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邀功请赏型--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案例描述:东东今年已经3岁半了,不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里,动不动就喜欢去成年人那里告状,“老师,乐乐中午不好好睡觉,东东听老师话好好睡觉了”,或者是“妈妈,莉莉出去总爱玩石头,东东听妈妈话从来不玩!”
东东妈妈对策:表扬东东听话。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幼儿的一种普遍心理。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老师和父母对听话的孩子一贯是鼓励的。所以宝宝会检举他人,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成年人能够对自己肯定。他也许会想“我要是不好好睡觉,老师要发脾气的,老师就不喜欢我了”。一般而言,“表现欲”强的孩子更喜欢告这类状,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针对这类告状,大人们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对孩子进行提示,说:“东东既然知道中午应该好好睡觉,那下次乐乐再不睡觉的时候东东就提醒一下他好吗?”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好办法。
二、检举揭发型——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
案例描述:4岁半的小童出去玩,总是能留意到别的小朋友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比如会经常听到他向妈妈告状:“妈妈,你看那个小哥哥随地扔垃圾”,“妈妈,隔壁的小A总是手脏脏的也不洗手”,“妈妈,幼儿园里的好多小朋友不听老师话”等等。
小童妈妈的对策:妈妈会赞扬小童能够指出这些问题,并鼓励他不要向那些小朋友学习。
案例描述:5岁的小P似乎特别注意小朋友与成人父母在行为标准上的差异,总是跟妈妈告状:“为什么爸爸昨晚看球赛那么晚你不管,我要看动画片一过8点就不让?”或者是“为什么吸烟有害,爸爸还总是吸烟?”等等,这时妈妈通常会觉得很头疼,不知怎么解释才好。
小P妈妈对策:妈妈会敷衍小P说,爸爸这样做不对,妈妈会批评他;或者说,等小P长大了就可以像爸爸那样了。
专家建议:
儿童的告状性质与成人完全不同,这说明他们开始有了进行是非判断的意识。因为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记住父母定下的规矩了,如他们记得妈妈规定爸爸不能抽烟,所有人吃饭前必须先洗手等,他们无条件地相信它们的权威性并形成一种“秩序感”,一旦谁没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则去做,他们就会觉得难以理解。碰到这种类型的“告状”,应首先对宝宝的行为予以肯定,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小童妈妈在这点上做得很好。但是有些孩子告发别人缺点的同时,自己身上也偏偏有这些毛病,因此家长反而可以借此机会对宝宝“因势利导”,“××这样做不对,你会怎么做呢?”鼓励孩子说出正确的行为,帮助孩子把“被告”当做镜子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告成年人的状,父母也要引以为戒,只有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父母才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榜样。比如小P妈妈除了对孩子肯定之外,还要采取积极的处理办法,比如当着宝宝的面,让爸爸把烟都交出来,并说明抽烟是有害健康的,从而让宝宝知道一些正确的规则是应该遵守和坚持的。
三、无奈求助型——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
案例描述:3岁的乐乐平时就很胆小,今年9月刚去幼儿园不久。在幼儿园因为总有别的小朋友和他抢玩具,他抢不过经常被推倒。回家后就很不高兴地向妈妈告状,说不想去幼儿园了,因为总是被抢玩具,老师也不管。
乐乐妈妈的对策:一方面,妈妈安慰乐乐说,如果别人跟你抢你就让给别人,去玩别的玩具。另一方面,妈妈也去找到幼儿园老师“告状”,请老师特别关注一下生性胆小的乐乐。
专家建议:
3岁左右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 小思想”,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有些宝宝当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处于劣势的时候,第一时间便要向家长求助。实际上,孩子的这类告状,除了宣泄紧张情绪之外,同时也期待通过大人的“干预”帮助解决矛盾。一般而言,胆小性格的宝宝因为缺乏安全感,常会因为受欺负而告状。乐乐妈妈的做法可圈可点,立即安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未必非要去找幼儿园老师请求帮助。教育心理学认为: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相处在一起,由于性格、志趣、气质各不相同,磨合中产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而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非原则性的,孩子们是能够自行化解的。因此,建议乐乐妈妈尽量启发宝宝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主动邀请“被告”宝宝来家中玩,建议与他建立友好关系等。所以每次宝宝告状的时候,家长们都要问他:“宝宝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把问题抛给他,我们要让他知道,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还要学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变得勤于思考,独立自主了。
四、做贼心虚型--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案例描述:Allen今年5岁,和同班同学石头因为争抢玩具互相抓破了脸。是Allen先动手的,但他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说石头先抓的他。
老师对策:让两个孩子把整个事件都从头说一遍,对两个小朋友的打架行为进行了批评,并建议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要和平解决,若解决不了就找老师来,不能打架。
专家建议:
老师的方法非常好。当孩子来告状时,成年人一定要首先了解事情真相,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家长如果遇到这类告状,一定要“换位思维”,了解事实真相后再处理。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对待矛盾以及解决办法,比可以告诉Al len:“你平时总和石头一起玩,如果因为打架有一天石头再也不理你了,你还会高兴吗?所以你应该知道,要友好地对待朋友。”家长们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或一些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中的事例、人物行为来教育孩子,如喜羊羊、一休小师傅等,让孩子明白要以诚待人。以后,再遇类似事件,宝宝也许就会学着换位思考,正确对待,没有矛盾了,自然也不会告状了。
五、无中生有型——忌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案例描述:小新和卡卡在同一所幼儿园里上大班,小新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卡卡也希望老师表扬自己但一直未能如愿。卡卡有时就会向老师编一些小新的坏话,比如“小新今天说他讨厌×老师”,“小新今天上完厕所没洗手”等。
老师对策:表示知道了,但是不采取实质性行动。
专家建议:
爱忌妒的小孩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重视,便会“出此下策”,这种行为实在不宜鼓励。家长或老师要谨慎对待这类告状,辨清事实真相。成人要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一旦发现孩子是在撒谎就要及时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所谓好孩子和坏孩子,其实只是一线之隔,大人如何正确疏导对于孩子的良性成长至关重要。请记住千万不要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5招解决宝宝爱告状的疑惑
心理专家忠告:
1.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5.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
6.儿童教育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不对的。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把他划进坏孩子之列,那样做等于给他戴上了标签,一个不好的标签,等于宣判了他无法改造。事实上,如果想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最简单最好的办法是赞美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征,就是欣赏他、鼓励他和赞美他,这就是赏识教育。
7.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尽管他们有时候告状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