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真的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家里的书不少,儿童的大人的历史的现代的文学的理学的艺术的消遣的...不管是世界名著还是时报杂志,我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看,(可能心浮躁了也或是重心不一样了)可是这本书,我很用心,觉得书里的每个观点都很值得参考...
宝宝病了十几天,天天吃药吊水,直到现在还有点儿咳嗽,一直忙于照顾他了,昨天才又接着看这本书...
书中的内容都不复杂,不过需要用心推敲,真的很实用,对于我们的宝宝。一直以来,我也是对孩子呵前护后,关爱备至,无论什么都尽力给他提供最好的。可是渐渐的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我也在慢慢发现目前对孩子的冷暖温饱照顾得的确很周到,但随着宝宝的成长,随着他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对他,应该已不仅是冷暖温饱的问题了,他的世界日渐纷繁复杂,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和广袤无垠的精神世界还是需要认真面对的,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帮助指导着我...
聆听的重要性一直都知道,但却很少付诸实践,特别是对宝宝,如果我们认真的对待他们的问题,不仅他们会比较容易向我们倾诉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关系着他们性格的养成!宝宝很调皮,我经常不耐烦的不理他,现在他再依依呀呀的跑过来给我说着什么的时候,我会微笑的看着他,无论当时多忙,假装认真的听着(其实我听不懂),然后顺着他的比划和指点去看,真的一会儿他就接着去玩自己的了,而不是像平时那样缠着你,要么哭闹生气的离开...
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书中建议我们把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像我们平时采取否定的态度。书中的小女孩伤心地对爸爸说“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爸爸安慰她“不要这么伤心,宝贝”!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安慰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知道我一定会这样做。但是在爸爸又试图安慰“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的话语中,小女孩却哇哇大哭了,并且在听到爸爸“别哭了,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后干脆赖在地上哭的更伤心了,哭闹着说“我不要另外一只”...想想真的是这么回事儿,和我们的实际没有多大差别,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如果我们都是这个事情的主角。是的 很奇怪,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不论我们说得多么亲切),孩子似乎越伤心。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呢:小女孩伤心的说“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爸爸听了也很难过的说“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这样小女孩就心情没那么遭了,和爸爸继续“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接着肯定孩子的感受“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小女孩就接着“我还叫它怎么玩把戏呢”。爸爸接着肯定“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小女孩深感安慰,回忆“我每天都喂它”...爸爸还是认可的说“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但是我们经常不这样来回答孩子,我们是担心一旦把这种感情点明了,情况会更糟。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它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以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还有一个体会很深:妈妈“跟你讲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把灯关掉!”孩子很不情愿的慢慢腾腾的转身...如果换成只是一句描述“厕所的灯开着呢!"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想象,孩子会立马转身,甚至还不好意思的吐吐舌头...我们把问题向孩子描述出来,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告诉他该怎么做,其实他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试想一下,在我们的指责之下,孩子怎能有心思做事呢?信息比指责要容易接受得多。真的觉得书中很实际,我们经常是书中反面的例子(虽然有时无所谓对与错),我就有这样对崽崽的时候,虽然他大多数还不能听懂话,但我们选择什么话语,态度就自然会不同,连锁反应,所以崽崽即使听不懂也会不情愿或生气,现在,我很注意方式了...
那次宝宝玩着玩着突然说要吃“豆豆”,可惜家里的旺仔小馒头没有了,又忘了备,就给他拿了煎卷,可是他看到不是他想要的后就连接住都没有,一把把它打翻到地上接着哭闹着“豆豆、豆豆...”...类似的情况在学习了这本书后出现了,当宝宝闹着要吃糖的时候,我就推着姥姥送过来的沙琪玛,也学他的样子说不要,我对着宝宝说“糖糖、糖糖,我要糖糖...”他哭闹的程度明显小了,慢慢的转为同情的看着我,后来干脆不闹了,接过姥姥拿过来的沙琪玛,居然递过来给我...后来我剥开了,他快乐的和我分享着
书的封面设计的很唯美,后面背景的花就像是花花世界,美丽又纷繁,孩子快乐的跳起来,光着脚自由自在的享受着阳光品味着生活,白底黑字的书名和简单绚丽的色彩都让视觉得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