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关怀异化的表现和防止关怀异化的做法

10/03/24 20:38:28 标签:爸爸和妈妈一起为育儿做努力

父母关怀异化的表现类型
  研究发现,孩子在2岁~14岁之间的父母关怀异化的表现类型可以概括为四种,见表1。
   表1. 父母关怀异化的表现对及孩子造成的影响
  类型 父母的表现 对孩子的影响 
  关怀过度化  这类家长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就开始过度的关爱,过度的保护孩子。具体表现为:从孩子出生起,就给孩子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在情感上,从小就给孩子过多的亲吻抚抱和过分的亲昵呼唤,往往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睡,与孩子从小就同房、同床睡觉,有的父母在孩子长到十几岁乃至更大,还是如此;对孩子的食物、饮料、衣服、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都百般挑剔,不但要名牌,有的还要求彻底无菌消毒;孩子稍有不适,动辄小病大治,无病猛补;天气稍冷,就把孩子从头到脚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孩子大了,还常常搂着、摸着、陪着、跟着、照着、护着。
  研究显示,6~9个月的孩子受到父母过度的关怀,会降低对父母的依赖程度。6岁以下的儿童,容易得神经性厌食症。也有些儿童在父母过度的关怀下容易得肥胖症。同时,遭受父母过度关怀的儿童,不仅在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上有所下降,而且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坚韧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
   关怀片面化  这类家长,由于自己比较忙或者图省事,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了,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注很少。具体表现为:在物质上、金钱上极其慷慨大方,竭尽所能的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最佳的物质条件;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让3岁的小孩子去背三字经、去学习外语、去学习钢琴、去学习珠心算……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孩子受到这种片面的物质关怀,从小就养成了在物质和金钱上对父母的依赖,想要什么就径直向父母提出来,而且越容易被满足的,这方面的依赖性就越强。同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感受到儿童的乐趣,更加没有感受学习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以后的发展很不利。
 
  关怀庸俗化
  这类家长在潜意识里认为,现在对孩子好是值得的,指望孩子以后出息了孝顺自己。这类家长把对孩子的关怀看成是一种投资,带着投资者的心态来关怀孩子。具体表现为: 对孩子的教育上加大投资力度,从孩子3岁上幼儿园开始,在学习上就高标准、严要求;口口声声说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父母;教导孩子努力学习,长大好好孝顺自己。
  面对父母的这种高期望,孩子们很难接受,感到一种压力。对于从小就逐步定型的物质化、金钱化的亲子关系,又很难使孩子真正地理解家人的亲情之爱,这样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即:叛逆和封闭自己。
   关怀武断化  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意志毫无商量地强加给孩子,具体表现为:在很多事情上,自己给孩子做决定;对待孩子粗暴,动辄打骂孩子;并且把自己的这种野蛮的对待孩子的方法,看作是为孩子好的最佳方式。
  经历这样的父母关怀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退缩性行为,变得内向,对外界充满恐惧,对陌生人充满恐惧。
 
