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中,由于家长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意,或者自己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孩子的天分根本不能发现,或者视而不见。这样,你就不能给孩子的天分架设一个平台,他永远在自己不擅长的平台上做差等生,被别人鄙视,被自己看不起。不能不说,很多现状就是这样。我看到很多家长去外地工作,去外地做生意,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孩子拿了钱,把天赋用在打游戏、赌博、混社会上面,可以手,相当可惜。
那么,家长们如何发觉孩子的天赋呢,特别是差等生的天赋呢?我觉得监护人一要关注,二要寻找。比如说,一个差等生,他在理性应试方面可能很差,但他的感性思维能力很强,他往往是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好手。即便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眼里,你应该要请有一定文艺眼力的朋友来帮你发掘,加以引导,给他一个平台。这样他就不会把编程能力用在赌博上,不会把审美能力用在早恋泡妞叛逆上。
对孩子天赋的发掘其实是不必着急了,从一岁到二十几岁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当然,那些需要练习童子功方面的天赋,比如说钢琴什么的,必须请专业人员判断。一般的,我们从他的兴趣、从玩乐,甚至从血型、从星座方面都可以在成长中发现。
也就是说,一个优等生,他的智力因素可能很早就显露。一个中等生,发展也比较健全均衡。一个差等生,他不太适应应试体制,需要家长更耐心给他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但是不要让他在自卑中埋没了特长。优等生和差等生,是基于学校教育体系而分辨出来。对家长来说,没有差等生,你必须对你的孩子有信心,你还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能力方面,只要你细心和用心,迟早有一天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5。团队精神很重要
上面两个部分谈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基本态度:第一,不要太高预期,把孩子不当人当成神来培养,那样不对。第二,如果你的孩子是差等生,不要失望,要在成长中帮他找到自己的舞台。
有这两个态度,我们在来谈基础素质的培养。第一呢,就是团队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处理好小孩子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为,你的孩子一开始进入幼儿园,乃至到将来进入社会,都会在一个集体里打交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你把孩子放在哪里,都拧吧。
先讲个例子。我们孩子入幼儿园,假如有面试,老师肯定问你,你叫什么名字,几岁啦,你平时是吃饭还是吃屎。一般脑子没问题的小孩子都能有正确答案,OK,入学吧。说说日本人,日本人小孩子入幼儿园可比我们严格得多。他们也面试,是这样的,把8个小孩子放在一个房间里,跟他们说,嘿,你们把这个房间里的这张桌子抬到另一个房间去。结果呢,6个孩子去抬桌子了,剩下2个孩子乐得清闲,省点力气。老师就把那两个孩子的家长叫过来,训斥道,你们怎么教育的孩子呀,一点团队精神都没有,不合格,回家去。家长很惭愧地带这两个孩子回去了。明年再来面试,还是一样的节目,两个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上前搬桌子了。
日本人就是这样塑造团队精神,塑造民族的凝聚力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弹丸之地为什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国力完全是教育出来的。
咱们中国呢,并没有刻意地从小就培养这种团队精神,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一盘散沙,不能拧一股绳。拧一股绳必须靠有意识的教育。相反,有的家长特别是老一辈家长,听说学校里集体劳动,就会嘱咐自己的孩子,嘿,你能偷懒点就偷懒,别把自己搞太累,搞得衣服脏兮兮的。这是反团队精神的教育。这种孩子长大后不是一盘散沙才奇怪呢。
我跟朋友们说起这个对比的时候,经常感叹,咱们个人主义教育真的会把国家的后备力量掏空掉,跟人家那种团队精神的教育没法比呀。大家可以就这个例子多多跟自己的亲戚朋友交流,希望父母们有所觉悟,咱们的后备力量建立起坚固的团队精神,利国利民。
以上谈到是培养团队精神对整个国家的好处,对整个民族向心力的提升。那么有的家长问了,对国家有好处,那对个人有没有必要的?我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要聪明,鹤立鸡群,是不是没必要和团队混在一起呢?和团队混在一起是不是会泯然众人矣?此言差矣!
