,小娜放声哭了。妈妈批评她‘不听话’,而且当着小朋友的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奶奶遇到同样情况会如此处理:
1、设法买便宜而让大家都能一起动手的玩具,如:彩泥、彩纸、拼图等
2、多买几份,每个孩子人手一份,避免争抢
3、有的东西不可能买两样以上,如钢琴、电脑,就让孩子们来玩包袱剪子锤决定玩的次序。有时排到末尾的孩子不高兴,奶奶就加入游戏,让自己当老末,于是孩子们皆大欢喜
4、假如孩子们为抢玩具冲突起来,奶奶会趁机展示冷静处理事态的样板,让孩子学习,同时转移注意力,平息冲突
5、有时候,奶奶这么说了,小娜仍然不给小朋友玩具,奶奶便意识到这是孩子想试试奶奶是不是真爱她,把她放心上。奶奶因此只说一遍就禁声,等小朋友走了,奶奶再私下告诉小娜:你要学会和小朋友分享,不然你就没朋友了。
孩子都很重视有人玩的快乐,也经历过没人玩的无聊,这一说法孩子感同身受,愿意配合。
跟孩子说理要保持和孩子的思维水平一致。
小娜爱吃糖,大人不想让孩子吃太多甜品,怎么办?
爸爸会把糖夺走,兼带生气:不让吃糖偏要吃,你这孩子真不听话! —— 这种态度在孩子看来是‘蛮不讲理’,不但剥夺了她吃糖的乐趣,而且给扣了顶不听话的大帽子。小娜很不服气,但爸爸正在气头,没敢哭闹发脾气,但这一火气却像一炸药包存在心里,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爆’,那时大人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以了。
妈妈会对小娜说:“吃糖会把牙吃坏,黑糊糊的多难看,让人笑话—— 这是在给孩子灌输虚荣心,而虚荣不存在于儿童字典里,做事在乎别人的意愿是大人造出的规矩,在童真世界是没有的,小娜自然不服气,照旧吃糖,明着不行就偷着吃,妈妈无形中养成了小娜偷偷摸摸连带编谎话的习惯。
现代社会讲求独立自主,可对待孩子却往往不知不觉使用了上辈人的说法,仔细想想,自己都不想为别人而活,怎能让孩子为他人的言语而活?
奶奶会告诉小娜:吃糖多了伤牙,牙变黑、生出些小洞洞,好痛的 —— 请注意观察孩子的脸色,小眉头是不是皱了一下?你说到孩子心里去了。孩子懂得疼痛有多么不舒适。这时你可趁机实施自己的目标,让孩子吃健康食品:来,宝宝吃个苹果吧。
用健康说事总是很灵。
小娜不爱散步,妈妈会嚷道:我数到第五你还不去,就要挨打了。小娜很委屈,勉强跟妈妈去散步但是心里不舒服,发脾气的根子就此积攒。
爸爸会说:小娜是好孩子,别让她去了—— 这是信息不清,难道该干的事不干还能表扬她是好孩子吗?大人可能只是顺口一说,但给孩子留下了模棱两可的规则:怎么,我不听话还得到表扬了?今后还可以不听话。
奶奶的方法:招来几个邻居小朋友,先在家里又玩又吃不亦乐乎,然后出其不意,兴奋高呼:上街喽!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受了奶奶的感染,紧跟奶奶往外跑,小娜于是也跟上了。最多有这么两三次,小娜形成了爱散步的习惯,以后再提出散步就不难了。
散步时,奶奶会跟孩子们讲散步对健康的好处,让孩子们不但从习惯上而且从理念上认可散步。
小娜有时推搡小朋友,爸爸说:小娜你真坏孩子,就爱欺负人!小娜于是坏得更经常,反正是坏孩子了呗。
妈妈会说:小娜,不要欺负小朋友。小娜照旧,因为妈妈并没告诉她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大人要尽量少说“不要”,多说“yes”,二者的比例应当为999:1。
奶奶则会温和地说:小娜,你要跟小朋友道歉。做了错事就要道歉。快说对不起。
小娜说:不说。
奶奶坚持温和地说,小娜,说对不起,说对不起……说到第十来遍,小娜看出自己如果不照奶奶的话去做,奶奶不会罢休,小娜于是说了对不起。从此小娜不怕说道歉了。奶奶加紧鼓励,小娜做得更好了。
鼓励和赞赏是让孩子向上的唯一途径。
小娜一岁时,曾因玩得兴奋忘乎所以,朝奶奶胳膊咬了一口,留下了难以痊愈的伤痕。妈妈过后看到了伤痕,批评小娜:你看你把奶奶咬的!奶奶忙说:别说她,她不是故意的。此后,小娜每当看到奶奶的伤痕,都会用小手去抚摸,眼里会露出内疚的表情。
细致地理解孩子就能取得孩子的爱和尊重。
圆圆来奶奶家玩儿,起初爱找碴子生气,坐远远的不理人。奶奶假装没看见,照旧和别的孩子玩儿,玩的过程中,奶奶会提到圆圆的名,如:这本书是留给圆圆的,圆圆读书可棒了。圆圆于是忘记了生气,来到奶奶身边读书,奶奶及时表扬,圆圆此后再不使用生气的法子引大人注意了。
大人对待孩子的不良小把戏最好的办法是假装没看见,不予理睬。孩子的小把戏往往是为了呼唤大人的关注,如果大人对负面小把戏件件关注,就等于鼓励孩子的负面行为,她会越来越爱耍小把戏。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呢?
孩子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快乐,小宝宝除了为饿或病之类生理不适而啼哭,唯一的感情表达就是笑。生气不是自然情感。生气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大人的样板作用,以及引导、反应不当。
大人为什么生气?可能是体力透支,情绪不佳,或上辈人留下的习惯,而最易被忽视的原因是胸式呼吸。关于呼吸问题大有可说,限于篇幅,在此只略提一下:请观察新生儿的小裸体,看他是怎么呼吸的?是不是下腹部在一起一伏?这说明腹式呼吸是自然式呼吸,是与生俱来的唯一正确方式。但由于生活压力、坏习惯或坏样板,腹式呼吸很易被胸式呼吸取代。胸式呼吸导致肌体疲惫,胸腔气塞,话语冲口而出,声音过大,出言难加控制。当然在某些场合,如剧烈运动,高度兴奋,人体对氧气需求量过大,肌体会在短时间自动用胸式呼吸加以辅助,但是,经常使用胸式呼吸必然让人‘活得累’,让人脾气躁,而且会传染给孩子。
即使不能彻底改变自己,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多加注意,避免树立不良样板。孩子长得风快,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一个可人的孩子,他更像你所树立的样板。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