   影响父母关怀走向异化的因素
  影响父母关怀走向异化的因素就像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既多又复杂,概括整合以后,主要包括父母的因素和儿童的因素两个方面,见表3.
  表3.导致父母关怀走向异化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方面 主要观点 
  父母自身因素
   父母的人格  如果家长具备成人态人格,对孩子表达的更多是积极的情感,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有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和宽容,易于给孩子恰当的关怀。而如果家长具有父母态人格和儿童态人格,那么父母对孩子就会表现出权威和消极情感。孩子接受到的都是负面的信息,比如“你太糟了”等。 
  父母的气质  父母身上的某些气质可以导致父母关怀异化。Barber等人发现,一个具有完美主义气质的父母,由于他们对人对事物的要求都比较的高,而且做事严格的遵守标准,容易用完美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容易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致使孩子无法承受。 
  父母所持的教育理念  科学的教育观可以引导父母更多的赏识自己的孩子,信任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也会更多的赞扬、激励自己的孩子,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
 与之相反,那些不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念的父母,在生活中,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的缺点,训斥就会多,会不停地发现孩子的毛病……这样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付出的关怀不被孩子接受和认可。 
  父母的教养态度      父母的教养态度不同,也对父母付出的关怀有所影响。极端型、忽视型和矛盾型的教养态度容易影响父母关怀走向异化,而和谐型的父母教养态度,则能够使父母关怀被孩子充分的认可和接受。 
  父母的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是父母运用它们的控制技能来控制孩子行为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有研究根据父母控制策略中所包含的控制力度的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强控制型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评、否定控制等;弱控制策略包括间接命令、说理、协商等。
  根据研究发现,经常使用强控制策略的父母,其付出的关怀不容易被孩子接受、认可,更容易受到孩子的消极反馈(对抗、逆反)。经常使用弱控制策略的父母,其付出的关怀,给出的建议,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接受。孩子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关怀会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父母对“需要”的判断  内尔·诺丁斯认为,“需要”分为孩子明示出来的需要和父母推断出来的需要两大类。父母正确的推断需要,是付出真正关怀的前提。如果家长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出发来推断自己的孩子的需要,那么所付出的关怀一般很难收到孩子的认可。
  而那些从孩子的立场、兴趣、年龄特点。所处时代,所处亚文化出发,来推断孩子的需要的家长,才有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怀。 
  孩子自身因素 孩子的气质  孩子特定的气质也会影响到父母对他的关怀方式。活泼积极、喜欢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合理的父母关怀;而内向的、抑郁气质的孩子,其得到的父母关怀大部分是异化的、变形的,不是他本身需要的。
  针对幼儿来说,被认为具有“困难气质”(经常哭闹、生理活动没有规律、易怒、难以适应新环境)的2-3岁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得到的合理的父母关怀少。 
   孩子的关怀品质  孩子的关怀品质是指孩子面对父母的关怀作出回应品质。它包括懂得感谢,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有些孩子在接受了父母的关怀之后,知道感谢、感恩。父母得到积极的反馈之后,便能给予孩子真正需要关怀。而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关怀反应冷淡、冷漠,甚至视而不见,父母从他这里得不到反馈,父母在付出关怀的时候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关怀。 

  防止父母关怀走向异化的策略
  异化的父母关怀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父母们的关注,父母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来避免关怀走向异化,使孩子能够在父母恰当的关怀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学会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可以进一步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对孩子的理解,父母就不可能被真正的认可和接受,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关怀意识,进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被关怀  者的积极反馈。理解孩子,就要求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还要跟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父母可以通过“一个点头、一个注视、一个微笑、一次家庭聊天、一次家庭聚会、一次家庭合作、一次家庭郊游”等方法来多角度的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
  镜头一:一个点头
 小兰平时说话断断续续,还有点小结巴。妈妈不知是什么原因,很着急。后来幼儿园老师发现,小兰的妈妈总会在小兰说话的时候打断小兰,不让她说完,而小兰为了说完话,就想说的快一些,一快就结巴了。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在小兰说话的时候,会在一旁给小兰一个点头,小兰得到了妈妈的鼓励,慢慢地敢说话了,爱说话了。
  镜头二:一个注视
  小亮不爱搭理人,经常哭闹,父母却不知为何故,后来看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反思自己在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在忙其他的事情,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关注,孩子总会说着说着就不说了。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小亮的父母在小亮说话的时候,总是很专注,注视着小亮的眼睛,鼓励他。渐渐地,小亮哭闹的频率减少了,也爱和父母说话了。
  镜头三:一个微笑
  小芳平时特别害怕爸爸,不与爸爸说话。爸爸为此事很苦恼,后来爸爸发现小芳妈妈在小芳说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才恍然大悟,自己平时太严肃了,孩子害怕跟他说话。于是,小芳爸爸后来在跟小芳说话的时候,总会面带微笑,慢慢地,小芳和爸爸亲近了。
  镜头四:一次家庭聊天
  小英5岁,但是却有着超出年龄的懂事,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让周围的妈妈很羡慕。小英妈妈说,小英的懂事得益于每周一次的家庭聊天。在小英家,每个周六下午3:00-5:00是雷打不动的家庭聊天时间,聊天的内容包括:第一,上周的愿望是否实现;第二,每个人聊聊这一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件小事;第三,说出发生在家里的一件让你难忘的事情;第四,最想对其他两个人说的话;第五,自己在未来的一周内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聊天以后,每个家庭成员彼此都很了解了,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加深了理解,整个家庭氛围都非常的融洽。
   镜头五:一次家庭聚会
  小浩在小朋友面前很有人缘,大家都喜欢跟他玩。原来小浩的妈妈,在每周日都会让小浩邀请自己的小朋友来家里玩。
 很多妈妈不理解,孩子们来家里玩,把家里折腾的很乱,为什么小浩妈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小浩妈妈说,每周让儿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一是可以满足了儿子爱玩的需要,二是可以让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妈妈自己可以通过孩子的朋友更加的理解孩子。一举三得!
  镜头六:一次家庭合作
  小宇的爸爸工作很忙,很少陪小宇一起玩,但小宇和爸爸感情非常好。原来,爸爸和小宇有一个约定,每周爸爸妈妈和小宇一起做一件事。有时是一同拼一个复杂的拼图,有时是爸爸买回材料,一起做一个风筝,有时,把玩具拆开研究一番再一起组装上,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其乐融融。
  镜头七:一次家庭郊游
  今年3岁半的小红妈妈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小红出去玩,有时去公园,有时去郊区,在游玩的时候,小红的妈妈就知道了孩子喜欢什么花,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动物。每次郊游,就会对孩子的认识加深一步,能够更多地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孩子的兴趣点,更准确地推断出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施以真正的关怀。
  