可以说,懂得融入集体,懂得团队合作,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备能力。原因何在?第一,你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到将来混到社会单位,哪怕到当公司老总,当一国总统,都离不开团队,离不开与团队相处的能力。想想,如果你是个老总,缺乏与整个公司合作的能力,底下的人会给你卖命吗?你是一过总统,自视甚高,不把政府班子当成团队对待,议会迟早把你给弹劾了。从最初开始,你在幼儿园里很难融入集体,家长每天必然头疼,这是最现实的。家长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够玩得好好的,自己的孩子老是想回家当孤家寡人。原因不在孩子,在于你没有培养他的团队情商、团队能力。第二,团队是个互相学习进步的集体,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团队里,才能最大地提升,乃至实现价值。你素质比较高,可能在团队里起的作用大,位子高,做领导职务。没有说你能力很强可以凌驾在团队之上的,这种想法的人迟早被团队甩掉,什么也干不成。
总的来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你单个人连个茅房都建不好,何谈实现价值。所以必须在群体中求得生存的机会。那么,一个人没有团队素质,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里,很难成功。我们这个社会,只有很少职业是单兵作战的,比如你是个作家,是个离群索居的艺术家,但独立创作来实现价值,但是如果你没有从社会团队里过来,你有创作经验么?肯定是空中楼阁。而且,表面上看,你是单个人在工作,实际上你还是处于一种艺术家的群体中在学习和切磋。没有人能离开团队自个儿玩的。既然如此,团队精神成为成长的属性。
下一部分我们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6。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孩子,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欢集体的,很快就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不亦乐乎。他的团队精神比较好培养。
还有一部分,或者性格孤僻,或者怕生,或者孤傲,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混在集体里,不愿意上幼儿园,这是比较难搞的。万一父母很忙,也没人管,长期这样的人性格会扭曲。我们先讲怎样让他能够进入集体。
孩子与集体形成的纽带应该是集体活动,或者运动,或者游戏。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完成整个活动的成就感,满足感,他就潜意识会明白,集体有这样的快乐,能在集体里实现这样的价值。你让他呆家他都不呆。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畏惧集体,孤僻,那怎么办。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他不跟小朋友玩,那总能跟父母玩吧。家长可以和他一起玩互动游戏,比如踢球,至少需要两个人踢,两人传球,配合,他踢出感觉,哦,明白,集体活动有快乐,有跟独自玩不一样的快乐。然后有一天爸爸没空了,叫他试着跟别人踢,慢慢地适应和他人的互动交流,慢慢地让他喜欢集体活动,慢慢地送到小朋友的活动里。可以一步步地来,循序渐进,慢慢改变他对小朋友的成见,体会集体的快乐,融入集体。这是对于孤僻,怕生的孩子。
还有一种是孤傲的,比如上面读者提到的,由于孩子课外学的东西挺多,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不爱去课堂,不爱听课。这种思想苗头对融入团队也比较危险。觉得自己高,这个团队不适合自己,这么小这样认为,回头一定要吃亏的。所以家长必须教孩子学会尊重团队(老师是团队的骨干),即便老师讲的东西理解了,也可以听听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也许是家长对孩子的优越感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感觉,自我良好,觉得老师不行,小朋友们不如自己,很危险这样,好高骛远的就是长此以往的孩子。所以你必须让他尊重团队,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师同学,这样融入团队后有可能在是出类拔萃的角色。脱离了团队,可能除了会孤芳自赏,将来什么都学不成。因为排斥团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学习诸多能力的机会。
那么团队精神的核心并非只是混在小朋友堆里一起玩,混进去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贡献能力、寻找快乐。你必须在孩子在团队里活动里出力,并且去肯定成果,让他明白,自己的出力帮助团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肯定,自己也感到满足。比如说,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植树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随大流走过场,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回来后你问他今天种了几棵树,你们班种了多少,告诉他你们班种的这些树,以后会成为一片树林,对绿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改变这一地区的风景。他会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和自己团队做的事情会有这么大的价值。也许栽以后的集体活动,他会变得非常自觉,也变成活动的积极分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价值。如果你责怪他,怎么参加活动把衣服弄这么脏呀,一身汗呢,他对集体活动就会困惑,参加什么事就会出工不出力,这种人很难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事业。一个人能在集体事业中成为佼佼者,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团队的适应,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自我的个性和能力能在团队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生活习惯。不但在学校团队,家庭团队中也是可以,邻居团队中也是可以的。时时注意奉献能力,需找满足。培养了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到处都能有所作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自小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也会使家长的教育变得更加简单,因为他在团队中有学习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机会。
7 从小分担责任
孩子两三岁以后,就可以进行责任感的教育。
80年代以后生的孩子,可以说父母的资本储备相对充足些。有很多孩子,到了大学毕业,还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即便父母养得起,但是心里肯定也不自在,谁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啃老族形成有很多社会因素,比较工作难找等等客观原因。但是对于心安理得的态度,则是孩子没有培养责任感的结果。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以为理所当然。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采用最舒适、最懒惰、最简单的方式生活,跟父母索取自然是最方便的,所以不会有进取心。
即便你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心里还是不愿意看到这个样子。可是这个时候醒悟过来,想培养他的责任感,已经很难了。因为,责任感的培养是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现在有宝宝的父母,如果你们想培养出一个男子汉,或者能为父母分忧的女孩,从现在做起。
LOOK例子。在周末的海滩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三口这样的情景。爸爸把车开到离沙滩不远的路上,妈妈下车,让爸爸抱着三个人的所有用具,步伐蹒跚地走向沙滩。妈妈则对五六岁的宝宝说,来妈妈背你过去。背着宝宝跟在爸爸后面。这一幕其乐融融的景象,你看了会有什么感想?会像自己的家庭度假情景吗?
