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和孩子都饿着肚子,但是只有一个包子,不够两个人吃的时候,会出现三种情况:
A 妈妈说:“孩子吃吧!我不饿。”孩子会没心没肺、心安理得”地吃掉包子,得到满足。
B 妈妈说:“我也饿,咱俩分着吃吧”,妈妈孩子分半来吃。
C 妈妈说:“孩子吃吧!”当孩子开始吃的时候,妈妈又说:“你知道吗?妈妈也饿的,为了你,我宁可饿着,也要你吃饱。”孩子有点内疚把包子递给妈妈,妈妈又会拒绝,看着孩子把包子吃一点点地咽下去。
A项应该是不少中国妈妈选择的一项,所以孩子不知觉中沉浸在“无私”的母爱中。如果妈妈能够恰如其分的呈现这种“无私”的爱,那么就可以让孩子长大后懂得给予别人,如同他的母亲给予他的“无私”的爱,但是,如果这种“无私”的爱渐渐变成一种“溺爱”,那么孩子长大后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更无法付出对别人的关爱了。
“适度”的无私的爱你的孩子。
B项该是比较少中国妈妈会选择的一项,大部分人会认为一个成年人怎么能和一个小孩子去“争吃”了,哪怕妈妈真的很饿,也会以“无私”来要求自己忍下来。我们不懂的“分享”,不懂得“选择”,因为我们缺少培育“分享”的土壤。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大多只有盲目的竞争,麻木的服从。可母爱中添加太多其他的成分,就会失去她原有的亲近和自然。选择B项的妈妈,会和孩子“争夺”食物,共享玩具,分享成果,还会让孩子偶尔“忍让”自己,在爱面前,母爱和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平等的,更让她了解和学习到与人的相处里,是需要分享的。
“分享”着去爱你的孩子。
C项应该是一些中国妈妈和中国外婆会选择的一项,当孩子吃下这个包子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会变成一种自责甚至负罪感。对孩子来说“爱”成了一个奢侈的话题,他弄不清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才是真的爱我,我怎样做才是值得爱的。对爱的不确定,对自我的怀疑,将会引发他成长后无穷无尽的烦恼,自己既不敢付出爱,又对别人给自己的爱抱着怀疑的态度,也可以理解这种母爱存在“欺骗”的成分。妈妈的潜台词:“宝宝,如果你可以给我吃,妈妈就觉得你是我的好宝宝了。”
“成长”着自己去爱你的孩子。
这不是一句虚话,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值得去做的事情。
(1)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从孩子出生开始,他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需要尊重和保护,尽管他还很弱小,紧紧依赖母亲生存,但并不意味他没有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父母有时会缺乏理性思考,也会有可能冲动时做出不动的决定。如果我们能承认这一点,就会明白让孩子独立思考,从小有自己的主张和决定,才能让他发展完整的独立人格。
(2)妈妈自己继续成长。选择C的妈妈隐藏着深深的焦虑,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把这份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培养出色的孩子,当成自己最大的成功,这种“以爱为名”的愿望和方式绑架了不少孩子,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需要,控制孩子的意识,被压抑的孩子的需要会演化为愤怒、叛逆甚至暴力。懂得自我成长的妈妈,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里体现自我的价值,是缓解焦虑的唯一途径,无论是生存技能还是心智的成长,都应该坚持不懈追求下去,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你的爱好,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你的乐观,你的积极,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3)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父母之间健康积极的爱是对孩子最大的弥补,最大的安慰和鼓励。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会给他很大的鼓励,比他看很多爱情小说更容易教会他怎样爱一个人。”然而这一点被很多中国父母忽略了,在传统的思维方式里面,父母甚至不敢在孩子面前做出任何亲昵的举动,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事实证明,恰恰是这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节,让孩子更懂得了爱的表达。