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春节

10/02/17 15:05:13 标签:育儿网活动

 

    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过年有好东西吃,有鞭炮玩,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拿......

    从除夕夜到元宵十五,泉州人把这段时间称作“过年”,在这段时间里更是有一系列相关的事宜,曾有人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出“过年”期间的安排。
  初一场(摆开娱乐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七元(取菜、果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螟,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喜欢过年的味道,那种丝丝喜庆弥漫在空气中、交融在心里的“年味”。

    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就是“忙年”。在泉州,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祀灶君后,过年的气氛渐浓。越接近正月,年味越浓。家家户户开始了过年前的准备,“除尘”、准备年货、蒸糕做粿等等,一家人开始为春节的到来而已经忙活开来,这段时间最兴奋的莫过于是孩子们,学校放假,又即将迎来新的一年,意味着有“压岁钱”可以发了,期间也是大人们最为繁忙的时候,所以民谚说:“囡仔爱年兜,大人乱糟糟”。
  除夕,闽南人俗称“年兜”,“年兜”这一天,是泉州人最为忙碌的日子,炊年糕、祭祖、贴春联、围炉、拜岁、“跳火群”……忙得不亦乐乎。这些习俗在城市里大多被简化或者被遗忘,只有在农村,还有一部分人依旧按照这些习俗来过年。
  “炊年糕”是敬祀先祖的祭品,所以人们极为注重。年兜当天事情多,所以一般在过年前几天就会开始着手准备,一般每个家庭都制作出多个品种,有碗糕、甜米果、菜米果、炸枣等等。蒸制年糕的过程显得特别的神圣,一般大人们都不让小孩在场观看,生怕说出不吉利的言语来,使得年糕“发”不起来,这样蒸出来的年糕就“不会笑”、“笑得不好看”。这时家人就会让我们几个小孩子到外面玩,等蒸熟了再叫我们来吃,想起那香喷喷的碗糕,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祭祖,泉州人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在当日中午,家家户户门楣都贴新春联,祭祀祖先。每个家庭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供桌上摆满“三牲”、“五果”和“六斋”及其他祭品,其中“过年饭”更是不可缺少,小小一份“过年饭”承载着主人美好的祝愿:盛满的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面再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象征团圆美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同时,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
    祭礼结束后,就开始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闽南人将除夕夜的这顿晚餐称作“围炉”,这天在外地工作者务必赶回,即便远在南洋、香港者,也都争取赶回“围炉”。
    “围炉”完后,长辈开始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有的于春节早上分发),亦称“分年”。诸事已毕,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是夜灯火长明,俗谓守岁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守岁”。 到了零时,跨进大年初一,全村再次燃放鞭炮,驱邪添喜,迎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