同样的时间地点,也许还有另一副场景。爸爸把车停下来,从车里一件一件取出用具,分工说,宝宝,你拿你自己的游泳圈,还有游泳衣;妈妈拿爸爸和妈妈的游泳圈,爸爸拿帐篷。对了,宝宝,你还能拿一下咱们玩的皮球吗?这样,三个人密切分工,拿着东西走向沙滩。
显然,你看明白了,第二个情景就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这时候,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有能力做他能做的事,分担他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前一种情景呢,你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自己的附属,没有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只有享受,不需要承担什么。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当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要告诉大家的事,其实后者是西方式的场景,在我们中国不多见。中国的父母多是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任何负担。其实,这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也是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失职。当他五六岁的时候,什么事情你都替他扛着,长此以往,当他二十岁三十岁时,如果他自己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他照样把生活的包袱放在你肩膀上。这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在长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能力,家长应该时刻让他的能力发挥起来,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哪怕仅仅是象征式的,培养责任感。因为每个家长都不愿意把真正的累活给自己干。没关系,你要培养的仅仅是责任感,点点滴滴,贯穿在生活习惯中,并非要真正拿重活把孩子累坏。起床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折被子;旅游的时候,让孩子带自己的东西,去外边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点一样菜。乃至在孩子自己能够赚钱的时候,嘿,出去吃饭时让孩子买一次单。等等,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是大家共通承担的,不是天生就压在父母头上的。
那么,家长们如何发觉孩子的天赋呢,特别是差等生的天赋呢?我觉得监护人一要关注,二要寻找。比如说,一个差等生,他在理性应试方面可能很差,但他的感性思维能力很强,他往往是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好手。即便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眼里,你应该要请有一定文艺眼力的朋友来帮你发掘,加以引导,给他一个平台。这样他就不会把编程能力用在赌博上,不会把审美能力用在早恋泡妞叛逆上。
对孩子天赋的发掘其实是不必着急了,从一岁到二十几岁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当然,那些需要练习童子功方面的天赋,比如说钢琴什么的,必须请专业人员判断。一般的,我们从他的兴趣、从玩乐,甚至从血型、从星座方面都可以在成长中发现。
也就是说,一个优等生,他的智力因素可能很早就显露。一个中等生,发展也比较健全均衡。一个差等生,他不太适应应试体制,需要家长更耐心给他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但是不要让他在自卑中埋没了特长。优等生和差等生,是基于学校教育体系而分辨出来。对家长来说,没有差等生,你必须对你的孩子有信心,你还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能力方面,只要你细心和用心,迟早有一天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5。团队精神很重要
上面两个部分谈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基本态度:第一,不要太高预期,把孩子不当人当成神来培养,那样不对。第二,如果你的孩子是差等生,不要失望,要在成长中帮他找到自己的舞台。
有这两个态度,我们在来谈基础素质的培养。第一呢,就是团队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处理好小孩子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为,你的孩子一开始进入幼儿园,乃至到将来进入社会,都会在一个集体里打交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你把孩子放在哪里,都拧吧。
先讲个例子。我们孩子入幼儿园,假如有面试,老师肯定问你,你叫什么名字,几岁啦,你平时是吃饭还是吃屎。一般脑子没问题的小孩子都能有正确答案,OK,入学吧。说说日本人,日本人小孩子入幼儿园可比我们严格得多。他们也面试,是这样的,把8个小孩子放在一个房间里,跟他们说,嘿,你们把这个房间里的这张桌子抬到另一个房间去。结果呢,6个孩子去抬桌子了,剩下2个孩子乐得清闲,省点力气。老师就把那两个孩子的家长叫过来,训斥道,你们怎么教育的孩子呀,一点团队精神都没有,不合格,回家去。家长很惭愧地带这两个孩子回去了。明年再来面试,还是一样的节目,两个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上前搬桌子了。
日本人就是这样塑造团队精神,塑造民族的凝聚力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弹丸之地为什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国力完全是教育出来的。