  学会欣赏孩子
  欣赏是一种自然的接纳,是一种积极的认同,一种真心的理解。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孩子得到了家长的欣赏,已经在心理上认同、接纳了父母,那么就比较容易体会父母的关怀意图,进而理解父母的关怀行为,并对这种行为作出积极的反馈。因此,父母学会欣赏孩子很重要。向孩子表达欣赏的方式也很多,比如一句赞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你对孩子的发自内心的欣赏。
  镜头一:一句赞扬
  新年联欢会上,妍妍有一个钢琴独奏。虽然已经弹得很熟,可是面对那么多的观众,妍妍有点怯场,妈妈看出妍妍的紧张,轻声对妍妍说:“妍妍不怕,就像在家里弹给爸爸妈妈听一样。”当妍妍从台上下来,妈妈又搂着妍妍,说:“妍妍弹得非常好,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喜欢听,妍妍很棒!”听了妈妈的话,妍妍又害羞又兴奋。
  镜头:一个眼神
  强强穿衣服爱磨蹭,妈妈这次在前一天给强强准备好第二天的衣服,发现强强正在自己动手穿衣服,于是及时给了强强一个鼓励的眼神,直到他自己把衣服穿好。强强心里乐滋滋的,以后都愿意自己穿衣服了。慢慢的,强强自己穿衣服的也越来越快了。
   镜头三:一个手势
  6岁的娟娟钢琴已经过了六级了。娟娟不觉得学习钢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相反,她非常爱学。原来,娟娟的爸爸听完娟娟的弹琴之后,常常会竖起大拇指,这对年小的娟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肯定和支持,练起琴来更加起劲了。
 
  教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感激)是孩子接纳和回应父母关怀的重要情感品质。它不仅标志着孩子对父母关怀的认可和接纳,而且表明了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同时,感恩(感激)这种积极情绪感会推动孩子或者做出言语上的认可和回应或者在行动上以相同方式回馈父母。
  镜头一:感谢的话
  文博以前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不懂得说谢谢。后来,妈妈告诉文博,如果妈妈帮助了文博,文博应该对妈妈说谢谢,表示尊重妈妈对自己的帮助,这样妈妈心里会觉得很高兴。并且,如果文博帮妈妈做了什么,妈妈也会对文博说谢谢。慢慢地,文博也会说谢谢了。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者妈妈给文博买了爱吃的食物、爱玩的玩具时,文博都会说谢谢。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