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一生的五大特质!

10/03/11 14:28:08 标签:决定 孩子 一生 特质

决定孩子一生的特质之四:会玩
   会玩——对热爱的事情执著追求的能力  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玩自己的玩具时,玩得废寝忘食,玩得浑然忘我,乃至忘了整个世界;我们曾耳闻有的孩子在游戏机旁几日几夜地沉浸到里面,直到身体无法承受;我们也曾听说牛顿在实验室里经常通宵达旦,需要助手提醒他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它使自己能游离出现实而得到极大的休息……这都是绝不是不认真,恰恰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人正是在这种投入的状态中,出了认知,出了门路。孔子曰玩索而有得;美国莱特兄弟在玩滑翔中做出了飞机;德国的贝尔在玩无线电中发明了电话;国学大师林语堂说,学问、思想是在燕居闲谈时切磋出来的……人类在中开始思考,同时也是在中学会了思考。人类何尝不是在玩中发现了整个世界呢?  是一种学乐交融的境界。明代的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的确是极好的见解。  也要会玩。方法就是:将兴趣专业化,培养研究的习惯。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些知识来  杭州的一位家长如是问:  我儿子要升五年级了,特别爱读武侠小说,并且醉心于自己写武侠小说。老师说,这样做会耽误学习的,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把这一嗜好给他停掉呢?可是也有人说,这是件好事,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的观点:这是件好事,要鼓励,更重要的是加以正确地引导。  阅读武侠小说是很多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一个钟爱。少男少女们在里面能找到自己的偶像,找到那种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侠义精神”——大仁大义(中国成年人口中常说的为人要仗义,处朋友要义气等等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积淀了吧);同时,少年人的汪洋恣肆的想象,与天真烂漫的理想都可以在那里面得以实现(武侠小说多数都是少年人经历了多灾多难的童年后,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习得了通天彻底的武功,最终成就了大事业,实现了人生的终极梦想)。其实这样的故事受欢迎又何止在孩子的武侠世界呢。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有过类似的说法,他说,不论种族,不论文化背景,不论地域,不论时代,都喜欢听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遭遇了千难万苦之后,奋而抗争,最后获得了成功。前一段热播的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军人题材的《士兵突击》等等励志故事,无一例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武侠因为多数故事都是在讲述自己同龄人的奋斗故事。再有,当今盛行的网络游戏,也都是这样一个历程:虚拟的人物,也都是要自己从一个小角色,经过对网络里事件的参与(或杀怪,或过关)最终胜出,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精神世界里,人的任何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都可以得以实现,精神重负得以解脱,心中郁结得以释放。当人类永生的奢望不能得以实现时,当人类对于现世的苦难无能为力时,成年人去求助于宗教。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以有涯之生命,去搏斗无涯之造化,遭遇挫折自然会远远多于所谓的成功。用想象来安慰自我,以便自己能以更大的勇气和力气去面对未来的挫折和无奈,何错之有?可歌可泣呀。剥夺一个人的理想和想象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当然,让孩子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打打杀杀的故事里,与现实完全脱离是不行的。引导他们去学习更多对今天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成了我们教育者,即家长和老师的任务了。  孩子爱写武侠,这是件天大的好事。说明他们已经从被动的欣赏进入了主动参与阶段。事实证明:主动参与比被动陶醉更能让人更大程度地享受过程。因此,编故事比听故事、做游戏比听说教有更大的*,因为在这当中,人的想象能得以更大程度的实现。所以,对于只是爱读武侠的孩子,一定要引导他们去自己创造。对于开始去试着创造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朝着专业的方向走。  要让孩子对武侠小说不能只停留在的初级阶段,要上升到欣赏创作的层次。  读武侠,要读好的作品,从中体会作者的各种写作技巧、故事套路、谋篇布局、文化内涵等等。当把这一切门道读出来之后,自己再去创作就有路可循了。自己去创作时,虽不见得能写出精品,但一定可以写得有模有样。  第一点:一个武侠作家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想写出一部有点样子的武侠作品,不是简单几个人物,打几场架就完了。聪明的作者都会把人物和打架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里去,这样做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作者还可以借此投机取巧。作者可以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虚构众多的人物,很多的场面可以根据历史文献,按照现成的历史线索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丰富再创作。