咱们中国呢,并没有刻意地从小就培养这种团队精神,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一盘散沙,不能拧一股绳。拧一股绳必须靠有意识的教育。相反,有的家长特别是老一辈家长,听说学校里集体劳动,就会嘱咐自己的孩子,嘿,你能偷懒点就偷懒,别把自己搞太累,搞得衣服脏兮兮的。这是反团队精神的教育。这种孩子长大后不是一盘散沙才奇怪呢。
我跟朋友们说起这个对比的时候,经常感叹,咱们个人主义教育真的会把国家的后备力量掏空掉,跟人家那种团队精神的教育没法比呀。大家可以就这个例子多多跟自己的亲戚朋友交流,希望父母们有所觉悟,咱们的后备力量建立起坚固的团队精神,利国利民。
以上谈到是培养团队精神对整个国家的好处,对整个民族向心力的提升。那么有的家长问了,对国家有好处,那对个人有没有必要的?我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要聪明,鹤立鸡群,是不是没必要和团队混在一起呢?和团队混在一起是不是会泯然众人矣?此言差矣!
可以说,懂得融入集体,懂得团队合作,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备能力。原因何在?第一,你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到将来混到社会单位,哪怕到当公司老总,当一国总统,都离不开团队,离不开与团队相处的能力。想想,如果你是个老总,缺乏与整个公司合作的能力,底下的人会给你卖命吗?你是一过总统,自视甚高,不把政府班子当成团队对待,议会迟早把你给弹劾了。从最初开始,你在幼儿园里很难融入集体,家长每天必然头疼,这是最现实的。家长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够玩得好好的,自己的孩子老是想回家当孤家寡人。原因不在孩子,在于你没有培养他的团队情商、团队能力。第二,团队是个互相学习进步的集体,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团队里,才能最大地提升,乃至实现价值。你素质比较高,可能在团队里起的作用大,位子高,做领导职务。没有说你能力很强可以凌驾在团队之上的,这种想法的人迟早被团队甩掉,什么也干不成。
总的来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你单个人连个茅房都建不好,何谈实现价值。所以必须在群体中求得生存的机会。那么,一个人没有团队素质,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里,很难成功。我们这个社会,只有很少职业是单兵作战的,比如你是个作家,是个离群索居的艺术家,但独立创作来实现价值,但是如果你没有从社会团队里过来,你有创作经验么?肯定是空中楼阁。而且,表面上看,你是单个人在工作,实际上你还是处于一种艺术家的群体中在学习和切磋。没有人能离开团队自个儿玩的。既然如此,团队精神成为成长的属性。
下一部分我们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6。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孩子,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欢集体的,很快就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不亦乐乎。他的团队精神比较好培养。
还有一部分,或者性格孤僻,或者怕生,或者孤傲,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混在集体里,不愿意上幼儿园,这是比较难搞的。万一父母很忙,也没人管,长期这样的人性格会扭曲。我们先讲怎样让他能够进入集体。
孩子与集体形成的纽带应该是集体活动,或者运动,或者游戏。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完成整个活动的成就感,满足感,他就潜意识会明白,集体有这样的快乐,能在集体里实现这样的价值。你让他呆家他都不呆。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畏惧集体,孤僻,那怎么办。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他不跟小朋友玩,那总能跟父母玩吧。家长可以和他一起玩互动游戏,比如踢球,至少需要两个人踢,两人传球,配合,他踢出感觉,哦,明白,集体活动有快乐,有跟独自玩不一样的快乐。然后有一天爸爸没空了,叫他试着跟别人踢,慢慢地适应和他人的互动交流,慢慢地让他喜欢集体活动,慢慢地送到小朋友的活动里。可以一步步地来,循序渐进,慢慢改变他对小朋友的成见,体会集体的快乐,融入集体。这是对于孤僻,怕生的孩子。
还有一种是孤傲的,比如上面读者提到的,由于孩子课外学的东西挺多,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不爱去课堂,不爱听课。这种思想苗头对融入团队也比较危险。觉得自己高,这个团队不适合自己,这么小这样认为,回头一定要吃亏的。所以家长必须教孩子学会尊重团队(老师是团队的骨干),即便老师讲的东西理解了,也可以听听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也许是家长对孩子的优越感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感觉,自我良好,觉得老师不行,小朋友们不如自己,很危险这样,好高骛远的就是长此以往的孩子。所以你必须让他尊重团队,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师同学,这样融入团队后有可能在是出类拔萃的角色。脱离了团队,可能除了会孤芳自赏,将来什么都学不成。因为排斥团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学习诸多能力的机会。
