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大师语出惊人:我对钢琴没兴趣

09/06/14 15:43:26 标签:育儿有方

南方网讯 刘诗昆是享誉中外的钢琴大师。他3岁学琴,5岁登台,10岁在全中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荣获冠军,被称为“神童”。但是,当记者前天在东莞市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采访他时,他却说:“我对钢琴没什么兴趣,到现在也没有兴趣。”

  这位钢琴大师告诫家长和《孩子》网络版们,应该把学钢琴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学业,而不是娱乐、玩耍。

  政府社会要更重视文化

  记者:刘先生,您好!首先祝贺您前晚的独奏音乐会取得成功,请问您是第几次到东莞开个人独奏音乐会?

  刘诗昆: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东莞开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次是在1998年。

  记者:现在东莞正在打造“文化新城”,但市民的素质却跟不上,您认为东莞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新城”?

  刘诗昆:东莞是一个新兴城市,经济发展更显著,也更简单、容易一些,但文化的发展比经济发展要难得多。一个农民可能在一个月内从穷人变成有钱人,但他不可能在5年内一下子从没文化变得高文化。政府要更重视文化、社会要更重视文化,否则文化落后可能要拖经济的后腿。

  学钢琴是学业不能凭兴趣

  记者:你曾经说过,学钢琴不能全凭兴趣,应该有一定的强制性,是吗?

  刘诗昆:对。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股“钢琴热”,我认为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教育现象、文化现象,这与目前我们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基点的变 化有关。过去,我们谈教育只强调德智体三个方面,现在还加上美育,提倡素质教育。学乐器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钢琴主要是在社会上学,是业余美育。

  我认为,既然是素质教育,就要把它当作一门学业来看,它不是娱乐、玩耍。要树立一种观念:儿童学钢琴就是受教育。

  儿童教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育不能完全排除一定的、必要的、适当的强制性。孩子天性贪玩好动,但他必须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 的时间内他不能玩,他要上课、做作业,这与玩在时间上是相抵触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但受教育不是一种乐趣,如果光顾着他是否有乐趣,他长大后 就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是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我当年学琴就是被强制的,现在大多数琴童学琴也是如此。在社会中,大多数的学问、 专业、学业的提升都不是来自兴趣。

  记者:您对钢琴有兴趣吗?

  刘诗昆:我对钢琴没有兴趣,到现在也没有兴趣。有兴趣的人未必能成为一名钢琴家,尤其是从事文艺的人,不应只讲兴趣,但欣赏、观赏文化则需要兴趣。

  记者:如果不是兴趣,那究竟是什么促使你把钢琴当作你的终身职业?

  刘诗昆:小时候受了这样的教育,学着学着就成了终身职业,没有什么特别因素促使。其实不是每一个学琴的孩子都要成为钢琴家,现在全国 90%的琴童学琴都只是把它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已。我认为,成功与否与兴趣没有太大关系,天赋、教育、机会机遇等可能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现在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受到正规的、正确的教育。现在全国教琴的正规专业老师不多,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非专业的,这是钢琴教育方面最大的问题。

  钢琴的专业性很强,学习弹琴的严格性、科学性非常高。很多孩子学琴,但很多孩子学琴学得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

  舒伯特梵高时代已过去

  记者:据了解,你1990年去香港,去了香港后就赚了几百万,那是不是说,钢琴家要有市场意识才能生存?

  刘诗昆: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基本上都是靠低工资过日子。我那时不是很富,也不是很穷,大家都是如此。

  你问艺术家是否应该有市场观念,这要看什么时代的艺术家。伟大的音乐家、画家都是以穷困潦倒著称,例如舒伯特、梵高等。人们便形成了一 种固有观念:艺术家都应该穷,不穷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家,艺术家不能与钱与市场发生关联。其实舒伯特和梵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梵高曾拿自己的一幅画去 酒馆换一瓶酒,老板竟然不愿意;但是到了毕加索的时代,毕加索却成了富翁。现在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全让国家养着是不可能的。(编辑:赵勇)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