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您知道吗?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慢慢地,您会发现,宝宝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了,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一刻也不能等。您要是稍有拖延,或是准备讲讲道理,他就会用大哭、大喊、大叫、不吃饭、不睡觉、不穿衣服等等来“威胁”你,甚至嗓子哭哑了、肚子饿扁了、困得眼睛睁不开了也“在所不惜”。
这个时候,您肯定不免会深深担忧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在家里我们会尽可能地满足他,可是,将来到了幼儿园呢?到了学校呢?进入社会以后呢?这个时候,您可能没有想到,您之前的有求必应实际上剥夺了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能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这需要宝宝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对宝宝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呢?方法有很多,下面这两种技巧是常用且有效的。您不妨尝试一下:
NO.1 延迟从一分钟开始
所谓延迟,就是要让宝宝学会等待,有耐心地等待。为此,您应从对宝宝需要的短时“不回应”做起,以后再根据宝宝的接受能力逐渐推迟回应的时间。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宝宝等10分钟,他肯定一点儿自我控制的愿望都不会有,哭、闹等“示威”行为也就无可避免了。
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宝宝不免要采取些“示威”行为,这时您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了。狠心坚持一下,从即时满足到延迟满足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要宝宝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也不闹,这样就是在自我控制了。想一想,您的坚持将换来宝宝的耐心,值得吧?
NO.2 转移目标,混淆视听
从道德意义上讲,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可是宝宝还很小,他们的行为培养往往需要通过“他律”(也就是别人的要求和监督)才能做到延迟满足。这时,您要尽可能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他的需要上转移开。比如,他已经吃了很多葡萄了,可还是想吃,您就可以拿他喜欢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2~3岁的宝宝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很快,您就会发现,他玩得很开心,破涕为笑了。那么,这种转移的办法是不是总是奏效呢?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能他就“不吃这一套”了。那时,我们也需要对他的自律能力(也就是通过自我控制达到延迟满足目的的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监督了。
不管选用什么样的技巧,最关键的一条原则就是做到不再“有求必应”。只有这样“狠下心来”,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