那么团队精神的核心并非只是混在小朋友堆里一起玩,混进去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贡献能力、寻找快乐。你必须在孩子在团队里活动里出力,并且去肯定成果,让他明白,自己的出力帮助团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肯定,自己也感到满足。比如说,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植树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随大流走过场,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回来后你问他今天种了几棵树,你们班种了多少,告诉他你们班种的这些树,以后会成为一片树林,对绿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改变这一地区的风景。他会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和自己团队做的事情会有这么大的价值。也许栽以后的集体活动,他会变得非常自觉,也变成活动的积极分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价值。如果你责怪他,怎么参加活动把衣服弄这么脏呀,一身汗呢,他对集体活动就会困惑,参加什么事就会出工不出力,这种人很难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事业。一个人能在集体事业中成为佼佼者,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团队的适应,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自我的个性和能力能在团队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生活习惯。不但在学校团队,家庭团队中也是可以,邻居团队中也是可以的。时时注意奉献能力,需找满足。培养了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到处都能有所作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自小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也会使家长的教育变得更加简单,因为他在团队中有学习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机会。
7 从小分担责任
孩子两三岁以后,就可以进行责任感的教育。
80年代以后生的孩子,可以说父母的资本储备相对充足些。有很多孩子,到了大学毕业,还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即便父母养得起,但是心里肯定也不自在,谁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啃老族形成有很多社会因素,比较工作难找等等客观原因。但是对于心安理得的态度,则是孩子没有培养责任感的结果。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以为理所当然。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采用最舒适、最懒惰、最简单的方式生活,跟父母索取自然是最方便的,所以不会有进取心。
即便你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心里还是不愿意看到这个样子。可是这个时候醒悟过来,想培养他的责任感,已经很难了。因为,责任感的培养是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现在有宝宝的父母,如果你们想培养出一个男子汉,或者能为父母分忧的女孩,从现在做起。
LOOK例子。在周末的海滩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三口这样的情景。爸爸把车开到离沙滩不远的路上,妈妈下车,让爸爸抱着三个人的所有用具,步伐蹒跚地走向沙滩。妈妈则对五六岁的宝宝说,来妈妈背你过去。背着宝宝跟在爸爸后面。这一幕其乐融融的景象,你看了会有什么感想?会像自己的家庭度假情景吗?
同样的时间地点,也许还有另一副场景。爸爸把车停下来,从车里一件一件取出用具,分工说,宝宝,你拿你自己的游泳圈,还有游泳衣;妈妈拿爸爸和妈妈的游泳圈,爸爸拿帐篷。对了,宝宝,你还能拿一下咱们玩的皮球吗?这样,三个人密切分工,拿着东西走向沙滩。
显然,你看明白了,第二个情景就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这时候,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有能力做他能做的事,分担他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前一种情景呢,你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自己的附属,没有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只有享受,不需要承担什么。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当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要告诉大家的事,其实后者是西方式的场景,在我们中国不多见。中国的父母多是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任何负担。其实,这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也是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失职。当他五六岁的时候,什么事情你都替他扛着,长此以往,当他二十岁三十岁时,如果他自己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他照样把生活的包袱放在你肩膀上。这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在长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能力,家长应该时刻让他的能力发挥起来,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哪怕仅仅是象征式的,培养责任感。因为每个家长都不愿意把真正的累活给自己干。没关系,你要培养的仅仅是责任感,点点滴滴,贯穿在生活习惯中,并非要真正拿重活把孩子累坏。起床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折被子;旅游的时候,让孩子带自己的东西,去外边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点一样菜。乃至在孩子自己能够赚钱的时候,嘿,出去吃饭时让孩子买一次单。等等,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是大家共通承担的,不是天生就压在父母头上的。
正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