我把这种方法叫做借尸还魂。经典范例有很多。  梁羽生先生最是具有代表性。他的大多数故事都是这么创作的。《江湖三女侠》当中,就是借用了清史文字狱中的受害者大儒吕留良的事件,虚构出了他的女儿女侠吕四娘的故事;还利用清帝雍正正值壮年却神秘死去的历史事件,说成是被吕四娘为父报仇将之杀死;借助这一段历史巧妙地把自己虚构的人物唐晓澜、冯琳、冯瑛与雍正之间的感情纠葛融入到里面。根据清朝才子纳兰容若、将领楚昭南的故事增进去自己虚构的凌未风等人物,创作出了《七剑下天山》;根据唐代武则天的宫廷故事,创作了《女帝奇英传》等等。  金庸先生自己声称不爱用历史背景写故事,我们依然发现:《碧血剑》中的袁承志是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之子;用乾隆是汉人的野史资料创作了《书剑恩仇录》;用康熙清除鳌拜的故事在《鹿鼎记》杜撰出了脍炙人口的韦小宝;还把崇祯帝的女儿长平公主改造成了一代女侠独臂神尼”……  这当中最具创意的还属黄易的《寻秦记》。他干脆就把一个香港特警项少龙放回了秦代,参与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吕氏春秋》的编写、焚书坑儒等历史事件了;无厘头搞笑的是,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居然说成是香港特警的后代,令人忍俊不禁。不止如此,他的另几部玄幻故事《成吉思汗》和《大唐双龙传》无一不是如法炮制。  孩子如果有创作武侠小说的欲望,我建议从这种方法入手。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还便于操作。一篇长篇武侠小说的整体布局,场面宏大,完全由自己完成,对于初级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为什么不找一栋大楼”(历史故事框架),然后展开想象去进行设计装修(去构思丰富小说的事件)呢?  家长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读史书。  首先肯定孩子的做法予以支持,引导孩子读精品,学会欣赏。然后,到书店买一本《中国白话通史》(该书我曾引导女儿去读,收效甚佳),让孩子先对历史有个概括的了解,然后从中选择多事之秋,动荡时期,历史事件比较多,创作空间就会更大。  第二点:一个武侠作家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每一部小说不单单是一个故事,那样就太单薄了。我们可以通过大师的作品来领略个中的奥妙。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除了侠义精神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积淀,令人百读不厌,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是所有经典必备的一点。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此人平生两大爱好,一曰,二曰。在吃上的研究,金庸借助洪七公的口说出了叫花鸡的做法的每一个细节,讲述了南宋时期的宫廷菜肴的种类及做法,还有黄蓉为了让洪七公教靖哥哥降龙十八掌,每天不重样地给七公做美味菜肴,每个菜的精细考究,绝对不都是作者的杜撰,一定是有案可查的;再如:《笑傲江湖》的梅庄四老对琴棋书画的见解,我最不忍释卷的是老四丹青生对葡萄酒的那番认识与见解,把世界酒文化嵌入当中,爱酒的人了一杯文化酒,大快朵颐。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金庸研究了10年的佛经,因而他后期的小说里又充满了禅机。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些名堂来
   黄易的《寻秦记》中,项少龙在纪嫣然的雅湖小筑之中与战国时代先贤们的辩论里,儒家的仁爱治国、韩非的法家学说、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近代的三权分立学说,都有所出现。由此可以看出,为写此书,作者一定曾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过一阵恶补  古龙早期的作品中,对武打路数的描写也是传统的武侠路子——各种名目的武功名称,纷繁复杂的武术招式。他真正成熟,拥有自己特色的小说当是《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等等。这些小说摒弃传统的武打描写路数,不再大篇幅地武打场面描写,改为一招制敌不战而胜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等交战中心理描写,从而反衬出交战的激烈与惨烈。另外,故事情节悬念迭出、匪夷所思,绝不落入俗套。前者的灵感来自日本的武士小说《宫本武藏》,后者来自西洋的诸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悬疑推理小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部非常流行的网络小说《鬼吹灯》,讲述的是一系列古墓探险的故事。当中除了故事跌宕起伏,还涉及到了很多的考古知识,古尸研究,使小说除了神秘之外,又平添了几分科学色彩,更加的严谨可信。如果作者不积累丰富的考古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受欢迎的作品呢。  家长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创作的故事的细节去搜集文化知识及常识。  引导孩子做个有心人,平时读书要面广一些。不能只读书不思考。要做读书笔记,记录读到的小说中写的精妙之处;做剪报,把未来可能有用的文献资料、视听资料、网络资料收集好。或边发现边用,或分类搁置,留待日后使用。其实所做的一切正是未来写论文的做法。高质量的四五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是不可能熬上几个通宵就能拼凑出来的。都是这样边读书边学习,边搜集边整理,最后把这些材料与自己的观点融合而完成。这就是学问之道  第三点:找出武侠的老套路。其实武侠小说看多了,不难发现当中的绝大多数武侠故事的共同手法。记得广播里曾有过如下戏说”(虽说是戏说,但很有意思)  武侠世界大观:  1. 孤儿的世界。