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老子》第一篇,老子就提出了“道”与“名”两个关键的名词,“道”与“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所在。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且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大概有百家之多,文字达到几千万字。都是各有各的说法,解释不尽,研究不完,许多的某老子说与老子某说,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乎都有治世益焚之感,又觉对自己人生也是帮助的良多。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的行文方式基本上都是开篇第一句就指出疑惑,然后由深到浅抽丝剥茧般把很大很重的问题遂个一一为我们作出解答。也都在每篇的结尾处指明症结之所在。正言若反着从对立的反面来讲解“道”与“名”的实质,阐述“道”与“名”的对立统一性。
但上古时候的一个方块文字,它包含了那时人们意识思想中的一个整体观念。在透过假借与转注作用,又另外的包涵了几个观念,况且今日我们又不断的受到各种新的信息刺激,所以现在读老子时自然又是各种灵光乍见的思维与观念认识,所以也就是各种诠释,各种解读,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一切都是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岁月也如江河水一样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藏垢纳污的包容了几千年人类文明历史,也就不必按着排序来做又一老子说。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开云起时”。
八十一篇《老子》,“妙”只在第一篇里提到两次,是“欲以观其妙,众妙之门”。“妙”普遍流行的注释是微妙。为什么微妙了?因为“常无、常有、常有欲与观其徼。徼做何解释了?徼;边界、边际,引申为端倪的意思。常有时候的漫无边界,就要去体会它的边际。那么端倪何在了?“有”的无边无际似乎就是“无”的。“众妙之门”众妙的“妙”是什么了?显然事情与物体、动物与植物、人和动植物的“妙”不会是以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妙”何尝不可以直接读成“规律”二字呢。
那么“道”的规律是什么了?
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用短短五千余言,为我们讲述了充满思辩色彩的“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思维与存在,名与实,等等的一切的“道”。老子在《老子》开卷第一篇就明白的又指出了一个“玄”字。
“玄”在《说文》里是这样解释的;“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玄”在古代是指一种深黑色。老子借以用来表达幽远难辩的状态。宋、苏辙有语为证;“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玄”字的本身,它是一个象形字,包括了会意的作用,依据古写的宫形态,就等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环之无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前因后果,互为因缘。说的再远些,又认为“玄”是及其细小,几乎细小到渺不可见的生物。今天最普遍的注释是;深黑色,玄妙深远。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谓之玄”;“道”是玄妙深远的。“玄之又玄”;极玄妙极深远,究竟终极,愈钻愈深,“玄”的里面还是“玄”,永无穷尽。“众妙之门”;“众”宇宙万物,“妙”微妙,“门”门径,“玄”是宇宙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玄”是宇宙万物的众妙。
那么老子为我们指出的这个“玄,玄之又玄”的玄是什么意思了?
今天道家的人会说:“玄就是玄妙,深远,没有办法看的清楚”。其实没有办法看清楚就是因为事物在不停的变化着,为什么变化了?因为万物在运动中,运动产生的进步使得事物在不停的变化。
天下事物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在变,没有不变 事物。变就是因为运动的过程永无止境。
“进化论”是西方文明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偷盗了老子的“玄”字,今天也没有必要去侦寻。我们就将老子的“玄”字直接的理解为“动”,运动着的“动”。因为运动就自然没有什么是固定着永恒的,没有恒定,随之人们的思维认识就不会永恒固定着,思想观念也就跟随着事物的动态在不停的转变着。所以“玄妙之门”,为何而妙了?动也,运动使得万物美妙。
今天我所读懂的“玄”就是“运动”二字而已!
那么在手捧着某一位西贤东哲的各样学说,于历史书本中观帝王将相诸般的风流行径,无数智者的无数作为,回头看老子所认识到的“玄”。这一个“玄”字,达尔文用了一二十年,写了几十万字。而2500多年前的老子只用一个字就囊括了。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现在粗粗略通了“玄”的含义,我们且把“玄”作为[老子]第一篇的中心。并且贯穿八十一篇《老子》,用“玄”来解读老子提出的“道”之思想概念与范畴。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在说文里的注释是;“道者,径路也。”和老子生活时代最近也是第一个给《老子》做注解的韩非子这样解释;“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庄周有说:“道行之而成。”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犹如元人、马致远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便是人走出来的“道”。庄周又说:“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有这样的道理。为什么又不是这样,不这样也有不这样的道理。事物本来就存在着应当这样,也存在着不可以这样的两面。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这样,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这样。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异的原则性的“道”。如《左传》中所说;“天道远,人道饵。”《中庸》首章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又或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
又比如我的老板每天让我工作12个小时,开始时我认为是合理的,后来我知道他这样做是法律所不容许的,但又可以忍受着,再后来我就认为他违犯法律了并侵犯了我的权益,危害到了我的身心健康,我要求他停止侵犯或者诉诸法律要求赔偿什么的。这过程就是意识形态上的思想道路之“道”。那么在用的方面,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的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乃至于平日的为人,进一步就升华到了修养之道的“道”上面去了。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篇首句的第而“道”字,做动词。是,说、讲、常言道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把说话或者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在唐宋时候才出现的。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的时代,时间隔了近千年,口语是完全与后世不一样的,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用的字,都用“日”,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作何解释了?触类旁通着,我想象老子为关吏尹喜传道时的仰天长叹:“道啊,道啊,天地间没有永恒的道啊。名啊,名啊,没有一尘不变的名啊。然后著书上下篇,言五千余言道德之意于尹喜,然后跨上青牛,出函谷关,默默着然后西渡流沙不知所终。
“无”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也是说我们人类大脑混沌一片的时候。“名天地之始”,人们对宇宙万物开始了认知的过程。“有”有了认识和不断认识的过程。“名万物之母”,名称则是对宇宙万物产生本原的命名与称呼。
“名,万物之母”。有了认识就要探寻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源。“母”隐含万物都是从无的最初开始,似乎肯定宇宙万物是从无到有,就好象母亲生育孩子一样,隐约比喻宇宙孕育着一切。如果从这个方向去探寻老子所说的“道”用以来解读老子的“道”,将使得《老子》一书无比的恢弘、博大、精深,方向也是最正确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有无对立统一关系、“玄”的变化运动进尔引申到今天的“相对论、中子、质子、量子、粒子乃至对撞机什么的,对宇宙物质的探索中去。宏观上老子在《老子》第一篇已经架构出了自然科学的方向,立意很高,方向明确,但从后面的篇幅看,《老子》一书不是探微知著的自然科学论文。所以第二篇即进入了人类社会。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要从“名”的没有固定常态的“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规律。在已经形成固定认识的“有”里去观察体会“道”的发展边际。“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内容随着无有而相异,“同谓之玄”,都是因为有“玄”在作用,“玄之又玄”,就是宇宙万物最奥妙的门径。
老子指出一个同出的事物异名,是因为事物都具有‘无有’‘有无’的两面性质,也皆是因为运动,运动产生的变化“道”就不是常“道”,“名”也非常“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有常无,有无之间,就是道的互为因果,自然而往复着,环环相扣的变化,变化,变化,或进化,进化,运动就是万物之根本发展规律的法则。
[转] 看“道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06/11 11:15:47 标签:育心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 累积式 读经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