大侠们清一色的都是倒霉蛋。在自己出世后没几天,父母及亲人死尽。不管仇敌多么的厉害凶残,总能被一个家奴给偷着送出。  2. 大侠一般都不是好学生。每个大侠很少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成才。多数都是靠百年老怪传输内力,或吃个火龙丹毒蛇胆大力丸之类的东西后,一步登天。  3. 吃烧烤。大侠们一般不喜欢吃正常人喜欢的食物。都是躲到荒郊野外,找几根树枝烤野鸡,烤青蛙,烤田鼠。先不说不卫生,还不环保。没办法人家是大侠,与我们凡夫俗子当然不同。  4. 英雄会。少年大侠都爱凑热闹去出席丐帮大会杀狗大会联合国大会,在会上三拳两脚击败所有武术大家,名满天下。而会议结果往往是:虽然击败了普天下的武林高手,却被一个几乎不会武功的小女子(这女子就是他爱的人)一剑刺伤,之后草草了事。  5. 爱情故事更简单。天涯处处是芳草,我自独爱仇家女。  ……  列出了十几条。武侠迷们看后会莞尔一笑。这也难免,其实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就这么几种,出现重复在所难免。只要能有动人的故事就够了。大师们都用的手法,初来乍到的新手们干吗不尝试着用一用呢。  家长的引导方法:给他一个老瓶让孩子装自己的  第四点:长篇小说的写法:片段完成,整体拼放,反复修改。  创作长篇小说时,专业的作家,会在创作之前列出个大体的思路,然后边写细节边对照大纲。业余写手往往可以有个模糊的想法后就开始写,随着自己的想象往后续。金庸先生的好多小说在刚开始时是在《明报》上连载的。今天写多少就载多少,有时好几个小说同时写,根本就没有整体的安排,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出门在外不能写了,让别人替写(《天龙八部》中有一段就是由卫斯理写的,后来又由他自己补上了)。明天故事发展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只知道今天这一段一定要写得吸引人,否则就没人读了。关于这一点,读者可以在《倚天屠龙记》里感受到。刚开始一大段写的是峨眉女侠郭襄与少年时张三丰的故事。写了一段之后,进行不下去了,干脆重敲锣鼓另开张,写起了张翠山与殷素素的故事。并且,你会发现,小说中很多个人物的出现前面都没有伏笔。很明显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过金庸先生这么多年没有写新的作品,一直在修订原来的作品。  家长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放下包袱,大胆去想,放开去写。写一段算一段。最后都完成后统一进行整理。我个人的体会:用电脑写作。你可以任意的改变写作的顺序,自由的删减内容。更便于日后在网络上,或出版社发行。  孩子有两项基本品质是要教育者培养的,一个是学习,一个是读书。读书是很好的学习,同时又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想说的是,不论孩子现在喜欢什么,都要设法把这一兴趣引向更高的追求。追求的实现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探索,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是最大的快乐,这是人的本性。探索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向任何领域渗透。就像是一滴滴的地下水,不论道路多么的曲折,都能顺着树的小小的根须,走向主根,走向树干,走出地面,直到树顶见到阳光。  从爱好向专业方向引导,查漏补缺,向更宽的领域渗透,培养读书的习惯,学会研究的方法,最终将他引向正规的学习途径。  把兴趣引向读专业书,请教专业人士。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健康向上的情趣来  郑州一家长在听完我的讲座后,谈起孩子目前的情况时,说道:  我儿子小学四年级了,非常聪明,家长教育起来挺难。比如,他做错了事情后,我一着急就爱批评他,他马上说:别喊,你不是听了赏识教育报告了吗,专家说要翘起你的大拇指,你做到了吗?我好言好语他根本不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平时做事情不认真、不主动。每次只是到考试的前一段时间才急来抱佛脚,考试的成绩还不错,但不是特别优秀。我让他把精力多往学习放一些,就是不听,尽是搞闲篇。比如电脑。他整天催我买,我不答应,怕他玩游戏上了瘾更不学习了。尽管如此,他在学校还是电脑专家呢。学校上电脑课时,别的孩子有了处理不了的问题都来问他。他告诉别的孩子说我们家没有电脑,别的孩子都不相信。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些名堂来  不管培养孩子的什么兴趣,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流程与方法。我个人把学习方法,或者称之为治学研究方法,做了个抽象的概况如下:  学习(治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1. 向专业问路——向专业人士、专业书籍求教,多问、多记笔记。  2. 记录思考轨迹——写日记、读书笔记。  3. 为想法的实施找资料与方法。  4. 向外界公布成果。  5. 再回到第一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周而复始地循环。  既然是玩,就要玩成个人才  人人都喜欢玩,说起,津津乐道。玩是人的天性,玩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中长大的。玩,使孩子体验快乐,玩伴随孩子健康长大,孩子在不断地玩中得到充实,在玩中受到启发。玩会拨动孩子酷爱学习求知的那根兴奋的神经,让孩子在全情投入的玩中不断地创新。可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却不这么认为,有的认为,玩只是小孩子的游戏,孩子高兴就好,玩什么无所谓;有的认为,玩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因而极力反对。那么,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到底该不该让我们的孩子玩呢?  坚持就是胜利。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